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合作探究意识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w1234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的地位
   这首诗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诗两首》中的第二首,高中语文教材是从现代诗歌开始的。虽然目前新课标高考语文试卷并未把新诗列入考试范围,但由于新诗内容比古诗容易理解,作为高中起始课,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一定的诗歌创作技巧,是有很大作用的。《再别康桥》作为高中中国现代诗歌鉴赏的开始,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作品,而本诗由于它特别注重格律,所以,对了解格律诗的特点也有帮助。
   二、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引导学生在诵读体验中实现新月派诗歌知识的内化,如何把本诗作为经典离别诗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方面产生好的效果。
   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应该怎样转变?个人魅力展示还要不要,教师如何能从课堂的“演员”变成“导演”。
   三、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1920年代一首优秀的别离诗,表现的是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心理体验,表现的是一种与传统离别诗不同的情感,诗歌表现出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学生在诵读鉴赏的时候,可以受到美的陶冶,能够培养出一种高尚的情趣和审美创造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也符合高中新课标课堂教学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情感体验的要求,而这些正是语文教学改革倡导者们特别提倡的。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要求学生了解“新月派”诗歌创作“三美”主张的特点;求学生了解徐志摩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及他的创作风格;要求学生学会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初步掌握并能够运用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引导学生学习以各种方法来鉴赏诗歌,如,诵读(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赛读等)、课堂大胆设问、小组合作探究、教师适度点拨、师生共同讨论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体悟诗歌的内涵,领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诗人与传统送别诗完全不同的意象选择及其效果。
   学习难点:通过诵读和对意象的理解,把握诗人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的情感。
   学习方法:诵读感知,预案训练,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教具准备:多媒体诗歌音画欣赏资料。
   五、案例描述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规范了课堂教学的模式,制定了“三元四环”的教学流程,力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学生初入高中,经过一周左右的适应,对这种课堂很容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投入热情,他们非常喜欢这种开放、互动的课堂。所以,这堂课将继续采用这种方法——诵读体味与问题探讨为主,教师点拨为辅。
   由于课前已经布置了预学案,学生完成情况已由各学习小组的小组长检查,共性问题也已提出。所以,一上课,就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音画资料,让学生根据音画资料的画面内容来诵读和体味诗歌,然后再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然后各小组把他们讨论的结果派代表展示在教室三面黑板各自小组的责任区域。这个环节的意图是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
   之后,进入下一个环节,即通过分析诗歌具体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来理解诗歌。方式仍然是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是对本文重点的分析和理解。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以后学习必修教材的古代诗歌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会经常接触到,而且,在高考复习中这也是一个重点。在这个时候提出意象这个概念,会使学生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有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
   整体理解和重点分析之后,就进入对诗歌的艺术特色的欣赏。诗歌的美很重要的一点是它可以诵读,读起来富有美感,这两点是对本诗结构上的回环美的赏析,是对诗歌语言和形式特点的体验。
   课堂的下一个互动环节,是分小组让学生赛诗,看学生在学习之后,哪个小组背得更快,激发他们的斗志和上进心。
   之后便进入到布置作业环节,可以通过投影给学生补充介绍徐志摩的另外两首诗《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并布置学生选择其中的一首,写一段鉴赏文字。另一个任务就是背熟全诗,之后就下课了。
   六、教学效果
   这节课由于继续采用了“三元四环”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非常高,学生成果展示也基本到位,提出的问题都得到了圆满解决,应该说达到了预想的效果。
   七、课后反思
   过去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课堂是教师的舞台,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好的教师把一堂课上得行云流水,但最终发现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其实,教育学家早就说过,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掌握知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学习,发现学习的乐趣,主动产生探究意识和质疑精神。因些,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的推行是势在必行的。这堂课在设计时,是从诗歌的情感表达、意象选择以及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来着手的,设计时就是以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路来主导的,问题典型,答案明确,效果很好。其中也有一些困惑,就是教学怎样才能允许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提出全新的认识,对于这些,缺乏突破,有顾虑。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批改作文时常常要“精批细改”。从错别字到布局谋篇,对学生的文章精雕细刻,自己改得头昏眼花,学生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这种做法,是吃力不讨好,学生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他们的心情会是快乐的吗?他们能体会到写作的美好与成功吗?所以说,这种“精批细改”的做法,只会使教师无奈地重复枯燥的机械的劳动,只会减损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对学生作文评价结
期刊
读出诗歌的内涵,需要把握诗人的抒情习惯。自古以来就有“一登楼,就发愁”的说法。登上高楼也好,高台也好,登上山的高处也罢,文人们喜欢登高凭栏,极目远望,并借此抒怀。登上高处,空间之空旷,时间之缥缈,顿觉自己之孤寂与渺小,就免不了产生万事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感,就要被眼前之景牵动愁怀。   与“登楼”有关的诗文在教材中是有不少的,如,《岳阳楼记》《滕王阁序》《登岳阳楼》《登高》《虞美人》等。当然了,要
期刊
语文课讲什么呢?识字读书写文章,这是语文的核心,而阅读就是核心的核心,是语文的灵魂。   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开学之初,每当发新书的时候,学生最急于翻阅的一定是语文书,这说明语文并不缺乏吸引力。那学期末呢?——谁还看语文?原因何在?开学时的阅读是没有功利性的,而教师过于功利的“操作”毁掉的恰恰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也许正是教师使语文失去了魅力,是教师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主阵地”,因此课堂的调控能力也成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主要素质之一。在以 “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经常会遇上一些突发事件,打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师生的思路,影响教学的正常进行。突发事件处理得好,教学的整体损失较小;处理得不好,就会给全班学生造成时间的浪费和学习上较大的损失。因此,处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要讲方法
期刊
一直以来都忽略了孩子们的潜力,总觉得他们那么小,怎么能记住这么多的知识呢?他们那么小,怎么能记住这么多的生字和词语呢?他们那么小,怎么能写好这么复杂的汉字呢?他们那么小,怎么能背诵的了这么长的课文呢?   总觉得这样的要求对这些年幼的孩子来说,似乎有些苛刻,我总是用一种怀疑的态度关注着孩子们对知识的掌握,所以并不强迫他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样,只要基本的知识点能掌握,其他方面我始终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期刊
众所周知,“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从教学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教改还需从“乐”字开始,从学生“乐”学开始。如今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缺少的不是信息,不是知识,是自我发展的信心;对教师而言,不是给予知识的多少,而是方法和情感的投入,是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如何做有用之人。一堂课上得好不好,不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是看学生表现得是否主动,看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
期刊
一、分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一般采用异质分组,即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总之,合作学习的分组技术不同于以往的能力分组或兴趣分组——这些都是同质分组。   合作学习为什么
期刊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干扰,片面追求唯一的答案已经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教师按照“教参”提供的唯一“答案”解读课文,并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顺着问题理解课文。这样的教学不仅不能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而且泯灭了学生的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确立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张扬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那么,如何运用新
期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输入,输出就无从谈起。有人说:“数、理、化是举一反三的学科,而语文则是举三反一的学科。”这句话,道出了积累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平日里注重积累是毋庸置疑的,但积累什么,怎样积累,仍需探讨研究。   学生在平日学习中,积累了不少字、词、句、篇,但仍不能读懂文章,写不出文章,这就暴露出了积累存在的问题——片面性。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注重
期刊
语文的学习,尤其是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人们常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九个样。其实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差异,就语文学习而言,每个人的基础不一样,领悟理解能力也不一样,不可能进行“一刀切”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面对学生的时候,必须进行差异的、个性的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因人而教   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告诉人们要“因材施教”,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