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习题设计,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宏观环节,以某种高度的视角去检验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根据工作经验总结研究认为,在习题设计中设计一些需要使用历史知识归类与历史意义整理技巧、知识深度与宽度拓展技巧的习题,可以培养学生归纳、综合、分析与总结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习题设计 知识归纳 意义总结 知识拓展 知识整理
历史习题设计,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对教材知识系统的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与测量化的一种处理。”[1]其具体运用于单元、期中与期末检测中,是教师动态并系统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生知识整理与能力拓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 历史习题设计知识拓展技巧
由于历史习题其特定的量化检测功能,需要运用数据结果来实现对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引导。
1.1深度拓展
尽管历史教材是专家们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与体系进行编写,但为了确保对学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均衡性,其内容整体上处在相对浅显的水平;运用习题的引导和思维推动作用,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习题设计实践中,有两种拓展引导方向:①习题难度引导拓展。即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向历史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深度拓展。如关于七年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习题设计,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题型,在国家建立的意义、奴隶制政权巩固、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启示,以及“改革和强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强学生知识深度的拓展。②历史事件深度拓展。即让学生从单纯地历史事件记忆,向历史事件的分析、反思与“学史明智”与“以史为鉴”的方向深入。如在上述习题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运用夏商与西周时期几个重要的改革人物的改革事件,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拓展,去思考他们的改革行为对历史与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
1.2宽度拓展
根据历史习题的特点,宽度拓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①历史视野拓宽。尽管可能在实际习题设计的时候,具有知识检测的针对性,主要确定某个单元或某册教材,但要根据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承继性,在尊重学生历史知识基础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地以复习性或超纲性的习题,推动学生学习横断面。如针对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习题设计,教师显然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的相似性,把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的内容纳入一个系统学习中来。例如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做比较,实现学生历史视野的拓宽。②知识面拓宽。即站在历史内容的综合性层面,运用习题设计实现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如关于科技、文化、艺术与农业等方面的知识面,既可以是同时期的历史发展水平,也可以是具有历史跨越度的实际水平。如根据《清明上河图》的知识点,去实现学生绘画艺术知识面的拓宽,可以是国内的比较,也可以是国际性的比较。
2 历史习题设计知识整理技巧
对初中生而言,历史知识整理是一个难度相对较小的创新过程,他们可以实现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并不断地把自己的发现与总结得到历史的验证,最终推动历史学习、历史分析与借鉴能力的提高。
2.1同类整理
同类整理主要是根据时间的顺序,进行的分类归纳知识整理活动。因而,教师在习题设计时,就要注意运用习题知识类型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前可以借鉴的类型较多:改革类、农民起义类、科技文化发展类与民族融合类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知识的层次性对学生的知识整理进行考查,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类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学生对跨越历史时间限制的知识的熟练程度。如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或有声电影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就需要学生对此类知识进行知识整理,才能实现在练习中达成手到擒来的准确回答,如以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为基本线索。知识类别准确程度,即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运用具有高相似度的知识来干扰学生答题,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精细化精神。如把“戊戌变法”和历史的商鞅变法等变法相比较,让学生准确地掌握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性质背景下,变法的根本性不同。
2.2同质整理
同质整理即对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作用等方面知识的整理。这是对同类整理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准确、熟悉与牢固的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等进行分析,实现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与反思总结借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历史习题的设计中,同质整理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影响、性质、作用、启发与特点或历史知识等的比较,进而去发现同质事件的历史规律。如隋唐时期开放与繁荣的规律、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的规律、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互助规律等,并引导学生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探索其中的异同来推动他们开展创新性的思考,为搞好自己的学习,为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与个人的幸福梦而努力学习。
结语
历史习题设计,是教师教学创新另一种表现,教师要站在创新的高度,通过习题检测为学生创设具有反思性、检验性的成长平台,助力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珺. 教科书习题的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以《历史与社会》中的习题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38-40.
【关键词】历史习题设计 知识归纳 意义总结 知识拓展 知识整理
历史习题设计,是“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基础上,对教材知识系统的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与测量化的一种处理。”[1]其具体运用于单元、期中与期末检测中,是教师动态并系统的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学生知识整理与能力拓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展开研究。
1 历史习题设计知识拓展技巧
由于历史习题其特定的量化检测功能,需要运用数据结果来实现对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引导。
1.1深度拓展
尽管历史教材是专家们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与体系进行编写,但为了确保对学生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均衡性,其内容整体上处在相对浅显的水平;运用习题的引导和思维推动作用,可以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挖掘,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习题设计实践中,有两种拓展引导方向:①习题难度引导拓展。即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引导学生向历史现象背后的发展规律深度拓展。如关于七年上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习题设计,教师要注意运用多种题型,在国家建立的意义、奴隶制政权巩固、夏朝和商朝灭亡的启示,以及“改革和强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加强学生知识深度的拓展。②历史事件深度拓展。即让学生从单纯地历史事件记忆,向历史事件的分析、反思与“学史明智”与“以史为鉴”的方向深入。如在上述习题的设计中,教师注意运用夏商与西周时期几个重要的改革人物的改革事件,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深度拓展,去思考他们的改革行为对历史与民族发展的推动作用。
1.2宽度拓展
根据历史习题的特点,宽度拓展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①历史视野拓宽。尽管可能在实际习题设计的时候,具有知识检测的针对性,主要确定某个单元或某册教材,但要根据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承继性,在尊重学生历史知识基础与历史学习能力的基础上,适当地以复习性或超纲性的习题,推动学生学习横断面。如针对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习题设计,教师显然可以根据历史事件的相似性,把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与明清时期的内容纳入一个系统学习中来。例如把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做比较,实现学生历史视野的拓宽。②知识面拓宽。即站在历史内容的综合性层面,运用习题设计实现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如关于科技、文化、艺术与农业等方面的知识面,既可以是同时期的历史发展水平,也可以是具有历史跨越度的实际水平。如根据《清明上河图》的知识点,去实现学生绘画艺术知识面的拓宽,可以是国内的比较,也可以是国际性的比较。
2 历史习题设计知识整理技巧
对初中生而言,历史知识整理是一个难度相对较小的创新过程,他们可以实现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并不断地把自己的发现与总结得到历史的验证,最终推动历史学习、历史分析与借鉴能力的提高。
2.1同类整理
同类整理主要是根据时间的顺序,进行的分类归纳知识整理活动。因而,教师在习题设计时,就要注意运用习题知识类型对学生进行引导。当前可以借鉴的类型较多:改革类、农民起义类、科技文化发展类与民族融合类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知识的层次性对学生的知识整理进行考查,可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类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以及学生对跨越历史时间限制的知识的熟练程度。如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或有声电影的选择题或填空题,就需要学生对此类知识进行知识整理,才能实现在练习中达成手到擒来的准确回答,如以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为基本线索。知识类别准确程度,即考查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准确度,运用具有高相似度的知识来干扰学生答题,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精细化精神。如把“戊戌变法”和历史的商鞅变法等变法相比较,让学生准确地掌握不同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性质背景下,变法的根本性不同。
2.2同质整理
同质整理即对历史事件的历史意义、作用等方面知识的整理。这是对同类整理的提升,不仅要求学生准确、熟悉与牢固的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等进行分析,实现学生的问题发现能力、分析能力与反思总结借鉴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历史习题的设计中,同质整理主要表现在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影响、性质、作用、启发与特点或历史知识等的比较,进而去发现同质事件的历史规律。如隋唐时期开放与繁荣的规律、民族融合与民族发展的规律、改革与发展的规律、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互助规律等,并引导学生与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探索其中的异同来推动他们开展创新性的思考,为搞好自己的学习,为国家的富强梦、民族的复兴梦与个人的幸福梦而努力学习。
结语
历史习题设计,是教师教学创新另一种表现,教师要站在创新的高度,通过习题检测为学生创设具有反思性、检验性的成长平台,助力他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高珺. 教科书习题的合理使用与再度开发——以《历史与社会》中的习题为例[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4(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