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两银子一个蛋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cail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满清十三朝之密事·清谭》记:一天早朝,乾隆帝召见大臣汤文瑞,问他“曾用点心否?”汤说:“臣家贫,每晨早餐不过四粒鸡蛋而已。”不料乾隆听了大吃一惊,说:“一粒鸡蛋需十金,四粒就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乃自言贫乎?”乾隆时期,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如今的200元人民币。假使一个鸡蛋值10两银子,换算成人民币,则相当于2000元。一个大臣的一顿早餐,要花8000元巨款,难怪乾隆皇帝愕然。
  到了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时,鸡蛋价錢又涨了。《伪满宫廷杂记》载,道光皇帝某日宣一大学士上朝,公事完了后,道光帝问大学士早餐吃什么,答曰:“吃三个鸡蛋。”道光帝不由一惊:“你好阔气!”大学士相当于省部级官员,早餐吃三个鸡蛋怎么就把皇帝吓得不轻呢?原来内务府账目上每个鸡蛋的价格是三十两银子。一个早餐就要吃掉近百两银子,那中晚餐得吃多少啊,怪不得道光会大吃一惊。
  再到乾隆皇帝的玄孙光绪皇帝时,物价稍有回落。光绪爱吃鸡蛋,每日四个,故宫博物院的档案里存有采购账单,4个鸡蛋的采购价居然高达纹银30两。而那时鸡蛋的市场价是一两银子能买400个,宫廷采购价整整比市场价贵了3000倍!其时,故宫有个宫门坏了一对铜环,换了新的,内务府账目上这对铜环的价格是二万两银子,有好事者换算过,按当时物价水准,这价格可盖十栋楼房。
  平心而论,清朝皇帝当中有不少是较靠谱的,勤勉有加,想有所作为,既无“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那样的糊涂蛋,也无像28年不上朝的懒皇帝朱翊钧。但他们也都有软肋,因为久居皇宫大内,不知民情,只看奏折,听汇报,既不了解市场物价,也不知民间疾苦,既不关心外部世界,也不知晓时代前进步伐,结果是思想僵化,保守顽固,一味抱残守缺,拒绝变法求新,加之被下属蒙骗,受小人蛊惑,大树被蛀空了还洋洋得意,大厦将倾犹高唱后庭花,最后不垮台才怪呢!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我们看“三十两银子一个蛋”的轶闻,一笑之余,也别忘记,即便是在信息时代,如果终日坐在办公室里读报表、听汇报、看报纸,脱离群众,隔绝社会,依然会有消息闭塞、常识匮乏、不知有汉、落后时代的可能。因而,作为官员,无论多忙,都要常去市场转转,问问菜价;常坐坐公交车,体验下情;常和群众聊聊天,多接地气;常去困难户家里串串门,了解民间疾苦,不敢说你因此就一定会成为能员干吏,但绝不会闹出“三十两银子一个蛋”的笑话则是肯定的。
其他文献
去读书馆借书,偶然瞥见图书管理员的书台上,放着龙应台的《目送》,黄绿色的封面,设计简洁却不失典雅,“龙应台目送”这五个字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忍住心里的狂喜,对管理员说:“这本可以借吗?”她显然是刚刚看过这本书,点赞道:“这本书很好,可以借。”我爱不释手地将书抱在怀里,很有些相见恨晚。  早先,在网上,在书上,或是在朋友的文字里,我有意无意地看到过有关龙《目送》中的经典句子:“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
期刊
年轻时,我也曾和许多读者一样,为读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而废寝忘食,然而最感动我的却是他的散文《世间最美的坟墓》。前几天,纯粹偶然重读了这篇美丽的散文,不仅感受一如三十年前,还强烈唤醒了我1988年秋访问几位德国作家墓地的记忆。  《世间最美的坟墓》是茨威格1928年游历俄国后的收获,他把托尔斯泰墓地列为俄罗斯一切景物之首,这当然是他的一家之言。事实上墓地正如茨威格所描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无
期刊
办公室里常碰上如此情景:正敲着各自的电脑。“噗”的一声,案上的台灯和面前的电脑化为黑暗。“讨厌!稿子写了一大半,白费劲儿了……”  “你又不及时存盘?”  “我又不是巫婆,可预知祸患,谁能边敲边存哪?”  闻此,笔者常常泛起思想之波:无论金领、白领还是蓝领、灰领,又都被电脑“套牢”了。  每年的“双11”,是网民的购物狂欢节,莫不是“剁手族”的“套牢节”?多少信奉熬夜最伤颜值的“美眉”,却在二更天
期刊
素质教育,是现代世界国民教育的重要目标。主要指对青少年文化素养全面提高的追求,可以说这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问题。从今天中国学生所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来看,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两方面教育的必要基础则正是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文史知识的深入学习。  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久远的历史之中。那是对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崇高自豪,和由此而来对国家
期刊
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的穿戴打扮,而且要看他的心灵美丑;考察一个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要看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说一个城市重要,我們说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由此可见“文化”的举足轻重。我们常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而重视文化与否,小到个人,大到都市,正是衡量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文化人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回馈社会,是文化人的职责。文化人不能只表现
期刊
我的书房很简单,一张书桌,一个书橱,和一个淡紫色的沙发。  在简单的书房里,我挣脱掉了喧嚣和纷争,双耳不闻窗外事。这时,红尘扰攘如潮水退去,生活这件华丽衣服里的小虱子也停止了咬噬,内心一片安宁。  这是书房营造的宁静时光,如水流逝,却是无声无息,极其安详的,书香氤氲,让人不刻意获取什么,也无需充当世俗的门面。  阅读是平静而愉悦的。好书常会打动内心,它所表达的思想与自己悄然相遇,是某种意义上的相爱
期刊
国人好修史,常言国可灭,史不可灭。回顾修史的历史,这项笔杆子的事业,却充满了枪杆子的血雨腥风。何以至此?无非“真实”二字使然。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不真实,就失去了生命力。然而,要做到真实,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其中,既有外力的干扰,又有史家自身的局限。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齐国卿大夫崔杼杀了齐庄公,事后,他让负责修史的太史伯不要照录此事,就说齐庄公是病死的。太史伯坚决不从,
期刊
2017年2月10日,为某些官员、土豪、名星崇拜的王林“大师”因患ANCA血管炎、免疫性神经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去年的11月11日王林“大师”即以非法拘禁罪、诈骗罪、非法持有槍支罪、行贿罪等被法院提起公诉。  “大师”已死,土豪明星不去说他了,那些昔日的粉丝官员对“大师”的崇拜会因此终结、破产吗?  多年来,不少贪官对“大师”的崇拜已经浸入骨髓,融入血液,真要撇开“大师”情结,让“大师”崇拜完
期刊
我站在山脚下,看着山顶,问当地村民:“从山脚到山顶,需要多长时间?”“少说也得两个小时吧。”“两个小时?怎么可能呢?山不高,距离山顶也不远。”“那是你看到的,而不是你走到的。”  果不其然,从山底登上山顶,我足足花了两个多小时。当我在山顶的时候,我才真正明白那位村民话中的含义:看到与走到,永远不是一回事,看到了,不等于走到了。  我们用眼看到的,只是我们树立的目标,只有用脚走到的,才能成为我们实现
期刊
女子缠足,俗称包小脚,被鲁迅哂为“土人的装饰法”之“第一等的新发明”(《热风·随感录四十二》)。缠足颇受皇室青睐,南唐李后主的宫嫔窅娘“以帛绕脚”,纤小“作新月状,素祙舞云中”。大抵宋宣和以后,尤在明朝,缠足风刮向民间,几为一种时尚。游历遍及陕甘一带的清代袁枚发现,“乞丐之妻、担水之妇,其脚无不纤小平正,峭如菱角者”。而兰州、大同,尤为缠足“模范区”。当时,妇女缠足已成根深蒂固的民间陋俗。  也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