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对教学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兴趣 激发 设疑 合理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阐述知识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精心准备,上好每一章的第一堂课,可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新一章的开始,对学生来说,就是接触一个新事物,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好奇心的瞬时冲击价值来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和稳定、促进学习的目的。
如:在开始教授实数一章时,我列举了以下的实例加以引入:
①有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等于15,那么边长等于多少呢?
②一个正方形的体积等于145立方分米,它的棱长等于多少呢?
学生一看是这么简单的题目,马上就动笔计算开了,如果设边长为x,则有x2=15,如果设棱长为y分米,就有y3=145,那么什么数的平方等于15呢?什么数的立方等于145呢?学生思维处于急于探求原因而又无法解决问题的状态。正当此时,告诉学生,是因为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找不到答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学习新的运算和新的数——实数。这样明确了学习实数的目的和作用,由此激发了求知实数知识的欲望。
二、善于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让学生体验到“艰苦的脑力劳动后的幸福”,从而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变学习兴趣为学习志趣。
笔者在教授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一节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二道题:
计算:①(x+2)(x2-2x+4):②(a-b)(a2+ab+b2)
接着向学生说明:我不通过一步一步的演算,马上就能写出计算的结果,并问写出的结果对错,请学生利用学过的多项乘法法则加以验算,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告知:为什么我能很快写出结果呢?是因为我掌握了一个公式,如果你们也掌握了这个公式,会计算得比我还要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效果测试中,公式运用的正确率达95%以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以错悟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实践告诉我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利用错例剖析,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安排了这样一例:
按郴州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2010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2008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课堂上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①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一个什么公式表示?
②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2008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2009年的社会总产值等于多少?2010年的社会总产值等于多少?
⑤根据已知,2010年的社会总产值等于多少?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这样,层层递进,会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开发智力、拓宽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进入新境界。
四、合理组织学习
数学教学规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学好教学,更好地掌握知识,练习是重要的一环。通过练习,才能发现自己的欠缺,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应有的放矢,要根据初中生兴趣没有持久性的特点,精选题目,合理安排时间,科学设置梯度,消除一切足以使学生产生苦闷和烦燥的因素,使学生由于成就需要得到满足而愉快,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我曾在二个班做过对比实验:在甲班教学中,先教授新的知识内容,然后把准备好的练习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练,学生一看满黑板的习题,就流露出烦燥不安的神态,导致学习兴趣被压抑在最低层,教学效果差:在乙班教学中,采用练练讲讲议议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交叉进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讨论反思,在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归纳,学生能不时地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胜利的满足,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显著,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兴趣激发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
【关键词】兴趣 激发 设疑 合理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创造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对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阐述知识的目的和作用
教师精心准备,上好每一章的第一堂课,可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初次接触的事物有一种好奇心和探索心。新一章的开始,对学生来说,就是接触一个新事物,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利用好奇心的瞬时冲击价值来达到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和稳定、促进学习的目的。
如:在开始教授实数一章时,我列举了以下的实例加以引入:
①有一个正方形,它的面积等于15,那么边长等于多少呢?
②一个正方形的体积等于145立方分米,它的棱长等于多少呢?
学生一看是这么简单的题目,马上就动笔计算开了,如果设边长为x,则有x2=15,如果设棱长为y分米,就有y3=145,那么什么数的平方等于15呢?什么数的立方等于145呢?学生思维处于急于探求原因而又无法解决问题的状态。正当此时,告诉学生,是因为在有理数的范围内找不到答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我们去学习新的运算和新的数——实数。这样明确了学习实数的目的和作用,由此激发了求知实数知识的欲望。
二、善于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让学生体验到“艰苦的脑力劳动后的幸福”,从而调动他们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变学习兴趣为学习志趣。
笔者在教授乘法公式中的立方和与立方差公式一节时,先在黑板上写出二道题:
计算:①(x+2)(x2-2x+4):②(a-b)(a2+ab+b2)
接着向学生说明:我不通过一步一步的演算,马上就能写出计算的结果,并问写出的结果对错,请学生利用学过的多项乘法法则加以验算,引起学生的好奇,然后告知:为什么我能很快写出结果呢?是因为我掌握了一个公式,如果你们也掌握了这个公式,会计算得比我还要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在效果测试中,公式运用的正确率达95%以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以错悟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实践告诉我们:人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失败和教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利用错例剖析,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热情、透彻理解数学知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笔者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时,安排了这样一例:
按郴州市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要求,2010年的社会总产值要比2008年增长21%,求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
课堂上我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①什么是增长率?增长率是增长数与原来的基数的百分比,可用一个什么公式表示?
②本例中,如果设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率为x,2008年的社会总产值为1,那么2009年的社会总产值等于多少?2010年的社会总产值等于多少?
⑤根据已知,2010年的社会总产值等于多少?于是就可以列出方程。
这样,层层递进,会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它能开发智力、拓宽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起学习兴趣、探索欲望和创造欲望,进入新境界。
四、合理组织学习
数学教学规律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学好教学,更好地掌握知识,练习是重要的一环。通过练习,才能发现自己的欠缺,巩固所学的知识。练习应有的放矢,要根据初中生兴趣没有持久性的特点,精选题目,合理安排时间,科学设置梯度,消除一切足以使学生产生苦闷和烦燥的因素,使学生由于成就需要得到满足而愉快,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我曾在二个班做过对比实验:在甲班教学中,先教授新的知识内容,然后把准备好的练习题全部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练,学生一看满黑板的习题,就流露出烦燥不安的神态,导致学习兴趣被压抑在最低层,教学效果差:在乙班教学中,采用练练讲讲议议的教学方法,把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交叉进行,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讨论反思,在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讲解归纳,学生能不时地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胜利的满足,学习兴趣高涨,教学效果显著,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兴趣激发打下了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有教法,教无定法,学习兴趣的激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都要靠教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组织和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