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基本特点
1、 选文以人物传记和记述文为主。文言文的选材,多年来一直是二十四史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名臣、廉史、文官、武将等人物。近年来,随着各省市自主命题队伍的扩大,这种格局虽有所打破,但是仍然是以人物传记或者记述性的文体为主流。
2、考点以语言理解和内容分析为主。文言文阅读考查以语言理解为基础,也关注对内容的分析综合。文言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方面。所有的高考试卷,都侧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也是能够“读懂”的基础,“读懂”的关键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综合。
3、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近几年出现了断句题,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文言文阅读备考的有效对策
1、以教材为本,积累整理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词句一般都是课内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拓展延伸。因此,复习时,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好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大量积累。
第一、文言实词的复习,主要是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推断,而不是死记某个词有多少种义项。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
第二、 文言虚词的复习,主要是掌握虚词的语法功能。《考试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考查时一般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
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叙述类的文言文,或叙事,或写人。了解其大意,可以让我们明确文段的基本内容,树立做题的信心
第三、文言句式,主要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些句式,《考试大纲》中列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阅读一段文言文,其中难免有一定数量的疑难语句。疑难语句太多,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意及做题都是很大的障碍。
因此,我们要设法攻克一部分疑难语句,使真正意义上的疑难语句越少越好。可从以下几点入手,调动词义储备:根据已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来推断有关词语的意思,进而攻克相关的疑难语句。
联系前后内容:根据文段前后相关内容的联系,也可攻克部分疑难语句。注意句式特点:有些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需要还原语序理解;有些文言句式,如对举、互文等现象,则要根据句式特点,依据相关词语的意思相近、相同或相反的现象进行合理推断,从而攻克相关的疑难语句。
借助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很多,如人名、历史事件、官职、器具、礼仪等,借助这些知识,也可攻克部分疑难语句。如“大王以三爵之后杀善士”,难在“三爵之后”,即难在“爵”。如果我们知道“爵”为“古代饮具”,此句的理解就不难了。全句意为:“大王在(喝了)多杯酒后杀死优秀的士人。”
2.以经典为主,通读翻译规范篇章。翻译是每套试卷必考的试题,所占分值比较大,一般都在10分左右。复习时,如果能真正全文翻译十几篇到几十篇文言文的话,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将有一个惊奇的效果,远远比做上几十套甚至上百套试题的作用要大的多。
联系全文,注意语境,准确翻译。文句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这样的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
例如:“先生之讥,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这个句子中的“规”字,理解为它的常用意“规矩”、“规划”都是不对的。联系语境,是讲得人各有志,不可划一的意思,应译为“向往”、“追求”才对。
3.以考题为例,分析综合选文含意。复习时,以高考原题为例,多做一些高考原题,就会发现,分析综合试题的错项的基本原因,知道了“病因”,进而与原文仔细比对,联系原文大意,排除干扰,做出正确的选择。
解题方法以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为基础,在先按事件对选文进行分段的前提下,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它属于对文章内容深层次剖析,其中也包含着对原文文意的归纳概括,所以要求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将原文中对应的语句和选项中的语句仔细比较,分清其中的差别。解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对文意、句意的概括、叙述,甚至于对词义的解释,从而辨别、筛选出错误。
文言的阅读及答题方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
(陕西省洋县城关中学)
1、 选文以人物传记和记述文为主。文言文的选材,多年来一直是二十四史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多为名臣、廉史、文官、武将等人物。近年来,随着各省市自主命题队伍的扩大,这种格局虽有所打破,但是仍然是以人物传记或者记述性的文体为主流。
2、考点以语言理解和内容分析为主。文言文阅读考查以语言理解为基础,也关注对内容的分析综合。文言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活用等方面。所有的高考试卷,都侧重对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也是能够“读懂”的基础,“读懂”的关键还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综合。
3、题型以选择题和翻译题为主,近几年出现了断句题,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
二、文言文阅读备考的有效对策
1、以教材为本,积累整理文言知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试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词句一般都是课内知识的灵活运用及拓展延伸。因此,复习时,要扎扎实实地复习好课内学过的文言文,大量积累。
第一、文言实词的复习,主要是掌握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词类活用现象。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推断,而不是死记某个词有多少种义项。文言文实、虚词都具有一词多义,用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有没有必要将这些意义和用法都牢记于心呢?答案是没有必要。对于文言实词,笔者认为,只需要记住其基本义就行了,其他的引申义比喻义只需要作一般的了解。
第二、 文言虚词的复习,主要是掌握虚词的语法功能。《考试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考查时一般不会超出这个范围。文言虚词是公认的难点。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数量减了又减,但许多考生仍然摸不着头脑。
其实,文言虚词比实词更具有规律性。我们知道,文言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所谓“实词虚化”,就是这个道理。例如“之”,最初是一个动词,“走路”的意思,后来虚化了。在文言文阅读中,怎样鉴别它是实词还是虚词呢?关键还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位置。
例句:1、吾欲之南海。2、郑商人玄高将市于周,遇之。
1句中“之”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后面接宾语“南海”,因此它是动词。2句中“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前面有谓语动词“遇”,因此它是代词(在文言文中,代词是属于虚词的)。叙述类的文言文,或叙事,或写人。了解其大意,可以让我们明确文段的基本内容,树立做题的信心
第三、文言句式,主要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些句式,《考试大纲》中列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阅读一段文言文,其中难免有一定数量的疑难语句。疑难语句太多,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意及做题都是很大的障碍。
因此,我们要设法攻克一部分疑难语句,使真正意义上的疑难语句越少越好。可从以下几点入手,调动词义储备:根据已掌握的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来推断有关词语的意思,进而攻克相关的疑难语句。
联系前后内容:根据文段前后相关内容的联系,也可攻克部分疑难语句。注意句式特点:有些特殊文言句式,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等,需要还原语序理解;有些文言句式,如对举、互文等现象,则要根据句式特点,依据相关词语的意思相近、相同或相反的现象进行合理推断,从而攻克相关的疑难语句。
借助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很多,如人名、历史事件、官职、器具、礼仪等,借助这些知识,也可攻克部分疑难语句。如“大王以三爵之后杀善士”,难在“三爵之后”,即难在“爵”。如果我们知道“爵”为“古代饮具”,此句的理解就不难了。全句意为:“大王在(喝了)多杯酒后杀死优秀的士人。”
2.以经典为主,通读翻译规范篇章。翻译是每套试卷必考的试题,所占分值比较大,一般都在10分左右。复习时,如果能真正全文翻译十几篇到几十篇文言文的话,对于文言文的掌握,将有一个惊奇的效果,远远比做上几十套甚至上百套试题的作用要大的多。
联系全文,注意语境,准确翻译。文句翻译,从表面上看考查的仅仅是对一个句子的理解,而实际上,命题者选择的句子往往是理解全文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对这样的句子的考查,能够看出我们对整篇文章理解、掌握的程度。
例如:“先生之讥,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这个句子中的“规”字,理解为它的常用意“规矩”、“规划”都是不对的。联系语境,是讲得人各有志,不可划一的意思,应译为“向往”、“追求”才对。
3.以考题为例,分析综合选文含意。复习时,以高考原题为例,多做一些高考原题,就会发现,分析综合试题的错项的基本原因,知道了“病因”,进而与原文仔细比对,联系原文大意,排除干扰,做出正确的选择。
解题方法以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为基础,在先按事件对选文进行分段的前提下,要求在准确理解词义、句义的基础上,梳理句与句之间的内在关系,依据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它属于对文章内容深层次剖析,其中也包含着对原文文意的归纳概括,所以要求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将原文中对应的语句和选项中的语句仔细比较,分清其中的差别。解题时还要注意分析题目对文意、句意的概括、叙述,甚至于对词义的解释,从而辨别、筛选出错误。
文言的阅读及答题方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
(陕西省洋县城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