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注重三个结合:一是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理性爱国思想并自觉肩负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二是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建立在行动报国的实践基础上;三是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外部环境教育和内部自我教育的教育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三个结合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时期,它的内容是不同的。研究探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效的解决途径,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牢固地树立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一、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了解祖国的灿烂文明、掌握历史知识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创新和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 爱国主义教育对主体与实践把握不够到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由于对于他们的思想与心理特点把握不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并没有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忽视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实践教育方面,对实践素材的创新力度不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学习和知识的教化,而是理论见之于行动,又指导行动的内化的爱国主义的信仰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还停留于原来旧的范式上,缺乏较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
2 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不强。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现实性。既能培养他们科学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关系,又能自觉抵御西方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消极影响,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以及发展目标,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对现实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学习、工作、活动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联系起来,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的繁荣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纵观现时代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时代感和现实性表现并不明显,对教育的开放性认识也不到位。
3 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缺乏创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的协同作用,需要与社会进步、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配套。目前,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有机銜接不够,缺乏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仍然需要不断创新。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内容、方法和手段、评价等。
二、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结合”
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并切实取得更大成效,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注重“三个结合”:
1 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民族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外,还要有共同的民族品格、民族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伴随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interact等国际化标识,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民族”、“国家”观念弱化,崇尚西方的消费文化并以此为荣。理想信念意识缺失、艰苦奋斗意识淡化、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现象严重: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盛行。邓小平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各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有力弘扬,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式等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这些无不弘扬J’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校要抓住这些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进行有效宣传,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要培育大学生对民族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要把这种民族自豪感植入大学生的心中,以我们的民族为骄傲。
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内化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保护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检验大学生道德和人格的试金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西方文化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负面影响。教育大学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自觉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 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将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高校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爱国主义的现实教育则能够使大学生认清形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充满希望。将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就能客观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昨天和今天,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 动到现在六十年来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真挚的爱国情感。加强大学生的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从而增强大学生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要使大学生懂得,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决不是全盘西化,绝不能丢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冲突中,要深刻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大局,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既要重视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又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的现实教育,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我们不仅要在回顾历史中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在现实和未来发展中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当前,中国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的爱国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理性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学生应该把表达意愿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用一辈子的精力去为民族的振兴作贡献,一定要把个人行动与国家的整体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
3 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进行专题教育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爱国主义专题教育主要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人物或事件。纵观古今,不论是范仲淹的忧乐观、文天祥的生死观、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是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孔繁森、牛玉儒的崇高情怀,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两弹一星的爱国科学家们以及2008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个人的生命及价值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善于利用身边真实的爱国案例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用这些爱国主义典型人物的事迹、精神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启发他们的爱国思想,懂得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包含在国家利益之中。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提供了一种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高校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它来加强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工作。一是建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数据库,上传与爱国主义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影视资料、报纸社论以及鲜活的事例等;二是开展网络互动教学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主动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信息,与学生就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与讨论,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误区并及时进行指正和引导。这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过程,其效果是教师单向的课堂灌输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仅有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课堂外的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逐步完善渗透教育的运行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的配套环境。如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馆、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同时,大力倡导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师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以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任何时候,外部环境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仅靠外部环境教育又是远远不够的,将外部环境教育与内部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见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引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待人处事等各种能力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前我们不仅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而且要为建设和谐世界而努力。这就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自信、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又要注重培育其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为我国的和谐发展乃至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2.
[2]曾令辉,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30).
[3]贺杰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三个结合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必须把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时期,它的内容是不同的。研究探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有效的解决途径,有助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真正牢固地树立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一、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德修养、了解祖国的灿烂文明、掌握历史知识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还需要我们去不断创新和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 爱国主义教育对主体与实践把握不够到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由于对于他们的思想与心理特点把握不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并没有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忽视了爱国主义的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方面素质的培养。实践教育方面,对实践素材的创新力度不够,爱国主义教育不仅仅是理论学习和知识的教化,而是理论见之于行动,又指导行动的内化的爱国主义的信仰和能力的综合表现。目前,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还停留于原来旧的范式上,缺乏较强的实践性与针对性。
2 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感、现实感不强。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很强的现实性。既能培养他们科学辩证地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的关系,又能自觉抵御西方社会各种文化思潮的消极影响,正视本国的历史和国情,认清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形势和地位以及发展目标,把对祖国的满腔热情与对现实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把自己的学习、工作、活动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联系起来,用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的繁荣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然而,纵观现时代爱国主义的教育活动,时代感和现实性表现并不明显,对教育的开放性认识也不到位。
3 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缺乏创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的协同作用,需要与社会进步、教育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配套。目前,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各部门的有机銜接不够,缺乏教育的连贯性、系统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仍然需要不断创新。目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缺乏从系统的角度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内容、方法和手段、评价等。
二、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结合”
新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并切实取得更大成效,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注重“三个结合”:
1 弘扬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民族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除了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方式外,还要有共同的民族品格、民族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伴随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interact等国际化标识,在前所未有的和平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的“民族”、“国家”观念弱化,崇尚西方的消费文化并以此为荣。理想信念意识缺失、艰苦奋斗意识淡化、奢侈浪费、盲目攀比现象严重: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盛行。邓小平强调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各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得到有力弘扬,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式等越来越成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这些无不弘扬J’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高校要抓住这些重大活动与重大事件进行有效宣传,开展切实有效的教育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要培育大学生对民族的深厚感情:使学生坚定不移地相信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要把这种民族自豪感植入大学生的心中,以我们的民族为骄傲。
爱国主义不仅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内化为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时代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注入崭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个人荣辱与国家、民族和集体荣辱的统一。当代大学生承担着保护祖国和建设祖国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是否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检验大学生道德和人格的试金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的西方文化思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大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消极负面影响。教育大学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自觉肩负起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2 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相结合。将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高校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能激发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爱国主义的现实教育则能够使大学生认清形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充满希望。将历史教育和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就能客观地认识我国的历史和国情、昨天和今天,更重要的是能够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历史比较、发展比较和中西比较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强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 动到现在六十年来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真挚的爱国情感。加强大学生的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教育,使他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对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了解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争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设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从而增强大学生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要使大学生懂得,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决不是全盘西化,绝不能丢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多元文化的激荡与冲突中,要深刻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向前发展的大局,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既要重视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又要突出抓好爱国主义的现实教育,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我们不仅要在回顾历史中牢固树立居安思危的意识,更要在现实和未来发展中放眼世界,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短缺问题、粮食耕地问题、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当前,中国正处于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真正的爱国是从国家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理性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学生应该把表达意愿与国家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要用一辈子的精力去为民族的振兴作贡献,一定要把个人行动与国家的整体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
3 专题教育和渗透教育相结合。进行专题教育能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爱国主义专题教育主要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爱国主义人物或事件。纵观古今,不论是范仲淹的忧乐观、文天祥的生死观、岳飞的精忠报国。还是雷锋的螺丝钉精神,孔繁森、牛玉儒的崇高情怀,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两弹一星的爱国科学家们以及2008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他们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把个人的生命及价值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善于利用身边真实的爱国案例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用这些爱国主义典型人物的事迹、精神来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启发他们的爱国思想,懂得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个人利益包含在国家利益之中。当今世界互联网的发展,为大学生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提供了一种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的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高校应充分、有效地利用它来加强爱国主义专题教育工作。一是建立爱国主义专题教育数据库,上传与爱国主义主题相关的重要信息、影视资料、报纸社论以及鲜活的事例等;二是开展网络互动教学与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主动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和先进人物的事迹等信息,与学生就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与讨论,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误区并及时进行指正和引导。这是一种师生双向互动过程,其效果是教师单向的课堂灌输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极大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专题教育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进行爱国主义专题教育,仅有一个井然有序的课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将课堂外的社会、社区、学校和家庭形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逐步完善渗透教育的运行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的配套环境。如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展览馆、历史博物馆、人民英雄纪念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同时,大力倡导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唱响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为师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的人文环境建设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及学生班级、社团组织的作用,以英模报告、专题讲座、文艺表演、图书阅览、校史展览、研讨会、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激发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任何时候,外部环境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但仅靠外部环境教育又是远远不够的,将外部环境教育与内部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见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引导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与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待人处事等各种能力结合起来,逐步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当前我们不仅要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而且要为建设和谐世界而努力。这就要求现阶段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自信、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又要注重培育其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为我国的和谐发展乃至世界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3,2.
[2]曾令辉,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反思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6(30).
[3]贺杰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