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精英俘获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连续两期以全球化为题刊出封面文章,主要是基于我们的这样一种体认:全球化不仅仅作为一种外生的力量,而且也作为一种内生的力量,开始深刻地嵌入中国的转型。由于这一“变故”,中国尚未完成的转型变得空前复杂起来。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所谓全球化意味着商品的跨国界流通、资源的跨国界配置、文化的跨国界交流。那么,在背后推动这一切的是什么?答案是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具有特定规则意识的人。虽然所有人都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深度文化融合欢欣鼓舞,但真实的情况却是,由于文化有强势弱势之分,所谓的文化融合实际上就是一种意识的同化。不用问,被同化的必然是弱势的一方。而这种意识的同化,才是全球化势如破竹穿越国界的真正力量所在。这种意识同化的力量,在中国十多年来马不停蹄的全球化过程中,已经至为明显。
  在整个全球化过程中,全球化力量要征服的头号目标就是民族国家内部的精英。而其中首要之务,就是要对民族国家精英进行意识俘获。精英之所以为精英,就是因为他们在模塑民族文化中的关键少数作用。俘获了民族精英,实际上就在相当程度上俘获了民族意识。更进一步,也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民族精英在制定规则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俘获了精英意识就等于从民族国家内部获得了游戏规则制定权。多少有些巧合的是,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之后,中国正在变成一个精英治国的典范。因是之故,俘获精英意识在中国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2001年,出于对国内证券市场会计造假问题的严重不安,主管中国证券事务的中国证监会,竟然要求上市公司首发(IPO)及再融资时,必须由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补充审计”。我们无意质疑中国证券监管当局的良好动机,也无意质疑国际会计机构的职业操守和专业水准,但非常清楚的是,这个规则对本土会计服务机构构成了明显的歧视。如果这种歧视性规则广泛扩散,其结果必然是本土服务业的普遍受抑制。区别于有明显交易痕迹的赎买,民族国家精英在制定诸如此类的歧视性规则时,往往是出于建立在一种文化认同上的自觉行为。而这,正是精英意识俘获的事半功倍之处。事实上,在中国近十多年来的全球化实践中,这种自觉、自发的歧视性规则,已经在中国广泛的产业领域内大行其道,其代价则是中国本土企业向价值链低端的迅速迁移。当然,我们所说的本土企业并不包括那些享有特权的官僚企业。在我们看来,这些特权企业正在等待更好的时机待价而沽。它们要么与国际资本合谋以联合榨取垄断利益,要么以内部人赎买的方式被廉价卖出。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精英的意识俘获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在另一方面,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内部的新兴中产阶级,也进行了几乎掠夺性的意识俘获。之所以称其为掠夺性的,乃是因为中产阶级作为消费的主流人群,构成了民族国家内部市场的主要版图。众所周知,现代中产阶级主要是以其消费特性以及建基于这种消费特性上的生活方式为其表征的。而现代所谓生活方式的本质无一不围绕品牌、技术、时尚这一类内在属性来构建。而这些内在属性,也正是跨国公司的独家产品和垄断卖点。换言之,俘获了中产阶级意识,也就俘获了民族国家内部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看一看中国新兴中产阶级对现代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的炫耀式消费,我们就不会再怀疑这样一个结论:在对民族中产阶级进行意识俘获的同时,全球化力量实际上也将民族国家重要的内部市场转移出去,而后收入囊中。
  在全球化力量俘获了精英,继而俘获了中产阶级之后,中国的精英和中产阶级就不再是本土的,而是全球化的了。易言之,他们是属于全球化精英以及全球中产阶级的一部分,其民族特性反而日益模糊。如此一来,一个具有命运共同体性质的民族国家不仅在意识上而且也在市场上被肢解。于是,在将精英和中产阶级更紧密地纳入全球中心的同时,全球化也将中国的其他人口推至更远的边缘地带。或许,我们真的不必为民族国家的消解而感伤,或许,我们的中产阶级和精英真的能在崭新的全球化格局中变得更加幸福和自由,然而,中国的穷人呢?注意,他们是属于我们的,我们的穷人呢?
  应该承认,中国严重的贫富差距主要是国内因素造成的,但事实也证明,全球化以及作为其核心内容的市场力量并没有自动创造出一种合意的社会——这一直是市场乌托邦主义者们的一种不容置疑的信念。相反,我们担心的是,全球化力量对中国转型的深度介入,很可能强化和巩固这种格局。其内在逻辑是,当越来越多的本土中小企业被挤入价值链低端的时候,也将会有更多与本土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的人们被抛入贫困之中。正是在这里,全球化使中国尚未完成的转型陷入了又一次长考。
其他文献
在新旧制度转换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寻租空间,特别是生产部门所有权的转变和价格改革过程中寻租机会很多    在一些国家的发展过程中,为了实现经济起飞而采取了一些特定战略,在一段时间内使得经济快速增长,不过之后增长速度会减慢,并最终导致了长时间的经济停滞和转型要求。  这些特定战略或是起飞战略手段只是暂时有效,最后还是需要转变到正常的现代经济增长道路上去,但是这些手段成本高昂,导致变革推迟和债务累积等等
期刊
航油在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中发生    重大损失,凸显出中国公司在治理上的薄弱之处,而不是优势。其他一系列的公司丑闻也显示,中国政府将企业拿到海外上市的战略不能算成功,而是存在缺陷。外国投资者和中国政府在利益方面,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样志同道合。  欧美金融分析师表示,一大问题便是中国的上市国有企业仍然没有把股东权益提高到超越政治考虑的层面上来。这是因为中国上市公司同母公司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
期刊
引发公司地震的“问题董事会”前赴后继似乎有些偶然,但中国式的公司治理导致了偶然中的必然    “国际上的优秀企业,向来鼓励拉警    报的人,而中国董事会在一片平静的外表下,烟火四起。”这是清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美国中国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郝中军博士,在接受《董事会》杂志研究人员访谈时说的第一句话。他认为,在中国的董事会治理进入事故多发期里,暂时搁置“股权结构不合理”、“国家治理不均衡”、“独立董事
期刊
IBM将个人电脑业务全盘出售给中国的联想集团,使两种日益明显的趋势迅速浮出水面,即技术的商品化和中国企业正成为全球经济的积极参与者。沃顿商学院的教授们认为,这两种趋势的确证还同时引发了一些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接收了IBM管理人员的联想能走向世界吗?中国的企业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要位吗?  管理学教授马克菲(Mark J. Zbaracki)认为,总的来说,这桩交易表明了IBM的另一种能力——灵活的适
期刊
郎咸平所提出的“新法治主义”,实质就是在中国产权改革中推崇一种制度的执行思维和执行能力。  青岛海尔由原来纯国有制的公司转变成现在的集体所有制,这个转型过程为何如此不明朗?海尔是否通过内部运作实现MBO,导致了国有资产流失?这种产权改革的含糊不清的方法,是否会滋生更多的质疑?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由于法治框架不健全、游戏规则的缺乏,不少人几乎是在无法可依的状况下随意追求财富,这就必然会在实现
期刊
为什么提出2005年为中央企业公司治理年?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概念表述,而是我们结合国内政经大势做的立场性判断。  央企的使命,与其差强人意的表现,给国资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在短期内根本扭转央企低水平的经营与治理现状,重树国人信心,那么国资委也就失去了其所应存在的价值。  中央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的改革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实则在不同历史时期,肩负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含义。在国务院国资委成立后,央企已处
期刊
民资雄心    中国传媒业开放历程    200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媒体政策正式开放。经营性资产可以上市是这一政策传达的最重要信息,从此民营资本得以名正言顺地进入传媒产业。  2002年10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第2套《对话》节目中,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石宗源表示
期刊
企业家不能埋头拉车,作为一个决策的层面,必须要经常抬头看形势,分析大形势,看大的  走势,包括产业的周期    企业家境界的顶峰论,就是一个企业可以跳多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境界:你的境界多高,企业就能飞多高。因此,企业家本身怎么提高自己的境界非常重要。企业家的境界和需求归纳为四个方面:一、企业家必须要独具慧眼;二、企业家必须诚信唯上; 三、企业家必须百折不挠; 四,企业家必须不断的创新。 
期刊
张近东小传    生于1963年3月,祖籍安徽,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专业;1985年至1989年任职于豪威集团;1990年至今任苏宁电器集团董事长,党支部书记。    15年前,苏宁还是南京宁海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如今,已发展为中国的家电连锁大鳄。  2005年2月24日,苏宁电器(002024)公布了2004年年报,该公司2004年度实现了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比
期刊
平衡记分卡能够帮助公司摆脱复杂的公文管理,增加预见力,以便更有信心来面对新的治理法规,更好地发挥董事会和CEO的作用    作为一个战略实施工具,平衡计分卡能够把企业的愿景和战略转化为一系列的可操作性目标,从而推动企业的运作和绩效    司治理的话题非常吸引人,在过去的12个月,相关的文章和书籍可谓连篇累牍,比过去五年的总和还要多。然而,真正能解决问题的却不是很多。公司的领导者们需要一种现代工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