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子一同超越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oling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代末年是个乱世。可以肯定的是老子的心里已经抛弃了那个乱世。也大抵因有远去之志,于是老子在公元前516年前后选择西游秦国。那一年,周王室发生内乱,老子也受到牵连,蒙受失职之责而辞旧职。宫廷的纷乱,戎伐的无情都让老子决然地想要离去。相传老子一路看见野外一片荒凉:断壁残垣,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田野里不见耕种之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目击这一切,老子是否心如刀绞已经无从知道,但是在《道德经》的《德经》四十六卷中却真实地记录着这样一句话: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则戎马生于郊。”
   老子敏锐地捕捉到了“戎马生于郊”,并且警示性地指出这是乱世无道之象。国运已败,天下再无安宁之处。而以多种版本流传下来的老子出关就是以此为缘起。按照通行的出关版本,也许要感谢那个关令尹喜,若不是他惊觉天上紫气东来,也不会执意留下老子,无此,则老子的五千言更无从追索。老子出关后,其人再无音信,所留下的这五千言从此便成了老子的代言。这五千言里着重讲了“有”和“无”及二者的关系,从现代哲学观念看,“无”当是老子哲学的本体,从这个本体出发,又出现了一系列五彩斑斓的论断:无为、虚静、柔弱等等,而无为一度成为老子的代名词,成为五千言这一浓缩的又一浓缩。致使一提起老子,众人心中便自发地涌出无限个“无为”一类的字眼,这些字眼又排列组合,于是老子就被冠以各种“消极避世”的名号,而再也无人想起那个踽踽出关的“元老子”。
   我们回到正史中去看看老子的模样: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楚国苦县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再详细一些的话,厉乡曲仁里应该是在鹿邑县的太清宫镇。老子生于此地说法至今有些争论,今取主流,此不赘言。《史记》记述老子的开篇如此,籍贯处所,姓氏名字,工作官职都一一列出。关于老子的出关,司马迁也有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我们可以看到这段记述的结尾很有意思,“莫知所终”,而老子的“所始”却很详尽精确。有很多学者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司马迁著史记是有过实实在在的一番考证和行走的功夫的,所著必稽考前人诸说,如若是他讲“莫知所终”,那么老子的去向也大抵到此为一段落了,要么是无从知道,要么是全不足信。老子的出关给老子又添上了一抹神秘色彩。不过这也证明了前句评价老子修道德之说——“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中国的诸子之中,老子较之孔子更有一种出世的超越性格,而较之庄子却又少了一些飘逸和对现实的痛切批判。然而先秦时以老子、庄子的人格和思想为基础的道家其实并非对现实人生投以冷眼。庄子对所处现实的批判从不遮遮掩掩,他冷峻的态度、刻薄的字眼几乎很完整地还原出一个外表对乱世抱以愤恨态度、内心怀有无限孤独的战斗者形象。相对于庄子,老子却是另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就好像魏晋时期的阮籍,发言玄远,以非暴力而不合作的姿态对抗着世俗的种种,我想这种对抗也正是老子的主要精魂之所在。
  编辑/林青雨
其他文献
春满大地,正是一年山好水好风景好的时节,花木繁茂春草萋萋,江南江北数不尽的好风光,都展现在人们眼前。  从古至今,不论民间或是文人雅士,都不会辜负这样的好春光,于是才有了那样丰富盎然的踏春故事,以及那些历尽岁月仍然余香婉婉的踏春诗词。  古人踏春的形式多种多样,观赏名山大川,游览古迹风光,结伴野炊,采摘百草,骑马狩猎,草地放风筝,细数不尽。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如果我们只懂得埋头于繁杂事
期刊
人参是人们熟悉的上等补药。它禀气中和,性味甘平,有补气益血、滋阴生津的功效,为治虚症之要药。人参虽属贵重药物,但对于像贾府这样的大户人家,当然不在话下。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红楼梦》中曾多处提及人参。在书中第三回讲到林黛玉吃过人参养荣丸,第二十八回中林黛玉吃过天王补心丹,都以人参为主要药物;在第十回中提到张太医为秦可卿开的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也用了人参。第十二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期刊
自秦始皇以后的历朝历代,一旦确立太子,他们的书斋里便有了《吕氏春秋》。不仅如此,从有关记录来看,自秦王朝到清代八十三朝做过帝王的人,大凡读过《吕氏春秋》,都从中借鉴到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教训。  然而,自《吕氏春秋》成书至今,历朝历代,皇家都将其列为禁书,百姓与官员乃至重臣视为禁书;而太子皇帝却必须看,天天翻。所谓御人者必窥,御于人者不得窥,帝王者心术可见一斑。本刊特邀专家解析吕氏谋国之道……  编者
期刊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大序》)孝顺父母,尊敬亲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建立文化强国,首先要建立真正有文化的家庭,拥有和美敦厚的家,修养每个人的心,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心首在孝道,孝亲让我们敦厚、知本、感恩,孝让我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   作为人何为正确?我想首当其冲就是是否孝养双亲?是否孝敬双亲?有人说自己的父母已经不在人世,无法孝敬,
期刊
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明文规定或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史书上称之为旧制、故事或典故等。有些老规矩,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规范了官员的行为,约束了权力的泛滥,有的甚至管住了贵族的嘴、皇帝的手,宋朝就有这样的老规矩。  官员不入酒肆  在宋朝,尽管京城开封餐饮业很发达,大酒店遍布大街小巷,官员却不敢进酒店吃喝。因为宋朝有一个老规矩,“官员不入酒肆”,官员一旦在酒店杯觥交错,不管公款私款,马上就会遭到御史的弹劾,
期刊
周厉王时,西戎猖獗,宗周岌岌可危,但动荡的王室对于作乱的戎狄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来清剿,如果不是其西邻那个边缘华夏部族担任了抗戎的主力,甚至付出了其一个支族被灭的代价,那么宗周倾覆的时间可能发生得更早。  周人历来惯于借秦人与戎狄间的仇怨将其当作屏藩王畿的血肉城墙,但这个临近宗周,不断为宗周立下赫赫战功的嬴姓部族却一直没有得到周人的分封,直到周宣王即位,才第一次封秦人首领秦仲为大夫,不过仍不是诸侯。
期刊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轴的价值理念,主要在“六经”。“六经”中蕴涵的理念,是中国人立国做人的基本依据。  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光说有道教,有佛教,还不够。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它有信仰层面。我
期刊
在中国,“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对象时形成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促使人们“自强不
期刊
每到年终的时候,天气变得很冷,孔子会安排一些问题课,同学可以问一个字,也可以集中问一个问题,目的是将这个问题研究透彻。这一年的问题大家都关注一个字,其实也是一个大问题,就是“政”。   政,也是道德。如果执政者道德高尚,那么,就如同天上的北斗星,你不用号召别人来景仰你,但却有无数的人围绕着你,向往着你。反之,如果执政者无道无德,那么,别人就会疏远你,甚至背离你、反对你。  
期刊
我们这一代60后出生的人,正在以急快的速度奔向老龄化,没有时间、没有心情、甚至没有资格去反思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文化环境、文化基础、文化积累,是幸?是不幸都不重要,但是该到我们开始反思的时候了。   1911年前的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把孔家店打倒了,把传统文化革命了,余下的是西学东渐,好不热闹了三十多年。20年代到1949年的三十年间,传统文化在中国的知识阶层是得到了些许传承、弘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