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换句话讲,把嘴说的话用笔记录下来,就是作文。 可是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们往往怕写作文,甚至谈“文”色变。该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不再惧怕作文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谈一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帮学生树立信心,变“怕写”为“乐写”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制定目标,让他们都能够摘着“果子”,树立起写作信心。如后进生的作文我常采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一点地方有新意,一句修辞用得好,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就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二、授之以“米”,帮学生找到写作的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许多同学的感慨和借口。要从根本上解决“米”的问题,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积累。实际上,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处处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学生往往视而不见。没有好的素材,怎么能写出佳作?写作不能没有材料,而材料的收集储存都需要仔细观察。
首先,要养成观察的习惯。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仔细体会,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都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有很多、很好的写作素材。
其次,要学会观察。一个事物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它的重点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物要多留心、多想,并把观察的感想用日记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这样,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的能力就会提高。只有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素材。
再次,要勤于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文章必须要有好的素材,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建筑师也盖不出房子。只有多读多记多积累,才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古人云开卷有益,要求我们要多读报刊杂志及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在阅读中积累材料,汲取营养,接受新信息,收集一些名言警句,典型事例。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以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最好能熟记于心。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鲜活多了,生动多了。
三、抓好作文训练各个环节,帮学生“盖好房子”
我们写文章和建筑师盖房子一样,有了积累的材料,犹如有了木材砖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盖好房子”。
1、命题作文要抓审题。一审题目和材料;二审命题要求和注意事项。全部看清楚后再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审题目时抓住关键词。例如“永远的歌声”,关键词是“永远”,文章在写“歌声”时必须突出“永远”,这样才不会跑题、偏题。
2、立意要力求深刻新颖。立意注意虚实结合。例如:回家。“家”既可以指自己的家、别人的家,也可以指国家或团体(实),还可以指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家园(虚)。如写文化传统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心灵迷失后的回归,都可谓立意深远。
3、选材时避免拥塞热点。例:向 致敬,很多学生填“灾区人民”“解放军”“温总理”“白衣天使”,造成選材上的撞车,也让阅卷老师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这样的作文基本上大同小异,很难分出高低,因此选材构思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文章才能独辟蹊径,脱颖而出。
四、引导妙用诗词,为作文增色
我国乃诗词大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助经典诗词,吸取传统精华,抒发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撷取精华,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学生很喜欢《雨中读古诗》中的话: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这段文字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漫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典雅。于是,学生们也试着运用古诗词,让自己的文章靓起来。现摘引几个小片段:
姜波今天要离开了,以后我们将天隔一方,想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好难过。以后的生活中,还有人视他如知己,还有人像我一样关心他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诗猛然间蹦入我的脑海。是啊!人,应该学会适应环境,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够该变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朋友高兴地离开呢?我拿出送她的作文书,端端正正地写上两行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鼓励学生通过作文张扬个性。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大胆表述,是他们自己的真情袒露,我都会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总是提醒自己用宽容的胸怀去阅读,用赏识的眼光去评议。他们没有任何压力,不用畏惧别人的指责,可以无所顾忌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这样一个宽松的作文氛围中,学生渐渐抛弃了拐杖,学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作文。
瞧,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吐露了一件令他尴尬的事:
放学路上,我忽然看到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在晃动:那黑白相间的衣服、咖啡色的裤子,蓝色的电动车……分明是下班回家的妈妈!我连忙大喊:“妈!妈!”可能是距离太远,也可能是路上人声嘈杂,也可能是我的声音分贝不够,总之,妈妈无动于衷。我急了,边跑边用高音喇叭的音量喊着。路上的行人都转过头,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可我管不了那么多。近了!近了!我越喊越带劲。终于,妈妈转过脸——啊!竟然是张陌生的脸!我惊呆了,脸滚烫滚烫的。“不行,不能让她看出来!”一秒钟的飞速思考后,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朝前跑,并继续喊叫着:妈!妈……企图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还没有找到妈妈。
多难堪的场面!多聪明的孩子!多幽默的笔触!我让他在班里读了自己的文章,同学们并没有嘲笑他,而是为他的文章鼓掌叫好。此后,同学们写真话的积极性更高了。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孔之拙见。希望在师生的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会对作文由怕到爱,出现“枝枝红杏出墙去”,“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喜人场景。
一、帮学生树立信心,变“怕写”为“乐写”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制定目标,让他们都能够摘着“果子”,树立起写作信心。如后进生的作文我常采用“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一点地方有新意,一句修辞用得好,只要能写出真情实感,就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二、授之以“米”,帮学生找到写作的材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许多同学的感慨和借口。要从根本上解决“米”的问题,就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与积累。实际上,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处处有许多美好的事物,而学生往往视而不见。没有好的素材,怎么能写出佳作?写作不能没有材料,而材料的收集储存都需要仔细观察。
首先,要养成观察的习惯。不少同学害怕写作文,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仔细体会,你就会发现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都是一个小小的社会,有很多、很好的写作素材。
其次,要学会观察。一个事物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它的重点进行细致有序的观察,自己身边的人或物要多留心、多想,并把观察的感想用日记的形式随时记录下来,这样,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的能力就会提高。只有仔细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找到足以表现生活本质的素材。
再次,要勤于积累。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文章必须要有好的素材,没有建筑材料再高明的建筑师也盖不出房子。只有多读多记多积累,才能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古人云开卷有益,要求我们要多读报刊杂志及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在阅读中积累材料,汲取营养,接受新信息,收集一些名言警句,典型事例。让学生准备一个笔记本专门用以摘抄一些优美的语句,最好能熟记于心。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鲜活多了,生动多了。
三、抓好作文训练各个环节,帮学生“盖好房子”
我们写文章和建筑师盖房子一样,有了积累的材料,犹如有了木材砖瓦,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盖好房子”。
1、命题作文要抓审题。一审题目和材料;二审命题要求和注意事项。全部看清楚后再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审题目时抓住关键词。例如“永远的歌声”,关键词是“永远”,文章在写“歌声”时必须突出“永远”,这样才不会跑题、偏题。
2、立意要力求深刻新颖。立意注意虚实结合。例如:回家。“家”既可以指自己的家、别人的家,也可以指国家或团体(实),还可以指精神的家园,心灵的家园(虚)。如写文化传统的回归、自然的回归、心灵迷失后的回归,都可谓立意深远。
3、选材时避免拥塞热点。例:向 致敬,很多学生填“灾区人民”“解放军”“温总理”“白衣天使”,造成選材上的撞车,也让阅卷老师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这样的作文基本上大同小异,很难分出高低,因此选材构思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文章才能独辟蹊径,脱颖而出。
四、引导妙用诗词,为作文增色
我国乃诗词大国,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是滋长语言的沃野,借助经典诗词,吸取传统精华,抒发自我胸臆,会使语言机智中不乏冷静,活泼中不乏典雅,多一份古典之美。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撷取精华,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妙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录在笔记本上。学生很喜欢《雨中读古诗》中的话:于是老杜春夜咏哦,小杜清明问路;陆放翁卧听夜阑,僧志南杖过桥东;易安居士叹绿肥红瘦,诚斋主人赏荷心呈珠;张志和泛舟垂钓不须归,苏东坡淡妆浓抹拟西湖。这段文字将杜甫等八位诗人及其经典作品巧妙串联,字里行间弥漫出雨天读古诗的古典气息,语言明丽典雅。于是,学生们也试着运用古诗词,让自己的文章靓起来。现摘引几个小片段:
姜波今天要离开了,以后我们将天隔一方,想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我好难过。以后的生活中,还有人视他如知己,还有人像我一样关心他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的诗猛然间蹦入我的脑海。是啊!人,应该学会适应环境,改变能够改变的,接受不能够该变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让朋友高兴地离开呢?我拿出送她的作文书,端端正正地写上两行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鼓励学生通过作文张扬个性。
只要是学生自己的大胆表述,是他们自己的真情袒露,我都会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总是提醒自己用宽容的胸怀去阅读,用赏识的眼光去评议。他们没有任何压力,不用畏惧别人的指责,可以无所顾忌地说自己想说的话。在这样一个宽松的作文氛围中,学生渐渐抛弃了拐杖,学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作文。
瞧,这位同学在日记中吐露了一件令他尴尬的事:
放学路上,我忽然看到远处有个熟悉的身影在晃动:那黑白相间的衣服、咖啡色的裤子,蓝色的电动车……分明是下班回家的妈妈!我连忙大喊:“妈!妈!”可能是距离太远,也可能是路上人声嘈杂,也可能是我的声音分贝不够,总之,妈妈无动于衷。我急了,边跑边用高音喇叭的音量喊着。路上的行人都转过头,像看怪物一样看着我,可我管不了那么多。近了!近了!我越喊越带劲。终于,妈妈转过脸——啊!竟然是张陌生的脸!我惊呆了,脸滚烫滚烫的。“不行,不能让她看出来!”一秒钟的飞速思考后,我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朝前跑,并继续喊叫着:妈!妈……企图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我还没有找到妈妈。
多难堪的场面!多聪明的孩子!多幽默的笔触!我让他在班里读了自己的文章,同学们并没有嘲笑他,而是为他的文章鼓掌叫好。此后,同学们写真话的积极性更高了。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孔之拙见。希望在师生的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会对作文由怕到爱,出现“枝枝红杏出墙去”,“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喜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