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智力以及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提高他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地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形成良好的品德打好良好的基础,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采用主体性学习方式显得尤为重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去认识、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以活动为纽带,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维去碰撞、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关键词:解放 互动 乐学 自主
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于儿童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来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注重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解放思想,多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保证。但一些教师内心深处并不曾把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之中,没有“纯道德的生活”。例如在《说说心里话》一课的教学中,开始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杨丽同学不高兴地坐在教室里,小红同学走过来问:“怎么啦,不开心啦?”杨丽愁眉苦脸:“爸爸不让我踢足球,我就是喜欢踢足球,爸爸生气了,我有错吗?”杨丽应该怎么办呢,是该和爸爸谈谈心呢?还是和爸爸争论呢?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选择座位。同意“和爸爸争吵”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和爸爸说说心里话的”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个小组的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来帮杨丽出主意。在这样的讨论中,让儿童明白了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也懂得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知道了怎么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对方。
二、敞开心扉,激起学生乐学的情绪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品德课,那么第一要让学生爱上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1)平时多和学生经常扩接触,缩小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下课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谈天说地,也可以和他们一块做些游戏等。(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3)遇事要有耐心,要关爱学生。(4)课堂上微笑。教师的表情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的,面带微笑,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些沟通,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见解或相法。那么,课堂上一定积极发言,气氛热烈、争着抢着回答问题;那么,课堂就会非常活跃,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就会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气氛;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但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个人的长处,学生也没有了怕回答错误的顾虑。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教师要打破这种教学,并让学生从这种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我的做法是:
1.多设计学生活动的环节,在《我的一家》一课,教师不多讲,让学生在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相互评价中,懂得家庭的温馨与父母的无私付出是分不开的,自己的成长也是与家庭分不开的,这样学生就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2.多采用一些激励措施,课堂上经常用“你很棒”“你很能干”“你太聪明”等语言正面激励,让学生不但敢说,还敢做,喜欢学。
3.经常给学生表现机会,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把举手改为不举手的形式,还可以把一些行为变成表演等,这样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就不再受约束和限制,可以更多的发表见解,表现自我。
三、俯下身子,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童年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童年生活和成人生活完全不同,这个阶段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他的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学校生活享受愉快、自信和尊严。
四、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配角”与“主角”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而应该指导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解疑排难。我的做法是:
1.以教学内容来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就有切身体会,可以选择表演。而一些事例,就可以采用交流方式。例如《品德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采访和交流”的形式,这样的效果开阔了的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2.采用阶段设计活动。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的品德也是螺旋上升的,那就可以采用阶段设计活动。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有对家庭生活的内容,有的是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有的则是注重学生对家庭的参与和对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所以,有的可以设计交流活动,而有的就要开展实践活动更适合些。
3.根据学生年龄来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年龄小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直观性强,注意力不是很集,那就适合有趣的活动,如游戏、操作、和一些小竞赛等等。而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对学生的要求就可以逐步提高,可以尝试一些活动、整理、探究、辨析和自学活动等。
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生一起共同开展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发现儿童生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解放 互动 乐学 自主
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来源于儿童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来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所以,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之中。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实施良好的品德教育。课程的设置注重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一、解放思想,多与学生交流
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的人格,是处理这一关系的原则,而师生关系本身就具有教育意义,同时它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保证。但一些教师内心深处并不曾把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之中,没有“纯道德的生活”。例如在《说说心里话》一课的教学中,开始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杨丽同学不高兴地坐在教室里,小红同学走过来问:“怎么啦,不开心啦?”杨丽愁眉苦脸:“爸爸不让我踢足球,我就是喜欢踢足球,爸爸生气了,我有错吗?”杨丽应该怎么办呢,是该和爸爸谈谈心呢?还是和爸爸争论呢?教师并没有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选择座位。同意“和爸爸争吵”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和爸爸说说心里话的”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个小组的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来帮杨丽出主意。在这样的讨论中,让儿童明白了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也懂得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知道了怎么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对方。
二、敞开心扉,激起学生乐学的情绪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品德课,那么第一要让学生爱上教师。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1)平时多和学生经常扩接触,缩小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例如下课后,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谈天说地,也可以和他们一块做些游戏等。(2)以身作则,以理服人。(3)遇事要有耐心,要关爱学生。(4)课堂上微笑。教师的表情在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的,面带微笑,对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些沟通,让学生可以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见解或相法。那么,课堂上一定积极发言,气氛热烈、争着抢着回答问题;那么,课堂就会非常活跃,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就会教师愿意教,学生愿意学的气氛;这样的课堂,学生不但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同时也充分展示了个人的长处,学生也没有了怕回答错误的顾虑。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关系和谐的发展,最终达到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做听话守规矩的好孩子,教师要打破这种教学,并让学生从这种心态中解放出来,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我的做法是:
1.多设计学生活动的环节,在《我的一家》一课,教师不多讲,让学生在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相互评价中,懂得家庭的温馨与父母的无私付出是分不开的,自己的成长也是与家庭分不开的,这样学生就懂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2.多采用一些激励措施,课堂上经常用“你很棒”“你很能干”“你太聪明”等语言正面激励,让学生不但敢说,还敢做,喜欢学。
3.经常给学生表现机会,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可以把举手改为不举手的形式,还可以把一些行为变成表演等,这样学生在课堂过程中就不再受约束和限制,可以更多的发表见解,表现自我。
三、俯下身子,还给学生自主的权利
童年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童年生活和成人生活完全不同,这个阶段是未来生活的准备,他的本身也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学校生活享受愉快、自信和尊严。
四、调整教师和学生之间“配角”与“主角”的角色
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是高高在上,而应该指导学生、服务学生,为学生解疑排难。我的做法是:
1.以教学内容来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形式。有的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就有切身体会,可以选择表演。而一些事例,就可以采用交流方式。例如《品德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采访和交流”的形式,这样的效果开阔了的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2.采用阶段设计活动。随着学生的长大,他们的品德也是螺旋上升的,那就可以采用阶段设计活动。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有对家庭生活的内容,有的是体会父母工作的不易,有的则是注重学生对家庭的参与和对家人表达自己的爱。所以,有的可以设计交流活动,而有的就要开展实践活动更适合些。
3.根据学生年龄来设计有意义的活动。年龄小的学生他们的思维直观性强,注意力不是很集,那就适合有趣的活动,如游戏、操作、和一些小竞赛等等。而随着年龄一点点长大,对学生的要求就可以逐步提高,可以尝试一些活动、整理、探究、辨析和自学活动等。
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领悟才能得到发展。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学生一起共同开展活动,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发现儿童生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