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临场审题能力与快速作文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人在培养学生快速审题时,要求他们急中要有缓——审题要过细,临场作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提供有关材料,条件的命题作文都是有一定要求的,有的要求就包括在题目里,有的要求则用题目外的“注意”或“要求”的字样标出。审题是作文的门槛,是写一篇文章的大前提,千万不能忽视,即使是快速作文在审题时也不能过快,而要把过细作为第一位要求。审题时马虎求快,其结果必然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如果把写作文比作砍柴,那么审题便是砍柴前的磨刀了,为了求快而忽视磨刀,甚至不磨刀的人,不但砍起柴来加倍费力,而且效率低的可怜,写文章拿到题目就慌慌张张的,走马观花,不肯过细的研究题目的要求,范围及其内容的人,就难免对题目的理解偏差,而这种毫厘偏差,必会带来谬以千里的后果。
  (二)审题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怎么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把审题这道门槛迈好呢?经验证明,关键在于把好以下四关。
  一是:先让学生把好体裁关。
  古人说:“体不辨,则入于邪陋。”任何文章都得按一定的体裁要求来写,所以在审题时首要的一环就是辨清文体,如果题目已明确要求必须写某种文体,一定要严格,按要求办事,如果题目没有明确提出文体的要求,则要通过对题意的推敲,首先把文体确定下来。例如:有一年中考的作文试题是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从安金鹏事迹谈起,不少考生没有看清和弄懂材料的意思就作文,结果有写成记叙文的,有自命题来写的,也有把夹叙夹议的文章写成扩写,整篇记叙安金鹏的事迹的,这就反映出学生审题能力差,结果费力不小,劳而无功。有的在检查时虽然发现了,但因时间限制,来不及重写,也只好深感遗憾了。
  二是:训练学生把好中心关。
  命题作文的题目,大多为文章规定了中心思想。通过审题,把握住这个中心就可以不跑题。比如《一件发人深省的事》,写作者经过认真审题,不难认清,这个题目要求通过记叙一件发人深省的事使自己或人们受到某种深刻的教育。这种事件,往往在表面现象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在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能给人以重要的启示。总之,只要围绕“以发人深省”这个中心做文章,就一定能扣紧题目,决不至于跑题了,通过举例分析,讲解后,学生对题目的内涵有了透彻的理解。
  三是:训练学生把好范围关。
  一般来说,作文题不但为我们规定了体裁和中心。而且还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因此,审题时还必须把好范围关,以免所写的内容出圈,如果出了题目所规定的圈,也就犯了不切题的毛病。比如《语文老师的一天》所记的人物限于语文老师,所记的事件不能超过某一天,通过这样的分析,指导学生明确了题目的内容范围。
  四是:训练学生把好要求关。
  让学生分析题目,根据题目的含义和要求,根据中心的需要,思考是运用了记叙、描写、说明,还是运用议论和抒情,我曾经让学生写过《毕业前夕的他》。动笔之前,我先让学生快速审题,让学生按照我为他们设计的快速审题的知识进行审题。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审清了题意,明确了体裁是记叙文,又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所用的材料是他在毕业前夕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感,运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为主,适当的进行议论和描写。通过分析,审查,学生对题目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
  通过这样分析综合,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对教师布置的作文题从整体上有了印象,甚至有了全盘考虑,从而使学生在写作之前便胸有成竹,写起来得心应手,能够一挥而就,避免了想一句写一句,甚至写不下去的毛病。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训练学生在审题上下工夫,是使学生快速成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临场作文不怕不能慢,只怕不能快。时不我待,岂可掉以轻心?譬如:去年中考,由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做以上四个方面的引导训练,学生临场审题能力与快速作文能力较强,再加上语文基础训练基本功扎实,终于使我所教的语文学科中考取得卓著的成绩。
  由此可见,作为毕业班的语文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临场审题能力与快速作文能力”的培养。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文学作品饱含情感和人文性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适时有效地对学生谈情说爱,让学生自由地表情达爱,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世界,让学生安然、快乐地度过这个花季。  一、亲其师而安其学,让学生热爱语文  1、以爱获取学生的心。爱你的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理解学生的心理。不因他们过激或错误的行为而鄙视、讥讽;宽待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友,让学生在爱的芳香里不知不觉地喜欢你,亲近你。  2、以知识的魅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上好语文高效课堂,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中心话题和课题,也是我们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师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要锻造锤炼成“好老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文本,教师优先。好教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
期刊
语文素养的积淀,要以阅读为前提,文言文的教学也必然如此。小学生只有不断地大量阅读文言文文本,才能在阅读体验中增加积累,培养语感,积淀知识,生成智慧,提升素养。那又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言文文章中淘金,挑选出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文本呢?我从选材,从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开始;挑选故事性强的文言故事。挑选文言故事;文章的篇幅要短小精悍,说理叙事浅近易懂几个方面出发,精挑细选、汇编成册,并且给她取名叫《“小古文”读
期刊
选择班主任工作,就是选择了责任,就是选择了奉献。班主任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主要体现在他是否关注班级管理中的细节问题。注重细节,就要有责任心,就要有爱心,就要有丫鬟的“腿”,就要有婆婆的“嘴”。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能使师生亲密合作,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记得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苗苗》,故事情节是这样的:苗
期刊
前些天,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新理念,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下面说一下我读后的感想。  一、生本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
期刊
作业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近来来我们教师一直倡导学生主在学习上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作业这一环节也不例外,我认为我们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应是开放的,应努力实现课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真正让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作业设计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
期刊
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传世不朽的名篇佳作大多文采斐然。如果说主题是一篇作品的灵魂,那么文采就是它的华丽外衣。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语言的品质、品味,做到让自己的作文文采斐然呢?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提高语言的深刻性、思辨性  对于高品质的语言来说,华丽的包装(比如华丽的辞藻,恰切的修辞、讲究的格式)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都不能替代语言的深刻性、思辨性。如果一篇文章的语言,当剥去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纷纷转入城市,这样,就出现了另一个新问题,就是有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留守家中,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新的挑战。留守儿童大多存在着缺乏亲情,心理健康堪忧;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人身安全,隐患多多。我作为农村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管理留守学生这一问题,在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一、做留守学生的良师益友  留守学生之所以出现道德滑坡、严重厌学等情况,主要是远离
期刊
我是一名教龄二十年的中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块。语文学习中,学生普遍最怕的就是作文,面对一个作文题目,他们常常感到没有东西可写,不知如何下笔,农村学生尤为突出。如何教好作文,我有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一、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善于观察,提高观察能力,是学生写作文有话可说的基础。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首先,引导学生爱观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兴趣是
期刊
作文创作本是一种思想的升华,先得有思想,然后才能升华。思想是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不是思想,生拼死凑、生搬硬套也不是思想,思想没有套子,只有创新。如何做到创新呢?就是立意与个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要做到新意,就要有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要把自己对材料的独特体验、情感评价纳入到文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标新立异”。“标新立异”,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的一种思考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