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ul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曾说:“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诚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很难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我国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机会,学生难以进行独立思考,难以标新立异。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抹杀殆尽,因此,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和应对挑战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追求。
  创新能力是以智力为基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它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创新意识;二是创新思维;三是创造活动中的专门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可从这三个方面着眼尝试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一、引入激趣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即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培养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
  1.深入教材挖趣。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兴趣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充分利用,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尝到学习的乐趣。
  2.跳出教材诱趣。遵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处理,诱发学生兴趣。如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比较重视专业学习,对语文兴趣不大的实际,教者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先呈现一个案例:某女,职校计算机专业毕业,从事文字处理工作,一次在给领导打印文稿时,原稿上在一个段落旁写了“删除”一词,并将该段圈了起来。结果该打字员依样画葫,也将该段圈了起来,旁边打有“删除”一词。原稿中作者改动了的地方,也不能变通处理。随后问学生,该打字员缺少什么功底?学生答:语文。一下子诱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3.创设情境获趣。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情境,或音乐导入、或有感情朗诵、或用多媒体展示画面等。在教《永远的蝴蝶》一文时,结合课文是爱情悲剧的内容,用梁祝化蝶的音乐导入,配以梁祝画面,营造一种悲情氛围,学生情绪高涨,迅速进入了角色。
  4.运用技巧激趣。教师要善于以情感人、以情交流,运用各种技巧和手法达到激趣的目的。一是语言激趣,教师运用富有激情、形象、风趣的有声语言或无声语言,创设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以激发学生兴趣。如结合课文内容或背一首唐诗、引一句名言、作一番鼓励、讲一个故事;或给一份谅解、递一个眼色、送一个微笑,以达到情感交流、激发兴趣的目的。二是问题激趣,设计一些对教学内容有启发性、思辨性、情感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或辩论,以激发兴趣。三是活动激趣,开展一些带有知识性、趣味性、人情化、人性化的活动,寓知识于情感、趣味之中,以激发兴趣。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并激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主动灌输知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质疑、释疑、答疑,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状态,往往被忽略。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引入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有: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加强发散思维训练;加强逆向思维训练。
  1.鼓励质疑与求异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扩展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创造能力。质疑是求异的先导,只有首先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才能集中精力去分析研究问题,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认真阅读所学材料,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学习《雨中登泰山》一文时,文章为了说明紧十八盘的陡、窄、险,用了这样的语句描写:“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可文章接着引用《封禅仪记》中的话来描写紧十八盘:“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有学生大胆质疑:“羊肠逶迤”是形容细小而弯弯曲曲,“长梯”喻直而陡,把羊肠逶迤的“环道”喻为“长梯”不太贴切。这是一个大胆的求异质问,表现了一种求新精神,学生也因此沉浸于知识的探索之中。
  2.鼓励质疑与发散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这种思维方式是从一个基点出发,多方位、多层面地展开思维,可以使人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推知事物的本来面目,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针对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多种答案的问题供学生思考,或有的放矢地引入一些不同观点的辩题让学生辩论,使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同时,发散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思维的变通性、独特性等思维品质,得到发展和发挥。《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开门见山提出全文中心论点,接着从“为什么要改造”和“怎么样改造”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教师可以此为基点,创设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现在的学习状况怎样,有必要改造吗?请谈谈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改造的建议。这时候,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身学习实际,或凝眉沉思,或低声交流,很快讲出了一大通道理,思维相当活跃。此时,作为教师应积极鼓励、合理引导,训练其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能力。
  3.鼓励质疑与逆向思维训练。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考虑问题。它能克服辐合思维的单一性,能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在议论文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某一论题逆向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寻求答案。如毛泽东同志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提出了一个论题:我们必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为了论证这个论题,教者可逆向设置一个反论题让学生思考:不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有哪些危害?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思考后回答:“革命就要失败,人民就要遭殃,国家就要灭亡。”显然,这不是中国人民希望看到的结果,从而有力地证明了论题,较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旧有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相对封闭,束缚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只有引入创新理念,革新教学模式,挖掘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各种因素,才能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1.换位思考,创新教学设计。
  商品要想占有市场,就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要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提高质量。同理,我们的教学要受到学生欢迎,也必须时时创新教学设计。然而,由于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的教学设计始终难以跳出“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框架。由于这一局限,使得我们的设计脱离学生实际,课堂上常出现“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场面。“曲高和寡”、“孤芳自赏”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要彻底改变它,教师就必须更新设计理念,突破“两个中心”的藩篱,进行换位思考,即教师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研究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要深入学生,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要始终思考“如果我是学生,老师怎样教、教什么,我才能接受,才能学会,才能学好,才能主动学?”据此,去精心构思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能适合学生口味,满足学生要求。
  2.转变角色,创新教学环境
  过去讲究师道尊严,老师凭借“天地君亲师”的地位,一言九鼎。课堂上,老师是绝对权威,师生地位极不平等,学生的精神受到了严重压抑。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得不到发展就可想而知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放弃“自我中心”的角色意识,实行民主教学,创造民主、开放、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教育家陶行知曾精辟地阐述了创新与民主教学的关系,他认为民主教学是创新的基础。在民主教学的氛围中,师生地位平等、互相尊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者和参与者;不再是演说家,而是导演,导思、导趣、导法、导行。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客、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探讨、创造的过程。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才会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需要的主客观环境。
  3.改变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和方法在课程教学活动中起支配作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讲授式”是语文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教学模式,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个性潜能和独立性的丧失以及创造力的泯灭。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扫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障碍。一是改革教学模式要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即开放教学内容和开放课堂教学形式。内容上,既要重视教材,又要跳出教材,不断引进源头活水,补充、拓宽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广阔的阅读空间。形式上,既要重视课堂,又要走出课堂,将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与课外阅读、社会实践紧密衔接,使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需要结合,与社会发展同步。二是创新教学方法。要变“单一式”为“多向式”。结合教学内容可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表演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耳目一新”之感,从而激发其兴趣,培养其思维,提高其能力。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七中)
其他文献
【正】 在音韵学领域中,解决殷商音系问题,始终是个老大难问题。因为材料所限。一直没有得到一致的意见。现今在学术界通用的上古音系,是采用王力先生的学说,以《诗经》为最
汉代王充在《论衡·超奇篇》中说:“精诚由中,故文娱感动人深。”意思是,真诚发自内心,文章便能感人至深。一篇好的文章,必然要有光彩动人之处,然而没有真情实感的文章绝对不会感人。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确,那些脍炙人口的名篇,写人叙事也好,绘形绘景也罢,无不蕴含着感人肺腑、引人共鸣的真情。蒲
期刊
【正】 自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揭示了生物物种的进化规律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之后,“创世说”和“上帝造人”便被逐出了科学界,人们学
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张洁的《我的四季》选取了自然界的四个阶段,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和收获便浓缩在了这“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与自己一起共受煎熬,也分享快乐。  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反复等艺术手段,尤其是整句与散句的成功组合,增强了文章的文采和可读性,生活的哲理在错落有致的整散句交替中显现出来。那么,如何理解整散句这种表达形式及其运用呢?  从语法上
如何把评优课上好?这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始终在探索的课题。作为一名从教时间不长的语文老师,我也在每一天的每一堂课上,不懈地追求着把“语文课上好”这一目标。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我实践过;现代的语文教学理念,我探索过;各种流派的先进方法,我也体验过,但终因过于刻板拘泥和急功近利而屡屡陷入困境。倒是最近的一次市区评优课,使我从混沌中走出。  市区评优课的参赛篇目选自课外,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朱以撒的散文《徐徐绽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木兰的传奇经历和高尚情操历来被人们当作巾帼英雄的典范而讴歌,木兰的形象亦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女性英雄人物之一。正因如此,评论
【正】 任何文体都不象应用文这样,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古代文论家刘勰曾说:“才冠鸿笔,多疏尺牍”。应用文写作自有其特殊的一些问题。一、应用
传统的观点把《归园田居》主旨总结为: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对田园风光的追求。笔者认为,不够深入,不够精确;应该是,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和对本色人生的心驰神
【正】 高校学报已经成为当今重要的学术信息载体,而开辟富有特色、更具针对性的学术研究专栏。正受到各高校学报的普遍重视。因为学报专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首先,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