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18-0297-02
“十二五”期间,我市开始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65.6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100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3%,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优势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初具规模。
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荣获全国优秀软件产品;瑞达信息和武汉大学合作生产出国内第一台可信计算机;烽火通信传输网网管系统、三江网信网络安全监管系统、瑞达网络信任管理系统在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处于国内先进地位;空间信息服务领域的全国首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武汉“影像城市”地图、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等系统已建设完成。此外,天喻移动支付IC卡操作系统、蓝星科技智能车载信息系统、安通科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荣获湖北省优秀软件产品。
在研发设计服务领域,IT服务公司、消费电子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研发外包等大量从传统产业价值链上分解出来的专业研发、设计公司,成为武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尤其以研发外包、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重点行业领域为特色。软件与服务外包形成了以HP、软通动力、武汉佰钧成等为代表的企业群。设计服务产业,武汉开目研发的开目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开目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华中数控通用交流驱动单元软件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倍受青睐。此外,烽火通信微电子设计与服务已成功服务于烽火大容量高速传输系统。
在数字内容服务领域,动漫游戏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动漫游戏产品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已形成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具有区域特色的动漫游戏、数字创意体验、数字出版等核心产业,集聚了斗鱼TV、江通动画、玛雅动画、海豚传媒等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2、互联网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培育和引进了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填补了我市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空白。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互联网产业巨头纷纷在我市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并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宁美国度、斗鱼TV、卷皮网等一批本土互联网企业成长迅速,成为各自行业的龙头。
腾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呈跨越式增长,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阿里巴巴投资80亿元在我市打造“中国智能骨干物流网”项目,该项目将作为“中国智能骨干物流网”的全国七大关键核心节点之一,辐射华中地区。斗鱼TV 2014年在光谷成立,是一家以游戏直播为主,涵盖体育、综艺、娱乐等多种内容的网络综合直播平台。近两年,斗鱼迅速成长为国内直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公司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成为我市首家独角兽企业。卷皮网2012年在武汉诞生,是一家定位于平价品质生活的电商企业,2015成交规模达数十亿元,全年平台上用户规模现已接近1亿。以宁美国度、京天网盟、名龙堂、攀升兄弟为代表的我市订制化游戏电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这四家企业在全国DIY游戏电脑领域位列前四名,占据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宁美国度2015年的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
3、产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大数据领域。2015年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长江大数据交易所和华中大数据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武汉市在大数据领域的探索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底,我市拟订了全国首个大数据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并启动了我市第一次大数据企业认定,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市大数据相关企业的发展。
集成电路领域。由省、市、区联合筹建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经建立。武汉集成电路IP研发推广交易中心2015年12月在光谷成立,是国内首家集IP的研发、设计、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专业平台。中心的成立有望打破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垄断,有效加快国内IP专业的研发和弥补IP产业链和战略生态圈的空白,为行业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2016年3月,总投资240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的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启动,是湖北省建国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以存储器芯片制造为核心,带动设计、封装、制造、应用等芯片产业相关环节发展,集合已经在光谷地区形成规模的显示产业(天马、华星光电)、智能终端产业(华为、联想、富士康),打造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光谷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北斗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我市是全国五大北斗产业发展区域中同时拥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的重要区域,拥有从事北斗导航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服务的单位近30家,拥有以刘经南、李德仁院士等9位院士為领军人物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科研实力雄厚。经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产业集群于2013年入选科技部第一批创新产业集群试点。组建了国家空间信息智能服务、湖北省北斗、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
4、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助推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快速发展。
2013年,我市正式开始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巩固和扩大3S地理信息系统、3C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光通信和数控制造嵌入式软件、数据库及信息安全软件在全国的领先优势,烽火、达梦、中地数码、瑞达信息安全、依迅电子、开目信息等企业保持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1321.8亿元,同比增长31.3%。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需看到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一是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关企业数目众多,但缺乏行业领军型大企业,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的企业仅20余家,龙头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二是尽管我市软件产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与我市“大武汉”的地位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我市软件企业正在以裂变的速度接受着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冲击,需要主动适应信息产业发展新常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二、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迎来创新发展新机遇
(一)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文化、地理中心,武汉肩负着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等重大国家战略使命,在新的历史机遇下,通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实现“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当前,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布局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城市综合竞争力稳步增强。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大武汉,正快步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宏伟目标。
(二)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依赖传统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武汉城市发展需求,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营造友好环境,健全体系、聚集资源、突出效益效率、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才是成就城市梦想的唯一途径。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程中,武汉对标硅谷等国际领先城市,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难题,将创新落实到产业活动中。
(三)“互联网+”和智慧城市成为产业创新发展引擎。
作为武汉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引发一系列革命性、颠覆性的城市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2015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等11项“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依照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精神,武汉市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按照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本地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将武汉打造成“互联网+”创业创新的试验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开创智慧化新模式。
(四)贯彻落实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若干政策》(武政规〔2013〕15号)、《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年)》(武政办〔2014〕126号)、《关于加快大数据推广应用 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规〔2014〕12号),制定《武汉市大数据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武网发〔2015〕46号),此举在全国属于首创,对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培育大数据重点企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重点及趋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1、工业软件。以开目、精伦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主要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及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展开技术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在研发设计领域,研发并推广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在生产过程领域,研发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控制系统(PCS)、计算机柔性制造(FMS); 在管理营销领域,研发推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节能管理等软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2、嵌入式软件。以烽火通信、华工科技、华中数控、天喻、奋进电力等企业为依托,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等重点领域,加强研发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设备、激光加工设备、数控机床、通信系统设备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
3、服务外包。以佰均诚、软通动力、光庭科技、纬创科技等企业以及大型工程设计院所为依托,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外包、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信息技术外包(ITO),扶持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推动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KPO),促进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4、系统集成。强化集成商的服务手段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系统集成企業向多行业、多业务方向拓展,培育1-2家自主安全可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特一级资质企业。力争到2020年,使武汉成为“科教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优越、产业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两化深度融合”的“中国软件名城”。
5.地球空间信息。以立得空间、武大吉奥、中地数码、武大卓越、湖北地信、依迅电子、海达数云等企业为依托,着力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产业链、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服务产业链,以及面向行业用户和大众用户的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链。加快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开展以应用服务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链条,形成完整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生态。形成以北斗应用为核心,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完善、集聚效应明显、支柱地位显著的产业态势,打造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全球一流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
(二)创新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创新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模式。生产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智慧型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整合和经营管理能力,大力发展在线监测、远程管控等服务制造。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发展企业征信、供应链金融、产业运行监测等信息服务。提升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各行业龙头企业剥离信息化服务部门,开展面向行業的新型服务业务。生活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智慧型生活性信息服务业将高速发展,支持移动服务,推进移动电商、移动支付、数字媒体、位置服务、网络社交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供需快速对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布局云计算与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
布局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临空港大数据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和市政务云数据中心,重点领域开展行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完成云计算标准、规范制定,实现公共云计算中心与各类专业云计算中心的互联互通。完善人口、法人单位、经济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发展工业大数据,建立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大数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和信息消费扩大,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驱动型的科研创新模式。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较为健全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开展第三方数据服务,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等新业态,建立和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和投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数据产业:协调推进宽带资本和武汉市政府合作建立的“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临空港大数据产业园、斐讯新洲云计算产业园和大数据交易共享平台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芯片设计与制造:以武汉新芯12英寸半导体通用存储器项目为依托,开发和设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推进集成电路IP交易中心建设,逐步完善芯片封装、测试产业链。地理空间信息:以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研究院、依迅电子、光谷北斗等骨干单位为依托,推动基于北斗技术的车联网平台、北斗基带射频一体化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北斗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我市北斗导航位置运营和服务。预计,2020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
“十二五”期间,我市开始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全市软件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65.6亿元,发展到2015年的1006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43%,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势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优势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初具规模。
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达梦数据库管理系统荣获全国优秀软件产品;瑞达信息和武汉大学合作生产出国内第一台可信计算机;烽火通信传输网网管系统、三江网信网络安全监管系统、瑞达网络信任管理系统在网络和信息安全领域处于国内先进地位;空间信息服务领域的全国首个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武汉“影像城市”地图、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天地图等系统已建设完成。此外,天喻移动支付IC卡操作系统、蓝星科技智能车载信息系统、安通科技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荣获湖北省优秀软件产品。
在研发设计服务领域,IT服务公司、消费电子设计公司、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研发外包等大量从传统产业价值链上分解出来的专业研发、设计公司,成为武汉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尤其以研发外包、工程设计、工业设计等重点行业领域为特色。软件与服务外包形成了以HP、软通动力、武汉佰钧成等为代表的企业群。设计服务产业,武汉开目研发的开目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系统、开目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华中数控通用交流驱动单元软件在制造业信息化领域倍受青睐。此外,烽火通信微电子设计与服务已成功服务于烽火大容量高速传输系统。
在数字内容服务领域,动漫游戏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动漫游戏产品研发、制作、运营和周边产品开发的产业链。已形成光谷创意产业基地,具有区域特色的动漫游戏、数字创意体验、数字出版等核心产业,集聚了斗鱼TV、江通动画、玛雅动画、海豚传媒等一批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龙头企业。
2、互联网龙头企业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着力培育和引进了一批互联网龙头企业,填补了我市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空白。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互联网产业巨头纷纷在我市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并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宁美国度、斗鱼TV、卷皮网等一批本土互联网企业成长迅速,成为各自行业的龙头。
腾讯科技(武汉)有限公司自2011年成立以来一直呈跨越式增长,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10亿元。阿里巴巴投资80亿元在我市打造“中国智能骨干物流网”项目,该项目将作为“中国智能骨干物流网”的全国七大关键核心节点之一,辐射华中地区。斗鱼TV 2014年在光谷成立,是一家以游戏直播为主,涵盖体育、综艺、娱乐等多种内容的网络综合直播平台。近两年,斗鱼迅速成长为国内直播行业的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公司估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成为我市首家独角兽企业。卷皮网2012年在武汉诞生,是一家定位于平价品质生活的电商企业,2015成交规模达数十亿元,全年平台上用户规模现已接近1亿。以宁美国度、京天网盟、名龙堂、攀升兄弟为代表的我市订制化游戏电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这四家企业在全国DIY游戏电脑领域位列前四名,占据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宁美国度2015年的销售收入突破25亿元。
3、产业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大数据领域。2015年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长江大数据交易所和华中大数据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武汉市在大数据领域的探索和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15年底,我市拟订了全国首个大数据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并启动了我市第一次大数据企业认定,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我市大数据相关企业的发展。
集成电路领域。由省、市、区联合筹建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已经建立。武汉集成电路IP研发推广交易中心2015年12月在光谷成立,是国内首家集IP的研发、设计、服务和交易于一体的专业平台。中心的成立有望打破国外对核心技术的垄断,有效加快国内IP专业的研发和弥补IP产业链和战略生态圈的空白,为行业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我市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2016年3月,总投资240亿美元(约1600亿元人民币)的存储器基地项目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正式启动,是湖北省建国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项目。以存储器芯片制造为核心,带动设计、封装、制造、应用等芯片产业相关环节发展,集合已经在光谷地区形成规模的显示产业(天马、华星光电)、智能终端产业(华为、联想、富士康),打造万亿级的芯片-显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光谷将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北斗导航和地理信息系统领域。我市是全国五大北斗产业发展区域中同时拥有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的重要区域,拥有从事北斗导航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应用服务的单位近30家,拥有以刘经南、李德仁院士等9位院士為领军人物的高层次人才队伍,科研实力雄厚。经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地球空间信息武汉产业化基地,东湖高新区国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创新产业集群于2013年入选科技部第一批创新产业集群试点。组建了国家空间信息智能服务、湖北省北斗、国家地理信息系统三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覆盖了产业链上中下游。
4、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工作助推我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快速发展。
2013年,我市正式开始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巩固和扩大3S地理信息系统、3C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光通信和数控制造嵌入式软件、数据库及信息安全软件在全国的领先优势,烽火、达梦、中地数码、瑞达信息安全、依迅电子、开目信息等企业保持快速发展。2016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1321.8亿元,同比增长31.3%。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不足。
“十二五”期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圆满完成各项既定目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需看到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与国家信息产业发展战略要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 一是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相关企业数目众多,但缺乏行业领军型大企业,软件业务收入达到10亿元的企业仅20余家,龙头带动作用有待提升;二是尽管我市软件产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但总量仍然偏小,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相对靠后,与我市“大武汉”的地位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我市软件企业正在以裂变的速度接受着新一轮互联网浪潮的冲击,需要主动适应信息产业发展新常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二、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迎来创新发展新机遇
(一)复兴大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文化、地理中心,武汉肩负着中部崛起、“两型社会”建设、自主创新示范等重大国家战略使命,在新的历史机遇下,通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实现“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当前,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布局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城市综合竞争力稳步增强。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大武汉,正快步迈向国家中心城市宏伟目标。
(二)全面创新改革,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依赖传统发展模式已无法满足武汉城市发展需求,只有通过改革创新,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营造友好环境,健全体系、聚集资源、突出效益效率、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才是成就城市梦想的唯一途径。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程中,武汉对标硅谷等国际领先城市,着力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脱节难题,将创新落实到产业活动中。
(三)“互联网+”和智慧城市成为产业创新发展引擎。
作为武汉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互联网+”和“智慧城市”引发一系列革命性、颠覆性的城市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2015年,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的实施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制造等11项“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依照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精神,武汉市结合区域产业特点,按照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超前布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本地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升级,将武汉打造成“互联网+”创业创新的试验场,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领域开创智慧化新模式。
(四)贯彻落实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创建中国软件名城若干政策》(武政规〔2013〕15号)、《武汉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4—2018年)》(武政办〔2014〕126号)、《关于加快大数据推广应用 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意见》(武政规〔2014〕12号),制定《武汉市大数据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武网发〔2015〕46号),此举在全国属于首创,对我市大数据产业发展和培育大数据重点企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重点及趋势分析
(一)发展优势领域,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1、工业软件。以开目、精伦软件、制造业信息化公司等企业为依托,主要围绕工业企业研发设计及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领域展开技术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在研发设计领域,研发并推广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在生产过程领域,研发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过程控制系统(PCS)、计算机柔性制造(FMS); 在管理营销领域,研发推广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企业资源计划(ERP)、财务管理(FM)、节能管理等软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2、嵌入式软件。以烽火通信、华工科技、华中数控、天喻、奋进电力等企业为依托,面向工业装备、通信网络、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医疗电子、数控机床、电力电子、交通运输、环保监测等重点领域,加强研发工业过程控制与自动化设备、激光加工设备、数控机床、通信系统设备等产品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
3、服务外包。以佰均诚、软通动力、光庭科技、纬创科技等企业以及大型工程设计院所为依托,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外包、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信息技术外包(ITO),扶持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推动工业设计、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知识流程外包(KPO),促进业务向规模化、高端化方向发展。
4、系统集成。强化集成商的服务手段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系统集成企業向多行业、多业务方向拓展,培育1-2家自主安全可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特一级资质企业。力争到2020年,使武汉成为“科教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优越、产业布局合理、功能设施齐全、两化深度融合”的“中国软件名城”。
5.地球空间信息。以立得空间、武大吉奥、中地数码、武大卓越、湖北地信、依迅电子、海达数云等企业为依托,着力打造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产业链、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服务产业链,以及面向行业用户和大众用户的空间信息智能服务产业链。加快推进共性和关键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开展以应用服务为导向的服务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完善上游地球空间信息数据获取、中游数据处理加工与运营服务、下游系统集成及应用服务链条,形成完整的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生态。形成以北斗应用为核心,发展模式领先、服务体系完善、集聚效应明显、支柱地位显著的产业态势,打造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全球一流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产业集群。
(二)创新生产生活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以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创新发展生产和生活服务模式。生产服务模式创新方面,智慧型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等环节的资源整合和经营管理能力,大力发展在线监测、远程管控等服务制造。互联网企业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发展企业征信、供应链金融、产业运行监测等信息服务。提升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各行业龙头企业剥离信息化服务部门,开展面向行業的新型服务业务。生活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基于互联网的各类智慧型生活性信息服务业将高速发展,支持移动服务,推进移动电商、移动支付、数字媒体、位置服务、网络社交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服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供需快速对接,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布局云计算与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助推新技术和新业态发展。
布局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临空港大数据产业园等大数据产业基地和市政务云数据中心,重点领域开展行业云计算中心建设。完成云计算标准、规范制定,实现公共云计算中心与各类专业云计算中心的互联互通。完善人口、法人单位、经济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数据资源和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加强与社会大数据的汇聚整合和关联分析。发展工业大数据,建立工业大数据资源聚合和分析应用平台,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和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大数据,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创新发展和信息消费扩大,探索形成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农业农村大数据,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形成大数据驱动型的科研创新模式。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较为健全的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开展第三方数据服务,发展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等新业态,建立和完善大数据产业公共服务支撑体系。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和投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数据产业:协调推进宽带资本和武汉市政府合作建立的“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临空港大数据产业园、斐讯新洲云计算产业园和大数据交易共享平台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芯片设计与制造:以武汉新芯12英寸半导体通用存储器项目为依托,开发和设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推进集成电路IP交易中心建设,逐步完善芯片封装、测试产业链。地理空间信息:以武汉导航与位置服务研究院、依迅电子、光谷北斗等骨干单位为依托,推动基于北斗技术的车联网平台、北斗基带射频一体化芯片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北斗产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我市北斗导航位置运营和服务。预计,2020年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将突破4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