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本文以校本课程《艺术鉴赏》为例,着力探究如何在少数民族教育中传承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教育;传承;艺术鉴赏
十九大报告指出,应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及艺术品质。
1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1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聚积淀于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和心理深层,外化体现于其物质形态和社会行为,具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对传承民族传统,规范群体言行具有积极影响。可以说,它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补充,在现代教育尚不完善的民族地区更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民族的精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同时,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国家意识,在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在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民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1.3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吸收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能够增强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传承的有效路径
南昌工学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庞大,然而,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存在隔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也存在不足。《艺术鉴赏》作为面向全校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且颇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现以该课程为例,梳理在少数民族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2.1 整合与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上,应秉持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在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艺术鉴赏》课程以艺术为视角,积极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紧扣民族特色,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闪光点,让民族文化成为课程的来源,课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使课程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性与特质。课程精心设置的专题,如《盛唐气象与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智慧》、《艺术家眼中的西藏》、《民族产品造型和民族文化传达》《品牌的力量》《中国古建筑的文化魅力》《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寻根》《歌舞的翩跹》等内容都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提取其中的营养元素供学生汲取。使少数民族学生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吸收和传递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中的包容情怀及跨文化学习能力。
2.2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
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留在过去,更应该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不朽不灭的光芒。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打通传统与现代的时间隧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体味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芬芳。
《艺术鉴赏》课程选取现实性强、趣味性浓的生活中的大艺术进行专题设置,让课程的教学内容回归生活本身,将目光聚焦在生活中的小艺术,而非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的纯艺术,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感受艺术背后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课程教学积极在诗歌、建筑、歌舞、服饰、节日、品牌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开拓学生眼界,启发智慧,濡染人格气质,丰富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从服饰说起,原始社会人类以树皮树叶遮羞避寒,逐渐过渡到动物皮毛、丝绸、布麻等各种各样的材料,而且图案形态万千、颜色五彩缤纷。可以说,一部服饰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更是人类审美的发育史。在服饰的历史长河中,学生们就可以品味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心灵秘奥。
2.3 积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艺术鉴赏》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采取分专题讲解的方法,不同专题由不同老师承担,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有机会走进其他民族,了解其他民族,这样就在课堂上实践了民族大融合思想,促进了各民族学生的审美交流和情感交流,进而增强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在《歌舞的翩跹》教学中,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形式引进课堂,在课堂上展示民族歌舞,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民族的热情、活力以及不同的表情达意方式。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寻根》专题教学中,选取蕴含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探究节日的起源、民俗文化,以及凝结于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真波,龙叶先.略论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德育论衡,2013(11):17-18.
[2]张鹏.现代国民教育体糸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朱海瑞,张劲怡,吴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06):77-81.
[4]郭仰东.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6):169-173.
作者简介
朱大伦(1987-),女,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育。
作者单位
南昌工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108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民族文化交融,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本文以校本课程《艺术鉴赏》为例,着力探究如何在少数民族教育中传承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教育;传承;艺术鉴赏
十九大报告指出,应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及艺术品质。
1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1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聚积淀于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和心理深层,外化体现于其物质形态和社会行为,具有丰富的教育因素,对传承民族传统,规范群体言行具有积极影响。可以说,它是现代教育体制的重要补充,在现代教育尚不完善的民族地区更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国家凝聚力的需要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各民族的精英,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同时,还可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强化国家意识,在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信,在弘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为民族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1.3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吸收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能够增强各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多元文化观,这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2 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少数民族教育中传承的有效路径
南昌工学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学校,少数民族学生数量庞大,然而,各民族学生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存在隔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认知也存在不足。《艺术鉴赏》作为面向全校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经过两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已经成为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且颇具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现以该课程为例,梳理在少数民族教育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
2.1 整合与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资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上,应秉持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理念,正确处理各民族文化与教育的关系,在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艺术鉴赏》课程以艺术为视角,积极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紧扣民族特色,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闪光点,让民族文化成为课程的来源,课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载体,使课程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品性与特质。课程精心设置的专题,如《盛唐气象与中国人的精神》、《中国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智慧》、《艺术家眼中的西藏》、《民族产品造型和民族文化传达》《品牌的力量》《中国古建筑的文化魅力》《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寻根》《歌舞的翩跹》等内容都是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提取其中的营养元素供学生汲取。使少数民族学生在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吸收和传递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传承中的包容情怀及跨文化学习能力。
2.2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
传统文化不应该仅仅留在过去,更应该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不朽不灭的光芒。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打通传统与现代的时间隧道,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感悟传统文化的精髓,体味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芬芳。
《艺术鉴赏》课程选取现实性强、趣味性浓的生活中的大艺术进行专题设置,让课程的教学内容回归生活本身,将目光聚焦在生活中的小艺术,而非高高在上、神秘莫测的的纯艺术,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艺术感受艺术背后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情感。课程教学积极在诗歌、建筑、歌舞、服饰、节日、品牌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艺术中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开拓学生眼界,启发智慧,濡染人格气质,丰富内心世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从服饰说起,原始社会人类以树皮树叶遮羞避寒,逐渐过渡到动物皮毛、丝绸、布麻等各种各样的材料,而且图案形态万千、颜色五彩缤纷。可以说,一部服饰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的文明史,更是人类审美的发育史。在服饰的历史长河中,学生们就可以品味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心灵秘奥。
2.3 积极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艺术鉴赏》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采取分专题讲解的方法,不同专题由不同老师承担,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在了解本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有机会走进其他民族,了解其他民族,这样就在课堂上实践了民族大融合思想,促进了各民族学生的审美交流和情感交流,进而增强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在《歌舞的翩跹》教学中,将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歌舞形式引进课堂,在课堂上展示民族歌舞,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民族的热情、活力以及不同的表情达意方式。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寻根》专题教学中,选取蕴含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探究节日的起源、民俗文化,以及凝结于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陈真波,龙叶先.略论少数民族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J].德育论衡,2013(11):17-18.
[2]张鹏.现代国民教育体糸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与文化传承[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朱海瑞,张劲怡,吴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06):77-81.
[4]郭仰东.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6):169-173.
作者简介
朱大伦(1987-),女,硕士学位。现为南昌工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教育。
作者单位
南昌工学院 江西省南昌市 33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