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代末年是个乱世。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心里已经抛弃了那个乱世。也大抵因有远去之志,于是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前后选择西游秦国。那一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也受到牵连,蒙受失职之责而辞旧职。宫廷的纷乱,戎伐的无情都让老子决然地想要离去。相传老子一路看见野外一片荒凉:断壁残垣,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目击这一切,老子是否心如刀绞已经无从知道,但是在《道德经》的《德经》四十六卷中却真实地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
老子敏锐地捕捉到了“戎马生于郊”,并且警示性地指出这是乱世无道之象。国运已败,天下再无安宁之处。而以多种版本流传下来的老子出关就是以此为缘起。按照通行的出关版本,也许要感谢那个关令尹喜,若不是他惊觉天上紫气东来,也不会执意留下老子,无此,则老子的五千言更无从追索。老子出关后,其人再无音信,所留下的这五千言从此便成了老子的代言。这五千言里着重讲了“有”和“无”及二者的关系,从现代哲学观念看,“无”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从这个本体出发,又出现了一系列五彩斑斓的论断:无为、虚静、柔弱等等,而无为一度成为老子的代名词,成为五千言这一浓缩的又一浓缩。致使一提起老子,众人心中便自发地涌出无限个“无为”一类的字眼,这些字眼又排列组合,于是老子就被冠以各种“消极避世”的名号,而再也无人想起那个踽踽出关的“元老子”。
我们回到正史中去看看老子的模样: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楚国苦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再详细一些的话,厉乡曲仁里应该是在鹿邑县的太清宫镇。老子生于此地说法至今有些争论,今取主流,此不赘言。《史记》记述老子的开篇如此,籍贯处所,姓氏名字,工作官职都一一列出。关于老子的出关,司马迁也有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记述的结尾很有意思,“莫知所终”,而老子的“所始”却很详尽精确。有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司马迁著史记是有过实实在在的一番考证和行走的功夫的,所著必稽考前人诸说,如若是他讲“莫知所终”,那么老子的去向也大抵到此为一段落了,要么是无从知道,要么是全不足信。老子的出关给老子又添上了一抹神秘色彩。不过这也证明了前句评价老子修道德之说——“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中国的诸子之中,老子较之孔子更有一种出世的超越性格,而较之庄子却又少了一些飘逸和对现实的痛切批判。然而先秦时以老子、庄子的人格和思想为基础的道家其实并非对现实人生投以冷眼。庄子对所处现实的批判从不遮遮掩掩,他冷峻的态度、刻薄的字眼几乎很完整地还原出一个外表对乱世抱以愤恨态度、内心怀有无限孤独的战斗者形象。相对于庄子,老子却是另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就好像魏晋时期的阮籍,发言玄远,以非暴力而不合作的姿态对抗着世俗的种种,我想这种对抗也正是老子的主要精魂之所在。
编辑/林青雨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
老子敏锐地捕捉到了“戎马生于郊”,并且警示性地指出这是乱世无道之象。国运已败,天下再无安宁之处。而以多种版本流传下来的老子出关就是以此为缘起。按照通行的出关版本,也许要感谢那个关令尹喜,若不是他惊觉天上紫气东来,也不会执意留下老子,无此,则老子的五千言更无从追索。老子出关后,其人再无音信,所留下的这五千言从此便成了老子的代言。这五千言里着重讲了“有”和“无”及二者的关系,从现代哲学观念看,“无”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从这个本体出发,又出现了一系列五彩斑斓的论断:无为、虚静、柔弱等等,而无为一度成为老子的代名词,成为五千言这一浓缩的又一浓缩。致使一提起老子,众人心中便自发地涌出无限个“无为”一类的字眼,这些字眼又排列组合,于是老子就被冠以各种“消极避世”的名号,而再也无人想起那个踽踽出关的“元老子”。
我们回到正史中去看看老子的模样: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楚国苦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再详细一些的话,厉乡曲仁里应该是在鹿邑县的太清宫镇。老子生于此地说法至今有些争论,今取主流,此不赘言。《史记》记述老子的开篇如此,籍贯处所,姓氏名字,工作官职都一一列出。关于老子的出关,司马迁也有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记述的结尾很有意思,“莫知所终”,而老子的“所始”却很详尽精确。有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司马迁著史记是有过实实在在的一番考证和行走的功夫的,所著必稽考前人诸说,如若是他讲“莫知所终”,那么老子的去向也大抵到此为一段落了,要么是无从知道,要么是全不足信。老子的出关给老子又添上了一抹神秘色彩。不过这也证明了前句评价老子修道德之说——“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中国的诸子之中,老子较之孔子更有一种出世的超越性格,而较之庄子却又少了一些飘逸和对现实的痛切批判。然而先秦时以老子、庄子的人格和思想为基础的道家其实并非对现实人生投以冷眼。庄子对所处现实的批判从不遮遮掩掩,他冷峻的态度、刻薄的字眼几乎很完整地还原出一个外表对乱世抱以愤恨态度、内心怀有无限孤独的战斗者形象。相对于庄子,老子却是另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就好像魏晋时期的阮籍,发言玄远,以非暴力而不合作的姿态对抗着世俗的种种,我想这种对抗也正是老子的主要精魂之所在。
编辑/林青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