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自然教材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实验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21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小学自然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儿童的创新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学生学习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提高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二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之功,全在于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展开研究,展示学生的创造性。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实验呢?我觉得应在“勤、动、明”上下功夫。
1.“勤”送实验材料
许多实验器材与我们实际的器材存在着一定得差别,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用好身边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识呢?我在教材中,对部分实验器材作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比如在学习《观察叶子》时,文中提供的花在我们这里不常见,且学生也不认识,因此我就这样选择学生熟悉的油菜花、桃花等来代替,使学生易采摘,易观察、易理解。
2.选用更典型的实验材料
比如在三年级的《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易观察胚根,胚芽的黄豆、蚕豆、花生等双子叶植物种子,还提供了较难观察胚根、胚芽的玉米、小麦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准确认识了种子的结构。
当然这些种子我提早几天已对它们进行了催芽。因此,实验效果不错。
3.结合生活实际,用好现实条件,使学生多“动”
如在上《食盐哪里去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不仅选择了能溶于水的白糖、味精、食盐、高锰酸钾,还选择了不溶于水的沙子、棉花,还选择了塑料等不溶于水的比水轻的物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溶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实验中他们往往做出天真、有趣的事情来。如学习《蚂蚁》一课时,他们会拿出剪刀,把蚂蚁的触角剪断,再来观察蚂蚁的打架与寻找食物……实验做得痛快、尽兴、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科学的兴趣。
4.重视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得更“明”
上《简单电路》一课时,为让学生自备的器材有用,教师演示,讲述怎样连接使开关能控制小电珠的亮和灭,以及串联和并联的方法,并在黑板上画了电路图。预先准备一块较大的木板。将电源、电珠,开关和导线科学地安装在示教板上,让学生的实验器材充分利用,那真是一目了然,学生动手连接也毫不费力,很好地掌握了连接电路的方法。
5.将实验用水染色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试验中的现象,有时在实验时还可以进行着色,比如《热胀冷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物体变小,我在水中里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柱上升与下降现象更明显,学生显而易见懂得了有关“热胀冷缩”性质。
总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必须在“勤、动、明”上下功夫,让学生易观察、易理解、易操作,从而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作者联通:554107贵州省松桃县永安乡完小)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国家的兴旺靠创新,民族的昌盛靠创新,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创新。创新是21世纪的教育使命,创新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的小学自然科学,理所当然地应该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儿童的创新素质。
农村小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呢?我认为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使学生学习知识所必需具备的能力提高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二是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觉利用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实验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之功,全在于我们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教育意识,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凭借教材来展开研究,展示学生的创造性。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实验呢?我觉得应在“勤、动、明”上下功夫。
1.“勤”送实验材料
许多实验器材与我们实际的器材存在着一定得差别,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用好身边的材料,掌握更多的知识呢?我在教材中,对部分实验器材作了一些调整和改进。
比如在学习《观察叶子》时,文中提供的花在我们这里不常见,且学生也不认识,因此我就这样选择学生熟悉的油菜花、桃花等来代替,使学生易采摘,易观察、易理解。
2.选用更典型的实验材料
比如在三年级的《种子的萌发》一课时,我为了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易观察胚根,胚芽的黄豆、蚕豆、花生等双子叶植物种子,还提供了较难观察胚根、胚芽的玉米、小麦等单子叶植物的种子。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动手,准确认识了种子的结构。
当然这些种子我提早几天已对它们进行了催芽。因此,实验效果不错。
3.结合生活实际,用好现实条件,使学生多“动”
如在上《食盐哪里去了》一课时,为了使学生理解“溶解”的概念,我不仅选择了能溶于水的白糖、味精、食盐、高锰酸钾,还选择了不溶于水的沙子、棉花,还选择了塑料等不溶于水的比水轻的物体,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对溶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动”是儿童的天性,在实验中他们往往做出天真、有趣的事情来。如学习《蚂蚁》一课时,他们会拿出剪刀,把蚂蚁的触角剪断,再来观察蚂蚁的打架与寻找食物……实验做得痛快、尽兴、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索科学的兴趣。
4.重视实验过程,让学生看得更“明”
上《简单电路》一课时,为让学生自备的器材有用,教师演示,讲述怎样连接使开关能控制小电珠的亮和灭,以及串联和并联的方法,并在黑板上画了电路图。预先准备一块较大的木板。将电源、电珠,开关和导线科学地安装在示教板上,让学生的实验器材充分利用,那真是一目了然,学生动手连接也毫不费力,很好地掌握了连接电路的方法。
5.将实验用水染色
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试验中的现象,有时在实验时还可以进行着色,比如《热胀冷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清楚地了解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物体变小,我在水中里滴入几滴红墨水,使水柱上升与下降现象更明显,学生显而易见懂得了有关“热胀冷缩”性质。
总之,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就必须在“勤、动、明”上下功夫,让学生易观察、易理解、易操作,从而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索大千世界的奥秘。
(作者联通:554107贵州省松桃县永安乡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