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到教养,陈丹青先生举了一个自己缺失教养的例子。陈先生喜欢逛古董店,到罗马旅游,找到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看过去。在一家,陈先生进去后,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很有风度的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陈先生很奇怪:“为什么都不卖呢?”老先生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陈先生当即脸红到脖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缺乏礼貌和教养,立即给老先生认错,赔礼道歉。
现在我们有些出国旅游购物的人,腰包鼓鼓,动不动把人家店里的货品甚至奢侈品都能买断档。改革开放初期,咱们可没这么阔气,记得当时我的月工资不足百元。当时一名非常著名的棋手出境比赛,闲时逛商店,进门就拿起一双价值万元的皮鞋比划,店员轻声提醒:“先生小心点,这鞋子很贵的。”棋手一听,怎么的?看不起中国人是吗?不用看了,给我包起来。他把这事当成为国争光了,回国后接受采访还津津乐道,很多人也觉得他给中国人长脸了。我总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但不知差在哪儿。经陈丹青先生这一提醒,原来差这儿了:教养。进人家的店,招呼都不打一个,随手翻人家的贵重货品,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人家提醒你小心,是善意,你认为被小看了,一赌气将鞋子买了,只说明你不差钱,你差的是教养,你认识不到自己的错,从而也无从认错。
我们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认错的。《论语·子张》中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易中天先生认为,这强调的是,认错不是一般的行为,认错是教养,甚至还需要有资格,即必须是“君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易先生解释说,在孔夫子的时代,君子,即“君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王子”(天王之子)、“公子”(公侯之子)、家君(大夫)之子,這就是“士”,也叫“士君子”。这些人,犯了错误,当然都看得见(“人皆见之”);改正错误,当然都崇敬他(人皆仰之)。而后“君子”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有了德性,所以“君子”们,也就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犯错,一旦犯了错,赶紧老老实实地认错。在《论语》中,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深受孔子教诲,一生讲求合乎礼制,谨守道德规矩。
文明是相通的,东方文明是这样,西方文明也是这样。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导师是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冯·卡门就是一个时刻反省自己是否有错,有了错,都要郑重其事地认错的人。冯·卡门每星期都要主持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专家权威,普通学生,一律平等,畅所欲言。钱学森回忆,他那时年轻,有点初生牛犊的劲儿。有一次讲完自己的论文,有位长者提出意见,钱和那位长者争论了起来。事后,冯·卡门告诉他,那是力学权威冯·米塞斯。但是,你的意见是对的,我支持你。在学术问题上,钱学森和冯·卡门之间也有争论,有时还非常激烈,话语尖刻。有一次,钱学森和冯·卡门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冯·卡门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当晚,冯·卡门经过认真思考,认识到钱学森是对的。次日一上班,年过花甲的冯·卡门爬了三层楼梯,来到钱学森的小办公室,敲开门,恭恭敬敬地行个礼,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是我错了。” 冯·卡门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如此认真地认错,反映出的是教养的美德和人格的光辉。
中国古话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论语·子张》上说了君子犯错了会痛快认错改错;那么,小人犯错了会怎样呢?这,《论语·子张》上也说了:“小人之过也必文”,即小人对于自己的错误,是一定要掩饰的。是否可以这样说,犯错之后认错还是掩饰,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试金石,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教养的标志。
现在我们有些出国旅游购物的人,腰包鼓鼓,动不动把人家店里的货品甚至奢侈品都能买断档。改革开放初期,咱们可没这么阔气,记得当时我的月工资不足百元。当时一名非常著名的棋手出境比赛,闲时逛商店,进门就拿起一双价值万元的皮鞋比划,店员轻声提醒:“先生小心点,这鞋子很贵的。”棋手一听,怎么的?看不起中国人是吗?不用看了,给我包起来。他把这事当成为国争光了,回国后接受采访还津津乐道,很多人也觉得他给中国人长脸了。我总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但不知差在哪儿。经陈丹青先生这一提醒,原来差这儿了:教养。进人家的店,招呼都不打一个,随手翻人家的贵重货品,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人家提醒你小心,是善意,你认为被小看了,一赌气将鞋子买了,只说明你不差钱,你差的是教养,你认识不到自己的错,从而也无从认错。
我们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认错的。《论语·子张》中有“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易中天先生认为,这强调的是,认错不是一般的行为,认错是教养,甚至还需要有资格,即必须是“君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易先生解释说,在孔夫子的时代,君子,即“君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王子”(天王之子)、“公子”(公侯之子)、家君(大夫)之子,這就是“士”,也叫“士君子”。这些人,犯了错误,当然都看得见(“人皆见之”);改正错误,当然都崇敬他(人皆仰之)。而后“君子”一词逐渐被赋予了道德的含义, “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有了德性,所以“君子”们,也就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犯错,一旦犯了错,赶紧老老实实地认错。在《论语》中,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深受孔子教诲,一生讲求合乎礼制,谨守道德规矩。
文明是相通的,东方文明是这样,西方文明也是这样。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时,导师是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冯·卡门就是一个时刻反省自己是否有错,有了错,都要郑重其事地认错的人。冯·卡门每星期都要主持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专家权威,普通学生,一律平等,畅所欲言。钱学森回忆,他那时年轻,有点初生牛犊的劲儿。有一次讲完自己的论文,有位长者提出意见,钱和那位长者争论了起来。事后,冯·卡门告诉他,那是力学权威冯·米塞斯。但是,你的意见是对的,我支持你。在学术问题上,钱学森和冯·卡门之间也有争论,有时还非常激烈,话语尖刻。有一次,钱学森和冯·卡门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冯·卡门一气之下,拂袖而去。当晚,冯·卡门经过认真思考,认识到钱学森是对的。次日一上班,年过花甲的冯·卡门爬了三层楼梯,来到钱学森的小办公室,敲开门,恭恭敬敬地行个礼,说:“钱,昨天的争论你是对的,是我错了。” 冯·卡门在自己的学生面前如此认真地认错,反映出的是教养的美德和人格的光辉。
中国古话讲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论语·子张》上说了君子犯错了会痛快认错改错;那么,小人犯错了会怎样呢?这,《论语·子张》上也说了:“小人之过也必文”,即小人对于自己的错误,是一定要掩饰的。是否可以这样说,犯错之后认错还是掩饰,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试金石,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教养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