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业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过程中学生行为的集合,既包括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性、强化性训练的活动,也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可见,作业是学习内容总结,知识巩固、深化、提升、应用与迁移的重要环节(形式)。根据《教育大辞典》的分类,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两种类型。其中,课外作业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进行的学习延展活动。中职学校常规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布置课外作业,以达到让学生巩固当天教学内容的主要目的,这已是一种教学常态。学生课外作业的质量,既能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是具体判断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因此,为综合评价和提升“教”与“学”两种行为的结果,学生课外作业的效果和效率是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
一、专业理论课课外作业“低效”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作业“低效”的表现和影响
低效作业,意味着未能有效利用时间,作业的效果不如人意,是效率和效果的双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时间方面,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对作业题目不加思考,速战速决。又或者由于作业内容乏味、形式单调而积极性不高,出现做作业拖拉、消磨时间的现象。(2)质量方面,书写随意,版面不整;三言两语结束,内容言之无物或文不对题;启用复制模式,抄书本,抄同学作业,雷同率高。(3)效果方面,由于做作业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认真复习以及查找资料来创建思维轨迹,因此无所谓知识的识记、消化和吸收,更谈不上知识的深化和迁移,违背了做作业的初衷。
目前,学生“低效”作业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低效”作业已经产生了一种“传染效应”。一次作业的低效,导致了多次作业的低效;一门课程作业的低效,导致了其他课程作业的低效;一个班级作业的低效,导致了其他班级作业的低效。教师面对这种“低效”的作业,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更有甚者,因为作业问题,导致师生之间产生不愉快的冲突,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
(二)作业“低效”的成因分析
“低效”作业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可概括为以下三大方面:
(1)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意愿普遍不高,理论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氛围欠缺。虽有部分学生本着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也容易受到整体风气的影响而学习热情消退。
(2)课程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以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一技之长投身社会为目标。然而,专业理论课是打好技能基础的前置条件,必须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传统的理论课作业,问答、简答之类的题型较多,不管是思考性的,还是抄录性的,结果往往表现为大段枯燥的文字,其记忆或理解的效果甚微。学生容易出现厌倦情绪,逐渐出现抵触心理。
(3)教师方面:任课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未能运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呈现时,缺少生动和多样化的形式,从而导致沒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没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对问题的理解。
二、巧用思维导图,能有效解决专业理论课课外作业的“低效”问题
思维导图(Mind Map)是一种放射性思考的方法,由大脑先生——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 Buzan)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随后,思维导图在全球得以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各商业领域。我国教育领域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始于2001年,随后众多学者试图运用思维导图以新的视角对教育中出现的某类问题进行变革。中职学校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需求,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思维导图也逐渐走入教学实践。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思维导图,实现图导思维”的特殊的“思维模式”,将能有效地满足课外作业思维能力的要求。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理论建立在卡尔·帕里勃拉姆的全息大脑理论的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是依据大脑本身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把右脑的形象思维与左脑的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从而将人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配置有序地表达出来,形成可视化的语义网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具有可视化、多维化和立体化的特点,能够克服传统作业思维方式的抽象化、平面化和线性化的劣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深化和迁移。
(1)以思维构图。学生要绘制作业思维导图,必须在正确理解作业题目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回答题目问题应具备的知识要点,运用大脑的回忆功能和创造性思维,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的方式和程度。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级关键词作为主题以表达发射性思维的逻辑起点,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衍生出更多的下级主题节点。最后,以关键词为中心,配合图形符号、颜色等要素在节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呈现出一个自然的、有效地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像。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学生是在用关键词和图画构图,实质上是借“图”这个载体,搭建完成课外作业的可视思维链,从而培养起高效构图的思维能力。
(2)以图导思维。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的结构和清晰的层次,能够引导思维将同级关键词进行排列组合,以及在上下级关键词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需要将关键词及其关系进行具象化,运用鲜明的图像、颜色和线条进行表达,从而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遵循了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用大脑的语言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因而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会浅尝辄止,而是根据导图不断深入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巧之道和道之窍,从而提升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专业理论课课外作业“低效”的表现及成因分析
(一)作业“低效”的表现和影响
低效作业,意味着未能有效利用时间,作业的效果不如人意,是效率和效果的双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时间方面,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对作业题目不加思考,速战速决。又或者由于作业内容乏味、形式单调而积极性不高,出现做作业拖拉、消磨时间的现象。(2)质量方面,书写随意,版面不整;三言两语结束,内容言之无物或文不对题;启用复制模式,抄书本,抄同学作业,雷同率高。(3)效果方面,由于做作业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没有认真复习以及查找资料来创建思维轨迹,因此无所谓知识的识记、消化和吸收,更谈不上知识的深化和迁移,违背了做作业的初衷。
目前,学生“低效”作业的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低效”作业已经产生了一种“传染效应”。一次作业的低效,导致了多次作业的低效;一门课程作业的低效,导致了其他课程作业的低效;一个班级作业的低效,导致了其他班级作业的低效。教师面对这种“低效”的作业,也容易产生消极的心理。更有甚者,因为作业问题,导致师生之间产生不愉快的冲突,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
(二)作业“低效”的成因分析
“低效”作业现象,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可概括为以下三大方面:
(1)学生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意愿普遍不高,理论学习和理解能力较差,学习氛围欠缺。虽有部分学生本着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心态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也容易受到整体风气的影响而学习热情消退。
(2)课程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以掌握专业技能、习得一技之长投身社会为目标。然而,专业理论课是打好技能基础的前置条件,必须先通过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传统的理论课作业,问答、简答之类的题型较多,不管是思考性的,还是抄录性的,结果往往表现为大段枯燥的文字,其记忆或理解的效果甚微。学生容易出现厌倦情绪,逐渐出现抵触心理。
(3)教师方面:任课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未能运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讲解和呈现时,缺少生动和多样化的形式,从而导致沒能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同时也没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对问题的理解。
二、巧用思维导图,能有效解决专业理论课课外作业的“低效”问题
思维导图(Mind Map)是一种放射性思考的方法,由大脑先生——英国学者托尼·布赞(Tony Buzan)于20世纪80年代初创建。随后,思维导图在全球得以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各商业领域。我国教育领域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始于2001年,随后众多学者试图运用思维导图以新的视角对教育中出现的某类问题进行变革。中职学校为了适应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需求,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思维导图也逐渐走入教学实践。
思维导图是一种“以思维导图,实现图导思维”的特殊的“思维模式”,将能有效地满足课外作业思维能力的要求。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理论建立在卡尔·帕里勃拉姆的全息大脑理论的基础上,其核心思想是依据大脑本身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把右脑的形象思维与左脑的抽象思维有机结合,从而将人认知知识、解决问题和创新想象的思路、途径以及如何对它们进行配置有序地表达出来,形成可视化的语义网络。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具有可视化、多维化和立体化的特点,能够克服传统作业思维方式的抽象化、平面化和线性化的劣势,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深化和迁移。
(1)以思维构图。学生要绘制作业思维导图,必须在正确理解作业题目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回答题目问题应具备的知识要点,运用大脑的回忆功能和创造性思维,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的方式和程度。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一级关键词作为主题以表达发射性思维的逻辑起点,然后通过归纳和演绎衍生出更多的下级主题节点。最后,以关键词为中心,配合图形符号、颜色等要素在节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从而呈现出一个自然的、有效地表达发散性思维的图像。在这个过程中,表面上学生是在用关键词和图画构图,实质上是借“图”这个载体,搭建完成课外作业的可视思维链,从而培养起高效构图的思维能力。
(2)以图导思维。思维导图具有发散性的结构和清晰的层次,能够引导思维将同级关键词进行排列组合,以及在上下级关键词之间建立逻辑关系,从而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需要将关键词及其关系进行具象化,运用鲜明的图像、颜色和线条进行表达,从而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思维导图遵循了大脑本身的思维方式,用大脑的语言思维来思考问题和表达问题,因而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大脑的联想和创造力。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会浅尝辄止,而是根据导图不断深入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巧之道和道之窍,从而提升良好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