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也更加复杂,不仅直接危害到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影响到校园的和谐与稳定。为了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校园各类突发事件,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应急管理机制。作为对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有益补充,本文全面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种类及特征、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现代社会风险日益增多。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彻底消除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正处在社会体制变革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的同时,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保持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高校各类突发事件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彻底消除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高校突发事件的种类及特征
高校的突发事件一般是由社会政治等因素引发的,具有突发性特点,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从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看,有人为突发事件和非人为突发事件;从影响面和处理方式角度来看,突发事件又有个人层面的突发事件、学校层面的突发事件、社会层面的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产生的来源与造成的损害后果来看,我们又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如下几类:(1)自然性突发事件;(2)心理突发事件;(3)意外性群体伤害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主要有:(1)紧急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才能够减少损失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决策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迫使决策者必须以有限的资讯或资源为基础做出决策。(2)危害性。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情绪激动的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迅速聚集,更有甚者出现打、砸、抢等严重事件。由于高校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极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 放大” 和“ 加深” 危害性的范围和程度。(3)扩散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波及到其他学校。即使最先引起突发事件的高校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也难免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 的联动效应。目前,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之当今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在短时间之内就可能遍及世界各地。(4)突发性。突发事件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瞬间。从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来看,它也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是偶然的。因此,高校群体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5)敏感性。高校突发事件有别于社会上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事件的主体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 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
2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应急管理理念滞后:一是绝大多数高校执行的是主体单一性、空间封闭性、时间滞后性的危机应对套路,尚未树立“大校园” 应急管理理念,没有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二是没有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许多高校仍把应急管理当作高校管理的偶然内容,将应急处置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
2.2应急管理制度缺乏: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的保障。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很多高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非常” 手段,处理效果不理想且易于造成遗留问题。应当说,制度建设薄弱是许多高校都存在的突出问题,其表现形式有: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与不配套、 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既有制度不落实等等。
2.3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校预案雷同、如出一辙的现象突出,而且是在行政命令督促下短期速成,并未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培训、演练和完善等环节,因此,可操作性不强。
2.4应急管理模式落后: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应急管理模式是“事后动员型” 而非“事先防控型” ,不仅缺乏组织化的应急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预备防范、危机教育、预案演练等工作也很薄弱。这种重视事后管理,轻事前、事中管理的模式造成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管理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意识与时机。
2.5心理干预薄弱: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薄弱,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工作者数量较少,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有些人员甚至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托讲座或论坛等单一的形式,严重制约应急管理所需要的心理干预支持力。
3加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
3.1建立危机知识的教育机制,树立危机意识:学校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汇集、整理各种危机事件的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的管理、教学中专门安排课时传授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把社会和学校可能爆发的危机类型、特点、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知识以及解决或避开危机事件的方法提前教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最后把这些知识和方法编印成小册子分发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掌握危机知识,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和增强其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3.2建立日常化的应急管理运作机制:高校应当在日常的应急教育、应急意识培育、应急预测、预防及演练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寓应急管理于日常工作之中。高校应加大工作力度,将校园应急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等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譬如为预防火灾隐患,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和义务消防队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扑救能力,我校组织开展了消防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广大师生进一步提高了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和防火扑救能力,为有效减少学校消防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3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紧急处置机制及善后协调机制: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及其它辅助系统组成。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协调机制,指定合适的对外发言人等。应急管理的实施系统应当包括学校各个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系统、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及组织,必要时还应通过一定的机制纳入校外相关的单位、组织及力量,其主要职责是具体开展危机防范、危机检测、危机控制及善后处理等工作。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部那些拥有特殊专业技能、特定资源、设备及能力,在应急控制中担负着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如后勤集团、学校医院等)。近日,由于钓鱼岛事件的影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反日浪潮,而这类事件在各地高校里也屡见不鲜。我校及时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开展科学保钓活动展现大学生的立场。
3.4加强应急心理支持系统的机制建设:一是政府应大力支持高校应急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要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制度保障,如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学生心理档案并密切关注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二是高校应切实建立心理危机的预防与教育机制。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学生中倡导和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三是科学制定并规范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有关心理危机的信息一旦传递到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应及时委派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高校运行系统中的重要软件,它将为营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学校应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以增强高校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3]罗伯特·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1994
[4]孔平.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吉林教育,2008
[5]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6]刘泽南.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处置[J].思想教育研究,1994
[7]吴秀明.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93-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急剧加速,现代社会风险日益增多。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彻底消除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正处在社会体制变革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卓有成效的同时,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和谐稳定的校园秩序,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如何保持高校的稳定和发展,有效地预防和解决高校各类突发事件已经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高度重视。科学处置突发事件,彻底消除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是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高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高校突发事件的种类及特征
高校的突发事件一般是由社会政治等因素引发的,具有突发性特点,大学生群体起主导作用,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从突发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看,有人为突发事件和非人为突发事件;从影响面和处理方式角度来看,突发事件又有个人层面的突发事件、学校层面的突发事件、社会层面的突发事件;从突发事件产生的来源与造成的损害后果来看,我们又可以将突发事件分为如下几类:(1)自然性突发事件;(2)心理突发事件;(3)意外性群体伤害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主要有:(1)紧急性。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必须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控制局面,才能够减少损失具有控制上的紧迫性。决策者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在决策上只有有限的反应时间,迫使决策者必须以有限的资讯或资源为基础做出决策。(2)危害性。在高校突发事件中,情绪激动的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迅速聚集,更有甚者出现打、砸、抢等严重事件。由于高校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这种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极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 放大” 和“ 加深” 危害性的范围和程度。(3)扩散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波及到其他学校。即使最先引起突发事件的高校局面得到有效控制,也难免不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 的联动效应。目前,高校正在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突发事件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加之当今信息传播媒介越来越发达,在短时间之内就可能遍及世界各地。(4)突发性。突发事件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瞬间。从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来看,它也是通过一定的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是偶然的。因此,高校群体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5)敏感性。高校突发事件有别于社会上突发事件的一个显著特征,即事件的主体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的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 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理,并表现出这个年龄段特有的热情和冲动。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很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
2当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应急管理理念滞后:一是绝大多数高校执行的是主体单一性、空间封闭性、时间滞后性的危机应对套路,尚未树立“大校园” 应急管理理念,没有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二是没有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许多高校仍把应急管理当作高校管理的偶然内容,将应急处置当作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
2.2应急管理制度缺乏:应急管理的有效运行,有赖于制度建设的保障。但目前大多数高校缺乏整体的制度设计,因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很多高校往往采取临时性的缺乏依据的“非常” 手段,处理效果不理想且易于造成遗留问题。应当说,制度建设薄弱是许多高校都存在的突出问题,其表现形式有:不重视制度建设、制度措施不完善与不配套、 制度制定程序不合理、为制定制度而制定制度、既有制度不落实等等。
2.3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各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校预案雷同、如出一辙的现象突出,而且是在行政命令督促下短期速成,并未经过认真调研、分析、培训、演练和完善等环节,因此,可操作性不强。
2.4应急管理模式落后: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应急管理模式是“事后动员型” 而非“事先防控型” ,不仅缺乏组织化的应急管理机制,而且日常的预备防范、危机教育、预案演练等工作也很薄弱。这种重视事后管理,轻事前、事中管理的模式造成管理工作的被动,使高校的管理主体丧失了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的意识与时机。
2.5心理干预薄弱:对心理危机的干预薄弱,是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工作者数量较少,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有些人员甚至没有受过专业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依托讲座或论坛等单一的形式,严重制约应急管理所需要的心理干预支持力。
3加强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
3.1建立危机知识的教育机制,树立危机意识:学校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汇集、整理各种危机事件的相关知识,并在日常的管理、教学中专门安排课时传授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把社会和学校可能爆发的危机类型、特点、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知识以及解决或避开危机事件的方法提前教给广大教师和学生,最后把这些知识和方法编印成小册子分发到每个人,使每个人都掌握危机知识,树立危机意识,提高和增强其面对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 3.2建立日常化的应急管理运作机制:高校应当在日常的应急教育、应急意识培育、应急预测、预防及演练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寓应急管理于日常工作之中。高校应加大工作力度,将校园应急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等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譬如为预防火灾隐患,营造安全的校园环境,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和义务消防队员的消防安全意识和防火扑救能力,我校组织开展了消防技能大赛。通过比赛,广大师生进一步提高了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和防火扑救能力,为有效减少学校消防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3建立应急组织体系,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紧急处置机制及善后协调机制:一般来说,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由决策系统、实施系统及其它辅助系统组成。高校应急管理的决策中枢系统应由学校的核心党政领导组成,其职责主要是针对危机事态进行决策并统一指挥应对危机,制定应急预警方案、应急管理计划及应急处理程序,建立善后协调机制,指定合适的对外发言人等。应急管理的实施系统应当包括学校各个院(系)、行政部门、党团系统、学生社团、学校社区内的各类服务单位及组织,必要时还应通过一定的机制纳入校外相关的单位、组织及力量,其主要职责是具体开展危机防范、危机检测、危机控制及善后处理等工作。辅助系统主要是指高校内部那些拥有特殊专业技能、特定资源、设备及能力,在应急控制中担负着某些特殊任务的部门(如后勤集团、学校医院等)。近日,由于钓鱼岛事件的影响,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反日浪潮,而这类事件在各地高校里也屡见不鲜。我校及时引导学生理性爱国,开展科学保钓活动展现大学生的立场。
3.4加强应急心理支持系统的机制建设:一是政府应大力支持高校应急心理支持系统的建设。要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政策,为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制度保障,如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学生心理档案并密切关注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或自杀倾向的学生;二是高校应切实建立心理危机的预防与教育机制。学校应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学生中倡导和树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理念,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工作;三是科学制定并规范心理危机干预流程。有关心理危机的信息一旦传递到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中心应及时委派心理咨询师全程参与危机事件的处理。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高校运行系统中的重要软件,它将为营建和谐校园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学校应重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以增强高校自身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余华,李黎青,丁阳喜.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向信.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研究[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3]罗伯特·希斯,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中信出版社,1994
[4]孔平.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J].吉林教育,2008
[5]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
[6]刘泽南.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及处置[J].思想教育研究,1994
[7]吴秀明.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