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主义设计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产生,在一些先进的设计家和建筑家的引导下,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工业革命使西方部分国家强大起来,随之而来的对外侵略,使中国由固步自封转向对外交流。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不但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发展现代化建筑的参考蓝本。
关键词: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建筑转型
一、现代主义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现代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来源于modern,有现代、新潮、时尚等含义在里面,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体现在各个领域的带有前卫特色的一种思潮。在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他从两个方面来定义现代主义,一方面从时间定义:现代主义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運动;另一方面,现代主义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定义,包含的范围极广,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领域都有涉及。[1]
现代主义设计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机械设备、工具、新的材料不断被发明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改变。工业化来势汹汹,整个社会犹如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这些新的景象,为了寻找到一种可以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设计模式,设计界进行过多次探索,无论是英国、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在欧美兴起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不能有效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与旧有的手工业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新的设计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现代主义设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西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左右,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和建筑家组织起来,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在这批建筑改革的先驱中,比较重要的有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以及弗兰克·赖特等人。他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探索,一方面体现在精神思想,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的权贵服务的,不是大众所享有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对精英主义的反动,它强调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体现在技术材料。特别强调使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形式,反对繁琐的装饰,强调简单几何和功能主义。
现代设计运动最先开始于德国工业同盟,他们强调艺术要与工业、手工业相结合;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大力宣扬功能主义,反对装饰,并且承认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主张批量化生产。经过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的进一步探索,到包豪斯时期达到现代设计运动的高潮,可以说包豪斯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
三、西方现代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内源性现代化与外源性现代化两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源性现代化转型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部力量的被动冲击下开启的。[1]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新型建筑体系传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主流。
(一)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发生巨变,西方国家对于新型建筑的探索,随着列强的入侵,也影响到中国。这一时期折衷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分离派等风格的建筑在中国相继出现,尤其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探索,改变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发展的转折点。
(二)新材料的运用
当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建筑体系,还有工业化的新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榫卯穿插而成,虽然这种特殊结构抗震性能好一些,但毕竟木材有限,而防火性能较差。新的技术和工业化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砖、玻璃等刚好解决了取材和防火防灾的问题。
(三)建筑类型增多和内部空间多样化
中国传统建筑种类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到了近代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兴起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型建筑,如教堂、厂房、别墅、商业建筑(银行、百货大楼等)、医院、学校等等,建筑类型逐渐增多。虽然这些建筑在当时都带有一些侵略性、殖民性的意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一部分,尤其是厂房(工业建筑)、银行、医院、学校等建筑的引进,大大刺激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原先传统的室内空间分割十分单调,仅仅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平民百姓,往往一个狭小的空间可以满足多个基本功能,而西方建筑将功能划分的更加细致,甚至可以满足平时的休闲娱乐。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不但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发展现代化建筑的参考蓝本,它所提出的设计的功能性和理性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遵守的法则,同时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视装饰和区分社会等级的不理性的做法,甚至奠定了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走向。但现代建筑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完全或尽可能少装饰,忽略了人们的情感因素,使现代建筑给人们一种冷漠的、缺少温度的印象;再比如过度使用新材料,运用现代化的符号,完全摒弃传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目前,中国现代建筑仍然处在迷茫期,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和现代技术的盲目崇拜与模仿,另一方面又无法将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建筑形式去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总之,未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走向还需理性看待。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邓庆坦.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 杜发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6.
[5] 余小荔 袁媛.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J].人文科研.
[6] 朱雪梅 付玲.现代主义本土化—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演绎[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关键词:现代主义;功能主义;建筑转型
一、现代主义的定义及产生背景
现代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它来源于modern,有现代、新潮、时尚等含义在里面,现代主义不是一个流派,而是体现在各个领域的带有前卫特色的一种思潮。在王受之的《世界现代设计史》中,他从两个方面来定义现代主义,一方面从时间定义:现代主义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運动;另一方面,现代主义也是一个意识形态的定义,包含的范围极广,哲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文学、音乐、舞蹈、诗歌等领域都有涉及。[1]
现代主义设计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随着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机械设备、工具、新的材料不断被发明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发生改变。工业化来势汹汹,整个社会犹如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这些新的景象,为了寻找到一种可以与现代化都市相适应的设计模式,设计界进行过多次探索,无论是英国、美国的“工艺美术”运动,还是在欧美兴起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都不能有效解决工业化带来的与旧有的手工业之间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有新的设计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现代主义设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二、西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左右,欧洲一批先进的设计家和建筑家组织起来,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在这批建筑改革的先驱中,比较重要的有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以及弗兰克·赖特等人。他们从两个方面着手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探索,一方面体现在精神思想,长期以来,建筑设计是为极少数的权贵服务的,不是大众所享有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可以说是对精英主义的反动,它强调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另一方面体现在技术材料。特别强调使用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形式,反对繁琐的装饰,强调简单几何和功能主义。
现代设计运动最先开始于德国工业同盟,他们强调艺术要与工业、手工业相结合;走非官方的路线,避免政治对设计的干扰;大力宣扬功能主义,反对装饰,并且承认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主张批量化生产。经过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的进一步探索,到包豪斯时期达到现代设计运动的高潮,可以说包豪斯奠定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基础,建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欧洲体系原则。
三、西方现代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
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可以分为内源性现代化与外源性现代化两种。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源性现代化转型不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部力量的被动冲击下开启的。[1]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大门被强行打开,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新型建筑体系传入中国,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主流。
(一)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发生巨变,西方国家对于新型建筑的探索,随着列强的入侵,也影响到中国。这一时期折衷主义、古典主义、巴洛克风格、新艺术运动风格、分离派等风格的建筑在中国相继出现,尤其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探索,改变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形式,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发展的转折点。
(二)新材料的运用
当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后,带来的不仅是新的建筑体系,还有工业化的新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利用榫卯穿插而成,虽然这种特殊结构抗震性能好一些,但毕竟木材有限,而防火性能较差。新的技术和工业化材料如钢筋混凝土、水泥、砖、玻璃等刚好解决了取材和防火防灾的问题。
(三)建筑类型增多和内部空间多样化
中国传统建筑种类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到了近代受到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兴起的影响,出现了许多新型建筑,如教堂、厂房、别墅、商业建筑(银行、百货大楼等)、医院、学校等等,建筑类型逐渐增多。虽然这些建筑在当时都带有一些侵略性、殖民性的意味,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中国打开国门与世界交流的一部分,尤其是厂房(工业建筑)、银行、医院、学校等建筑的引进,大大刺激了中国的工业、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原先传统的室内空间分割十分单调,仅仅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平民百姓,往往一个狭小的空间可以满足多个基本功能,而西方建筑将功能划分的更加细致,甚至可以满足平时的休闲娱乐。
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不但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也是中国发展现代化建筑的参考蓝本,它所提出的设计的功能性和理性成为现代主义建筑师们遵守的法则,同时改变了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视装饰和区分社会等级的不理性的做法,甚至奠定了现代中国建筑发展的走向。但现代建筑也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完全或尽可能少装饰,忽略了人们的情感因素,使现代建筑给人们一种冷漠的、缺少温度的印象;再比如过度使用新材料,运用现代化的符号,完全摒弃传统,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目前,中国现代建筑仍然处在迷茫期,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和现代技术的盲目崇拜与模仿,另一方面又无法将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找不到一种合适的建筑形式去发展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总之,未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走向还需理性看待。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 邓庆坦.图解中国近代建筑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 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4] 杜发记.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J].建筑规划与设计,2016.
[5] 余小荔 袁媛.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J].人文科研.
[6] 朱雪梅 付玲.现代主义本土化—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演绎[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9.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