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人类的祖先使用石器到今天我们不断尝试各种新颖先进的生存工具,可以看出学习是人的一种天性,一种本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通过学习可以使人满足和充实,使人获得智慧技能。在当今知识信息化知识经济化的时代,掌握知识对每一个人来说就是掌握了财富和幸福,那么我们每个人理应喜欢学习,热爱学习,可事实并不是如此,在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喜欢学习,厌恶学习,把学习当作是苦差事,究竟是什么使得我们的学生不再喜欢学习,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观察研究,对此有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 主观意臆断,对自我严重的信心不足。
由于学校和教师片面的追求升学率,造成多数老师在完成教育目标时只强调认知目标的完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长期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只关注班级极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使得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许多学生都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很笨,我不适合学习。
“我真的很笨,不是学习的料。”事实真是如此吗?
古希腊的圣城德尔斐神庙的石柱上刻着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它乍看起来很直白,很浅显,然而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认识是最不全面最不清晰的,包括学习能力的认识,其实我们很多人对自己具有巨大的学习和发展潜能不了解,对自己能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缺乏认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某门课程听不懂时,不经过认真分析就片面的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某门课;更有甚者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这种主观臆断会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自我限制,自我挫败,给学习产生心理障碍。
二、 社会的片面认识
相信大多数成年人还记得自己在上小学时就不断听到这样一些的“鼓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知天下”等等,我们从小就不断被灌输一个概念:学习是辛苦的,当然我们的教育者仍继续这样灌输我们的下一代。这种学习是艰苦的观念使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学习的成功是苦出来的,学习是艰难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事实上正如彼得•克莱思所说的:“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不是苦的,学习并不是很难,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学会各种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在正确的方法引导下进行。只要我们社会、家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就会快乐起来,效果就会变得很好。
当然对学习的社会偏见还很多,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学习数理化,有色人种不如白人,用脑多的人寿命短等等,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偏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时装设计领域、在食品烹饪行业这些理应是女性所擅长的工作中,绝大多数是男性在起着主导作用;至于谁更聪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经过实验已经确定东亚蒙古人种智商最高,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培养出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呢?恐怕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或者教育方法把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种培养成平庸没有太大建树的人。对于这些偏见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开始就停止它的传播,并尽可能的引导更多的人抛弃这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
三、 传统教育上的误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很多教室的墙壁上都张贴着这样的勉励。诗词的写作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了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当下的具体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甚至个人性格和气质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作家的诗作完全可以供读者阅读欣赏,但不宜把作品中的个别诗句拿来作为一种理论来教育引导学生,极易引起误导。“学海无涯”对于一些已经取得非凡成绩的人来说可以是一种激励,希望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但对于未年人尤其是小学生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看不到目标看不到希望的消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上的痛苦无异于没有目标的在黑夜里行走。类似的教育误区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这是体育界的口号,并不适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会伴随着某些生理疲劳,如坐久上会腰酸背疼,看书久了会眼睛疲劳,这些生理的疲劳是需要适当休息的,它不是心理痛苦,通过心理调节就可以战胜的,有些学校教育中常常以“不吃苦中苦,那能锻炼人”人为地给学习制造痛苦,实际上干扰上学习正常运行。
目前教育中,教师运用各种办法进行知识灌输,拼时间、战题海、批评指责等是我国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许多高中校实行是“早6晚10”的作息时间,剥夺了学生和家长、朋友相处的时间。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福建论坛》执行主编张文质曾作过相关问卷调查,中学生一天时间里没有跟父母说过话的达到8%,最高达到了18%,有烦忧能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和父母的交流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很多研究都表明,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习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地有性行为。而这些简单的要求对于现在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奢侈的。
错误的学习理念,被动的学习方式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快乐,使学习效率降低,效果差,人为地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障碍。罗拉诺夫认为,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相信,学习并不是困难,学习的内容既有意义,也是完全可以掌握的,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综观每年的高考状元,恐怕没有一个是把学习当作苦和难来征服的,而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要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其关键是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革命。只有确立学习是快乐的观念,确立任何知识技能都是可以学会的,如此才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一、 主观意臆断,对自我严重的信心不足。
由于学校和教师片面的追求升学率,造成多数老师在完成教育目标时只强调认知目标的完成,而忽视了情感目标,长期忽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只关注班级极少数成绩好的学生,使得大多数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受到打击,久而久之对自我学习能力的评价就容易出现偏差,许多学生都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标签:我很笨,我不适合学习。
“我真的很笨,不是学习的料。”事实真是如此吗?
古希腊的圣城德尔斐神庙的石柱上刻着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句话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它乍看起来很直白,很浅显,然而却有着深刻的含义,人们往往对自己的认识是最不全面最不清晰的,包括学习能力的认识,其实我们很多人对自己具有巨大的学习和发展潜能不了解,对自己能够掌握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缺乏认识。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或考试成绩不理想,或某门课程听不懂时,不经过认真分析就片面的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某门课;更有甚者认定自己不是学习的材料,这种主观臆断会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自我限制,自我挫败,给学习产生心理障碍。
二、 社会的片面认识
相信大多数成年人还记得自己在上小学时就不断听到这样一些的“鼓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知天下”等等,我们从小就不断被灌输一个概念:学习是辛苦的,当然我们的教育者仍继续这样灌输我们的下一代。这种学习是艰苦的观念使我们绝大多数人都相信学习的成功是苦出来的,学习是艰难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掌握的。事实上正如彼得•克莱思所说的:“真正的学习是愉快的,当快乐的心情不存时,学习也就跟着停止。”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不是苦的,学习并不是很难,只要愿意,人人都能学会各种知识,当然前提是要在正确的方法引导下进行。只要我们社会、家长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生的学习就会快乐起来,效果就会变得很好。
当然对学习的社会偏见还很多,男生比女生更适合学习数理化,有色人种不如白人,用脑多的人寿命短等等,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偏见。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在时装设计领域、在食品烹饪行业这些理应是女性所擅长的工作中,绝大多数是男性在起着主导作用;至于谁更聪明,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经过实验已经确定东亚蒙古人种智商最高,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培养出各个领域的尖端人才呢?恐怕我们要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样的教育制度或者教育方法把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种培养成平庸没有太大建树的人。对于这些偏见从现在开始,从我们开始就停止它的传播,并尽可能的引导更多的人抛弃这些根深蒂固的社会偏见。
三、 传统教育上的误区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很多教室的墙壁上都张贴着这样的勉励。诗词的写作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含了作者个人生活经历、当下的具体环境、个人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甚至个人性格和气质等等,所以我个人认为,作家的诗作完全可以供读者阅读欣赏,但不宜把作品中的个别诗句拿来作为一种理论来教育引导学生,极易引起误导。“学海无涯”对于一些已经取得非凡成绩的人来说可以是一种激励,希望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但对于未年人尤其是小学生更多的是给人一种看不到目标看不到希望的消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心理上的痛苦无异于没有目标的在黑夜里行走。类似的教育误区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痛苦。
“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这是体育界的口号,并不适用于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过程中会伴随着某些生理疲劳,如坐久上会腰酸背疼,看书久了会眼睛疲劳,这些生理的疲劳是需要适当休息的,它不是心理痛苦,通过心理调节就可以战胜的,有些学校教育中常常以“不吃苦中苦,那能锻炼人”人为地给学习制造痛苦,实际上干扰上学习正常运行。
目前教育中,教师运用各种办法进行知识灌输,拼时间、战题海、批评指责等是我国应试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许多高中校实行是“早6晚10”的作息时间,剥夺了学生和家长、朋友相处的时间。生命化教育课题总负责人、《福建论坛》执行主编张文质曾作过相关问卷调查,中学生一天时间里没有跟父母说过话的达到8%,最高达到了18%,有烦忧能找父母交流的不到15%。和父母的交流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相当重要。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的营养学家兹泰尼研究发现,79%的青少年都喜欢跟父母在一起吃饭,他们认为晚餐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比吃什么都更为重要。很多研究都表明,全家人一起吃晚餐有助于孩子获得较好的营养,较高的学习成绩,跟父母在一起吃饭的孩子,一般不会抽烟、喝酒、吸毒、打架、过早地有性行为。而这些简单的要求对于现在中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奢侈的。
错误的学习理念,被动的学习方式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快乐,使学习效率降低,效果差,人为地为学生的学习制造了障碍。罗拉诺夫认为,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相信,学习并不是困难,学习的内容既有意义,也是完全可以掌握的,而且掌握知识的过程是愉快的。综观每年的高考状元,恐怕没有一个是把学习当作苦和难来征服的,而更多的是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要使学生转变学习态度,其关键是学习观念和学习策略的革命。只有确立学习是快乐的观念,确立任何知识技能都是可以学会的,如此才能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