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楊再隋在《走向内心》中写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应是撞击儿童心扉、震撼儿童心灵的活动,儿童敢想、敢说、敢喜、敢悲、敢恨、敢怨,并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我在设计《学会看病》这一课时的最深感受。
《学会看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是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为锻炼孩子的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儿子发高烧时逼着自己的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全文细腻地描写了母亲在儿子独自去看病时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一位母亲深藏不露的爱。文章贴近生活,适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际生活,体会父母的苦心,体会父母不言的爱,起到既提高人文精神又提高品德素养的范例作用。在设计《学会看病》的教学时,为让教学活动走向学生内心,引起他们的共鸣,我从文本出发,适当增添课外知识的积累,引导孩子体会语言的魅力,由文字入手,牵动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走进学生内心。
一、心灵对话,感受传世的经典母爱
课堂伊始,我提出“母爱是什么?”我想,对于90后、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学生而言,他们大都没有深入想过这个问题。提问后我并不急着要他们找到答案,而是带领他们领略文人对于母爱的诠释:孟郊、冰心、但丁、罗曼,罗兰……他们笔下的母爱温柔如春风,细腻如丝雨,炙热如骄阳,美好而伟大,在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与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又有了比较,对于“母爱是什么?”,学生内心升起新的思索。
而此时,我话锋一转,“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一文中也有一位母亲,她的做法让我有些疑惑。你们愿意走进这篇文章,猜猜老师为何而疑惑吗?”学生兴味盎然,阅读期待感浓郁,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熟读深思,体会不言的平凡母爱
《学会看病》一文中多处用心理独白的方式表达了母亲不言的平凡之爱,学生须从母亲的内心感受出发,不断体验、感受、领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吸收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尤其作为阅读课文更应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蒋仲仁先生还说过:“朗读就是代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说话。”因此,本文教学中,我抓住“磨练”这个词,引导学生将自己放进文中人物中去,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母亲内心的情感世界。“为何磨练了母亲?请你找出理由,多读几遍,把母亲此时的感受用一两个词精炼的地概括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了文本,找出相关的语句,在不断揣摩、朗读中走进了人物。
继而的交流精彩纷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学生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理解,读着文本、说着感受。比如:当学生读到“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去。”有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表明母亲还是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就像我妈妈说过很多次要我自己去学小提琴,可每次我去妈妈都找各种理由送我去。我会读出母亲心疼地感觉。”有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还有妈妈的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立刻软了’这里我可以感受到,我会读出母亲的悔意。”……
母亲对孩子的爱在学生们读读说说中渐渐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决定时的犹豫,等待时的后悔、自责与漫长,那都是母亲不言的平凡之爱啊!更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学文的同时关注到了自己的生活,关注到了呵护自己的亲人,深入文本,体会文字之美后又能回归到生活之中,发现存在身边的美,这也是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撞击学生的心灵,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三、回归生活,读懂身边的真实之爱
我始终认为文章只是一个例子,它引领我们关注生活,走进生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描述我们的生活。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设计的两处小练笔诣在让学生从文中字里行间走出来,回归到生活中去,感受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父母之爱,再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升华情感,内化语言的双重效果。
第一处小练笔在学生交流完母亲的内心活动之后进行,因为文中对儿子的着墨并不多,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外貌描写。我设计了迁移运用,找到训练点: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历,揣摩儿子在妈妈这样的决定之下,心里怎么想,写下来。既让学生活学活用,又再一次深化教学难点的突破:从儿子的角度去看母亲的爱,感受母亲的爱伟大与平凡。
第二处小练笔安排在课的结束,回到课前提的问题“你认为母爱是什么?”经过一次又一次对母爱的感悟,我引导学生可以按我的提示续写:“我读懂了母亲的爱,母亲的爱啊,是……”。也可以自己创作,体裁不限。学生思如泉涌,回忆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母爱在他们心目中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重读杨再隋对于语文教学的经典之言,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省自己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语言的魅力,热爱生活,陶冶美好的情操吧!
《学会看病》(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十册第20课)是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位母亲为锻炼孩子的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在儿子发高烧时逼着自己的孩子独自去医院看病。全文细腻地描写了母亲在儿子独自去看病时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一位母亲深藏不露的爱。文章贴近生活,适合指导学生观察自己实际生活,体会父母的苦心,体会父母不言的爱,起到既提高人文精神又提高品德素养的范例作用。在设计《学会看病》的教学时,为让教学活动走向学生内心,引起他们的共鸣,我从文本出发,适当增添课外知识的积累,引导孩子体会语言的魅力,由文字入手,牵动学生调动自己的经验,走进学生内心。
一、心灵对话,感受传世的经典母爱
课堂伊始,我提出“母爱是什么?”我想,对于90后、集千般宠爱于一身的学生而言,他们大都没有深入想过这个问题。提问后我并不急着要他们找到答案,而是带领他们领略文人对于母爱的诠释:孟郊、冰心、但丁、罗曼,罗兰……他们笔下的母爱温柔如春风,细腻如丝雨,炙热如骄阳,美好而伟大,在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强烈共鸣,与自己对母亲的感情又有了比较,对于“母爱是什么?”,学生内心升起新的思索。
而此时,我话锋一转,“著名作家毕淑敏的《学会看病》一文中也有一位母亲,她的做法让我有些疑惑。你们愿意走进这篇文章,猜猜老师为何而疑惑吗?”学生兴味盎然,阅读期待感浓郁,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熟读深思,体会不言的平凡母爱
《学会看病》一文中多处用心理独白的方式表达了母亲不言的平凡之爱,学生须从母亲的内心感受出发,不断体验、感受、领悟。“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是吸收语言、内化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尤其作为阅读课文更应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蒋仲仁先生还说过:“朗读就是代作者和课文中的人物说话。”因此,本文教学中,我抓住“磨练”这个词,引导学生将自己放进文中人物中去,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母亲内心的情感世界。“为何磨练了母亲?请你找出理由,多读几遍,把母亲此时的感受用一两个词精炼的地概括出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了文本,找出相关的语句,在不断揣摩、朗读中走进了人物。
继而的交流精彩纷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时,学生们各自带着不同的理解,读着文本、说着感受。比如:当学生读到“我的心立刻软了。是啊,孩子毕竟是孩子,而且是病中的孩子。我拉起他滚烫的手,说:“妈妈这就领你上医院去。”有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表明母亲还是舍不得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就像我妈妈说过很多次要我自己去学小提琴,可每次我去妈妈都找各种理由送我去。我会读出母亲心疼地感觉。”有学生说:“我认为这一段还有妈妈的后悔,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决定,‘立刻软了’这里我可以感受到,我会读出母亲的悔意。”……
母亲对孩子的爱在学生们读读说说中渐渐清晰地出现在脑海中:决定时的犹豫,等待时的后悔、自责与漫长,那都是母亲不言的平凡之爱啊!更令我欣喜的是,孩子在学文的同时关注到了自己的生活,关注到了呵护自己的亲人,深入文本,体会文字之美后又能回归到生活之中,发现存在身边的美,这也是我教学设计的意图:撞击学生的心灵,有自己独特的体验。
三、回归生活,读懂身边的真实之爱
我始终认为文章只是一个例子,它引领我们关注生活,走进生活,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描述我们的生活。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设计的两处小练笔诣在让学生从文中字里行间走出来,回归到生活中去,感受自己身边实实在在的父母之爱,再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语言表达出来,达到升华情感,内化语言的双重效果。
第一处小练笔在学生交流完母亲的内心活动之后进行,因为文中对儿子的着墨并不多,主要是人物的语言、外貌描写。我设计了迁移运用,找到训练点: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历,揣摩儿子在妈妈这样的决定之下,心里怎么想,写下来。既让学生活学活用,又再一次深化教学难点的突破:从儿子的角度去看母亲的爱,感受母亲的爱伟大与平凡。
第二处小练笔安排在课的结束,回到课前提的问题“你认为母爱是什么?”经过一次又一次对母爱的感悟,我引导学生可以按我的提示续写:“我读懂了母亲的爱,母亲的爱啊,是……”。也可以自己创作,体裁不限。学生思如泉涌,回忆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母爱在他们心目中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重读杨再隋对于语文教学的经典之言,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深省自己的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深入到每一位学生的内心,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语言的魅力,热爱生活,陶冶美好的情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