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多元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rst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充满活力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就是要对学生点滴的进步、创新的火花、独特的想法等给予适时、适度的激励性评价。
  在教学中,激励性评价与导向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既能让学生明白凫胫鹤膝、取长补短,又能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打电话”时,笔者是这样进行评价的。
  师:谢谢这位同学帮老师想了这个好主意。为了尽快通知到每个人,可以把全班同学分成几组,请几位同学帮忙一起通知。
  生:我觉得先分成两组试一试,一组8人,另一组7人,两组同时通知,最多只要8分钟。
  师:了不起,一分组就将时间节省了一大半。
  生:那分3组岂不是更快?
  师:善于思考的同学!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所用的时间越少呢?
  学生有的静静地思考,有的小声地讨论着,有的则开始在纸上画起来。
  师:将你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简明扼要地表示出分组通知的情况,并计算出所需时间,再与小组同学比一比。
  学生通过列举各种分组情况,讨论后领悟到“分的组数越多,所用的时间不一定越少”。由此可见,教师的评价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思维发展,促进学生思路的转换。该片段中的评价方式将激励与导向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二、体现多元的作业评价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方式。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诸如“优、良、及格、不及格”之类的老面孔,学生屡见不鲜,就不以为意。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应如何转变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1. 评价标准多样化。
  以往的作业是由教师布置学生完成的,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标准都是统一的,明显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个体差异性,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根据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以使优等生能充分施展才能,中等生能尽量发挥水平,后进生能独立完成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实行分层评价——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学优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我。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充分表现的机会,从中获得了成就感。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笔者设计如下不同层次的题目供学生选择。
  (1)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底长5米、高2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8平方米,底是7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3)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田。底是250米,高是84米,共收小麦147吨。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
  (4)用木条做成一个长方形框,长18厘米,宽15厘米,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如果把它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周长和面积有变化吗?
  2. 评价语言人文化。
  我们在评价作业时,要树立发展性评价观,尽量捕捉学生作业中的亮点,多给予鼓励,诱发其内在的智力潜能,切实让学生在作业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例如,有的学生字写得好,笔者便写上“你的作业让老师赏心悦目”的评语;有的学生理解与众不同,富有创新,则写上“肯动脑筋”“你真棒”等评语;还有的学生做错了题目,便写上“认真检查会有新收获”“别气馁,再仔细看看书,解这种题对你来说,没问题”等评语。引导学生根据温馨提示,自主找出错因,并主动修改。
  3. 评价主体多元化。
  传统的作业评价往往是来自教师单方面的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对错误作业的订正、反思意识不强,这样容易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匮乏。所以,应该让过去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转变为多向评价,将学生、家长、社区的评价也纳入多向评价体系,请相关人员对学生的作业表现做全面客观的评价。其中家长发挥着重要作用,有了家长的参与,将大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业完成的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促进发展的考试评价
  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们非常害怕谈“纸笔考试”,仿佛一提“纸笔考试”就是应试教育,教者认为这大可不必。我们承认“纸笔考试”确实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和亟待改进的问题,可是这些都不是“纸笔考试”这种形式本身的错,而是教育理念、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方面的问题。厘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积极改革考试内容和命题形式,充分放大和发挥“纸笔考试”积极的功能。
  1. 改变试题呈现的方式。
  在突出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试题内容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减少纯数学知识的题目,使试题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体验到经历数学思考与创造的乐趣。
  例如,第六册期末考试中可以编制这样一道试题:“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6米,宽10米。现把它的面积扩大4倍,想一想,该如何设计改建方案?”这是一道典型的数学开放题,重在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它融阅读理解、面积计算、方案设计为一体,不仅趣味性、应用性、创造性较强,还渗透了数学美的设计理念,必定能充分发挥并发展学生的多彩个性。
  2. 提供“二次评价”的机会。
  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家庭环境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方面的发展必然存在差异。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允许学生提出进行二次评价的要求,只要学生认为此次检测未能考出应有的水平,就可鼓励其提出申请,经过短期复习后,进行重新检测。教师就学生的第二次检测给予评价后,再让学生把他认为满意的分数记录下来。这种评价不定时间、不定场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例如,某单元,笔者班上有5名学生申请了二次评价,这些学生都在自己的努力下,取得了比前次好的成绩,从他们的笑脸上,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多给学生尝试的机会,鼓励学生不断进取,只要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就是成功。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一小学 责任编辑:王彬)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康惠尔水胶体敷料对减少婴儿头皮浅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性拔管的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应用头皮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出生后29 d~1周岁的婴儿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
目的: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在脑血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60例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不同护理
一、从“知识技能”维度贴近学生现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具体目标的第一个标志性的变化是从以“双基”为目标,发展到现在以“四基”为目标。也就是说,传统的数学教育仅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十多年的课改,我们却发现,学生仅有这两方面是不够的,学生还要学会思考和经历,需要有这方面的体验或感受,需要积累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此,贴近学生现实,首先必须尊重学
90年代后期,我捡拾过一个谁都不愿意干的“烂摊子”——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全年级成绩最差的学生拼凑了一个班。这么一个班级,成绩和秩序无法形容,所以吓倒了诸多的任课老师。我接手他们时,我就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这一帮孩子将是我最重要的人,我要爱他们,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爱是最有力的武器,真心爱了,也融入了他们。我发现,他们原本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但是在成绩、现实和别人的眼光、态度面前,这
近年来,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实行差异性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自选式练习题,开发潜能,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信的意识  一个班上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但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为了让所有学生在40分钟内学有所得、练有所获,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可采用自选式练习题方式。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信意识。  例如,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后,笔者
2012年12月28日下午,三明市梅列区群英小学师生欢聚一堂,举办“诵读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主题活动。比赛中,18个参赛班级的同学们以表演诵、诗配乐、诗组合、情境朗诵等多种形式,或声情并茂,或慷慨激昂,精彩演绎了《三字经》《弟子规》《满江红》等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那深情的誦读、激情的表演,把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一曲曲悠扬的歌,一幕幕感人的景。  开展“国学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是
一、在教学目标中强化情感因素的形成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让教学中的师生活动具有明确的共同指向。《课程标准》在设计理念中提出:课程设计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并且在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中都提出了具体的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例如,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的情感态度目标中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1. 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
目的:探究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新生儿黄疸患儿200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4例)和对照组(9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临床护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