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思路教“方程”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543217896che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人教版教材中“实际问题与方程(1)”的教学,教师往往会感到比较棘手,究其原因,从其他各版本的教材中可以发现,这块内容大多是直接从形如“ax±b=c”的有关问题解决入手,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方程的优越性。而人教版教材则安排了形如“a±x=b”的实际问题,对于这样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用方程解决”,学生是体会不到“用方程”的便利,而烦琐的“解”与“设”,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然而,无论选用哪个版本的教材,学生通过学习“方程”这一单元后都很难形成主动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学生在做作业、习题的时候经常会习惯性地询问教师是否需要运用方程解题,在他们心目中方程并没有成为一种首选的方法,用方程解答仅仅是因为题目或者教师的要求而迫于无奈的选择。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领悟到用方程解决问题这一思考方式的真谛所在。因此在设计与执教“实际问题与方程(1)”一课时,笔者尝试换种思路教学“方程”。
  【教学案例】
  一、寻找本质,初步体会方程思维的特点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爸爸今年45岁,比小红大30岁,小红今年多少岁?(学生独立解决,并说想法)
  教师隐去问题,出示:爸爸今年45岁,比小红大30岁。
  师:爸爸和小红的年龄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爸爸比小红大了30岁。
  师:对,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表达小红和爸爸两人的年龄关系吗?
  生:45-x=30。
  生:x 30=45。
  生:45-30=x。
  师:这三个式子都能表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关系,哪个关系式最直接明白?
  生:我认为第1个,直接就是“爸爸的年龄-小红的年龄=相差的30岁”。
  生:我觉得第2个也行,就是“小红的年龄 爸爸大的30岁=爸爸的年龄”。
  师:你们认为呢?(学生也表示认同)比较一下,第3个相对不直接点,是吗?
  师:通过解这个方程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生:小红今年多少岁?
  教师小结:是的,刚才我们并没有解决问题,就是用式子表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关系,自然就得到了方程。而通过解这个方程,恰好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对吗?这就是方程的奥秘所在。
  【设计意图】学生在用算术思维来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往往会根据问题,马上条件反射地依据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来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而方程思维的关键是先用语言表达相等关系,然后将语言表达抽象出数学符号,形成方程。因此方程并非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产生,而是为了表达某种关系而产生,而产生的方程恰好能解决某个数学问题。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过程,教学从“有问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一般学生都是用算术方法)到“没有问题”(让学生用最直接明白的式子来表达数量关系),在对比中让学生感受到算术方法是将思维直接引向问题的解决,而方程则是顺着题意表达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产生方程,从而给学生解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不用围绕问题找信息、想算式,只需顺着题意来表达数量关系,写出方程,通过解方程,恰好可以解决某个实际问题。
  二、建立模型,进一步强化方程思维的特点
  【片段一】
  教师出示:小王有72张邮票,是小红的3倍。请你用最直接、明白的式子来表示两者的数量关系。
  学生呈现:72÷x=3或者3x=72。
  继续提问:如果解这两个方程,恰好可以解决哪个问题?
  完整呈现:小王有72张邮票,是小红的3倍。小红有多少张邮票?
  教师出示:白猫钓了128条鱼,白猫钓的鱼比花猫钓的少14条。用式子表示白猫和花猫钓鱼数量的关系。
  学生呈现:x-14=128,x-128=14。
  继续提问:如果求这两个方程的解,又可以解决哪个问题呢?
  完整呈现:白猫钓了128条鱼,白猫钓的鱼比花猫钓的少14条。花猫钓了多少条鱼?
  小结:刚才我们为了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写出了相等关系的方程。而这些方程又恰好帮助我们解决了某个实际问题,看来方程就是用来表达某种数量关系的。
  【设计意图】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是习惯了的算术方法。为了淡化这种条件反射,进一步强化方程思维方式的特点,特意在第二环节安排了两个强化练习,让学生继续用数学式子来表达数量关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方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表示数量之间相等关系的,这就是强化习得的过程,努力在学生头脑中植入方程思想。
  【片段二】
  教师出示:女生有6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的2倍多10人。请你用式子表示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关系。
  学生呈现:2χ 10=60;60-2χ=10;60÷2-10=χ。
  分别解读三个方程,学生感悟到前面两个方程能够清楚明白地表示出男女生人数关系,而第三个式子很费力地想求出男生的人数,但通过画线段图分析发现还是错的。
  提问:学到这里,你对方程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看来今天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不用围绕问题来想算式,而是可以顺着题意,表示数量关系。
  【设计意图】方程思维优势在于:无论题目中的条件有多么复杂,用方程解决问题只需要一个等量关系。无论什么问题,一旦使用方程方法,无需“步步为营地逼近问题”,只要理顺题中已知与未知的关系,用字母代替未知量即可,思维难度大大降低,这个实际情境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
  学生在分析这题的数量关系时,尽管最初并没有问题,但想到的还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但对于究竟是“60 10”还是“60-10”,又或是“60÷2-10”犹豫不决。而此时如果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男生人数×2 10人=女生人数”或者“女生人数-男生人数×2=10人”,用数学符号来表达关系就自然产生方程。通过对比,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是需要逆向思考的,解决起来难度较大。而方程思维则比较顺畅:只要用数学的式子表示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方程也随之产生,通过解方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通过这样的一个比较,学生从中感受到了方程的“好”,这也是教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   三、尝试应用,初步建立方程思想
  师:老师这儿还有两个实际问题,你能解决吗?(见下图)
  要求:先独立完成,再交流;方程或算术方法都可以。然后规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格式:
  【设计意图】结合上面两个环节,应该说学生对方程思维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知,对方程的“好”也有所体会。那么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格式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内容,因此当学生对方程的“好”有所体会,愿意接受这一形式后,再告知其基本格式,并提出相应要求,也能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方程”的问题,同时也是检测学生能否初步建立方程思想的手段。
  【课后反思】
  史宁中教授曾经说过,以往的方程教学设计思想的一个误区,在于把思路搞反了:方程的教学本应该“先是进行生活中的提炼,然后到数学表达,到形式化的过程,再到最终解决方程问题”,而不是“先给出形式化的方程定义,然后解形式化的方程,最后再进行方程的应用”。本课的教学努力凸显的正是这一种思维模式。
  1.植入并强化。 如果把方程视作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那么学生喜欢算术方法也无可厚非,因为方程和算术同样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更何况算术方法是习得已久的策略,驾轻就熟。因此如果把方程视作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生势必会习惯于算术方法而不采用方程。从某种程度上说,方程仅仅是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两件等价的事情,方程的“=”表示相等的关系,而算术中的“=”是求得某个结果。因此教学中不是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学习用方程来解决问题),而是关键让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符号把要说的事情(即两件事情等价)表达出来,即形成方程。而这个方程恰好可以解决某个问题,在头脑中植入方程思维方式,继续再通过几个习题进行强化巩固。
  2.比较并内化。方程的“解”“设”以及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烦琐常常令学生对方程敬而远之,然而作为方程,它具有化逆为顺、易想易列的特点,因此有必要让学生感受这一优势,扫除学生心理障碍。简单的题目学生并不能感受到这一优势,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女生有60人,女生人数比男生的2倍多10人,男生有多少人?”这一素材能充分体现方程思维优于算术方法;同时通过独立做课本“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尝试检测学生能否将方程思想有所内化。
  当然,本课仅仅是通过两三个典型的问题,再现方程建模的过程,努力让学生了解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方程思想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并非一节课的教学就能形成,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振东小学 314500)
其他文献
1917年7月8日,冯国璋在南京就任代权总统。这个曾经是两江总督署的地方,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运动中,成为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府。数月后,改作督军府。冯国璋做了副总统,这里成了副总统府。好景不長,1917年8月1日,冯国璋北上去北京坐那真正的总统椅子去了,临走前将这里回归成督军府,接替他就任江苏总督的是李纯。有个很小的细节:宣布这一事实,必须是在冯国璋离开后两天。冯国璋亲自任命的江苏督军李纯,遵守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烙饼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烙饼事例,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引入,明确问题  1.创设情境  师:煮熟一个鸡蛋要5分钟,煮
【摘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公共托育服务体系是满足家长送托需求,实现幼有所育的重要举措。上海市和南京市在社区公共托育服务的制度保障、機构运行、监督管理等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为我国其他地区社区公共托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包括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公共托育服务管理体制;明确社区服务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区托育服务机构运行标准;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共建普惠便利的社区托育环境等。  【关键词】社
泥巴垒的屋我认得  松毛织的屋我认得  枯枝搭的屋我认得  在大兴村对着这些屋大喊三声  都能喊应  回音高到飛上了天  在大兴郁花园二里  毛白杨上四层楼高的这间不大不小的屋  混合材料砌的  我不认得  所以不知道名字  平添了几分好奇  三个月来含含糊糊喊了不下十次  从来没有喊应过  北京的冬天太冷  等开春  我再喊
【摘 要】作为几何学描述三维空间的核心概念,体积对儿童空间观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从体积意义认识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典型试题的前测数据统计,分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并为教学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设想,以期更加有效地促进体积概念的生成与理解。  【关键词】核心 概念 体积 前测 研究  一、对于体积概念的理性认识  作为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核心概念,体积是学生在学习了
早上读到一则故事,《一个孩子的清白》。这样的故事生活中常有,当孩子疑似闯了祸时,家长如何处理问题,背后其实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模式,值得解读。   故事的主人公是刘涛和小新父子。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车库里一辆黑色奥迪车的车门和后备箱有好几处深浅不一的划痕,损伤严重。现场监控显示,在奥迪车停放的几天里,只有小新曾近距离经过这辆车,并且有伸手碰车的举动。车主说进入车库之前,这辆车一切完好。在众人围观、议论
【摘 要】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让学”的教学理念,在“让学”的同时还需要教师智慧地“引思”。在“让学引思”的数学课堂,应诠释儿童本位,以“自定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内驱力;核心问题:提供唤醒知识的土壤;经历过程:培养学生概括与抽象能力;思辨地追问:打开思维的另一扇窗”为手段,实现朝向儿童“学力”的发展。  【关键词】让学引思;儿童本位;学力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让学”的教学理念,要把课堂学习的
受同学之托,我到商店去买钢笔头。  商店里面有许多柜台,柜台里排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我往返于文具柜台,来回找了三遍,眼睛都累得有些模糊了,可是始终没有发现有一个钢笔头。我于是恳切地问售货员:“叔叔,您这儿有没有钢笔头?”听了我的话,售货员眼里流露出莫名其妙的神色:“你要什么?钢笔头?现在谁还买钢笔头!一支钢笔只不过几块,十几块钱,买一只新的算了。”接着冷冷地一笑。我感到失望,困惑,他的话,还有他的
2020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办法》。8年前,教育部颁布了《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两份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文件有哪些变与不变,其背后折射出怎样的政策考量?   2012年颁布的《学前教育督导评估暂行办法》,首次将教育督导引入学前教育领域,有效推动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发展学前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评估办法》将督导评估的对象限定
【摘 要】“找规律”的教学,其重点不在于规律内容本身,而在于“找”的过程。基于此,全课精心安排了“观察发现、明确特征;由表及里、探索规律;灵活应用、深化理解”等多个环节和多项活动,学生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讨中,在操作、比较、分类、概括等数学化的活动中,享受着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获得探索规律过程中的深度体验。  【关键词】找规律 过程 经验  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