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藏高原行走,不管身在何处,你总是能看见许多“卍”或者“卍”的符号,在牧人的帐篷上,在农人的居舍中,在寺庙里,在大自然中……这种符号,不论左旋还是右旋,在西藏通称为“雍仲”。雍仲符号,可以说是青藏高原文化中最具有特色和最为常见图案之一,对于西藏文明而言,它古老而又神秘。
事实上,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在地球上的许多古老文明都曾经流行过这个符号,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希腊文明中,均出现过类似的纹饰,至于大洋彼岸的北美印笫安文化、中美洲玛雅文化里,也能看到类似雍仲的字符。至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雍仲字符,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图案之一,也是青铜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仍然经久不衰的吉祥图案。
学者荣格曾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雍仲符号的原型特征,认为它是原始时代人群集体无意识的结果。而英国当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则是从图像学层而,剖析了雍仲符号的形式特征,他将“卍”、“卍”与另一个同样是遍布整个世界远古时期的原型符号“十”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为与“十”字的静态与平衡相对应的除恰是“卍”或“卍”表现了“正在运动中的形式”。我国西北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厂类型,也曾大量出现“十”字符号与“卍”、“卍”符号这两类陶纹,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可清楚看出“静”与“动”的区别,“卍”或“卍”显然带有旋辕运动的视觉印象。
雍仲符号的神秘起源
雍仲符号如同“满天星”,在人类活动早期史时几乎同时出现于世界上的不同区域,关于它所象征的内涵与意义,尤其是关于该符号的起源猜测,同样多元。迄今为止,关于雍仲符号的起源,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可归于三大类:第一类认为雍仲源于天体或自然崇拜;第二类主张雍仲与生殖崇拜有关;第三类更倾向于认为雍仲字符起源于某种动物图腾或动物崇拜。
仅第一类天体或自然现象的解释,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观点:一、雍仲符号纹样可能从太阳图案演变而来,认为图像象征或源于“太阳崇拜”或“日神崇拜”,例如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出现雍仲符号的湖南彭头山文化,其符号与日月崇拜相关。二、认为雍仲符号象征着风雨或雷电等自然现象,例如在美洲印第安文化中,雍仲符号便是象征着风神与雨神的图像。三、主张雍仲符号隐寓或暗含了宇宙中银河系原型,这是目前最新的一种观点。我们的“银河系”很像是一条银色的河流,不过,那只是它的侧面,它的正面其实是一个是漩涡星系,从里向外伸出了4条旋转的“手臂”——人马臂、猎户臂、英仙臀、三千秒差距臂,每条“手臂”实际上都是由难以计数的恒星和星云组成的,我们所居住的太阳系在猎户臂内,位于人马臂和英仙臂之间,更靠近英仙臂。不难发现,银河系的四旋臂结构与雍仲字符非常相似。于是便有人大胆假设,雍仲字符是银河系的象征符号,而且还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银河系符号表征!并惊叹雍仲符号确实是深藏玄机与奥妙。
尽管雍仲符号很早就出现于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之中,并相当普遍地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早期吉祥符号之一,但能够长久地保持它不竭的生命力,能够如此长期地成为一种地区性文明的象征性符号,却是少而又少的,它似乎仅存在于西藏文化之中。
虽然在西藏雍仲符号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它的不同旋转方向代表着高原不同的宗教(苯教或佛教),然而,从历史时间的发展序列看,早在佛教进入高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雍仲符号便已经广泛流行于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它们困高原的土著宗教——苯教而传播到高原的不同角落。至于卍和卍在高原宗教中分别成为苯教与佛教的象征,应当是较晚的事,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佛教进入高原后,为了明晰佛苯之别,才逐渐约定俗成的。
雍仲符号在青藏文化中的特殊性,大抵也要追溯到它独特的源起。地貌起源论源自苯教文献,苯教发祥地“俄木隆仁”是宇宙中心,又称九级雍仲山,山顶状若坛城,为一水晶巨石;山下4条河水如四臂指向四方;四方各有宫殿一座。从地形上看,俄木隆仁——苯教发源地的平面图,正好呈现为一个标准“卍”字符形。这个神秘的地貌区域很自然成为古象雄苯教的象征符号。
图腾起源论与西藏古代岩画中雍仲图形的演变相关。研究者发现西藏古代岩画中的许多“卍”,形态酷似天上的飞鸟,苯教雍仲符号的原型很可能与古象雄王国所崇拜的图腾大鹏鸟(藏语称khvung,又称金翅鸟)相关。神鸟Khvung既是古象雄部落的图腾,也是雍仲苯教尊崇的大神,更是古象雄传播苯教的祭司氏族名称。鸟形符号与雍仲符号的相似性则证实象雄苯教、雍仲信仰、神鸟Khvung与卵生理论以及古象雄的鸟巫文化,在文化上形成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雍仲苯教”由古象雄王子辛饶米沃创建,雍仲苯教是象雄苯教的代名词。《藏汉大辞典》对雍仲符号的解释很能说明问题:一、它是苯教的教徽;二、象征着永固、恒定不变之意。
“卍”和“卍”的同与不同
与雍仲符号组合搭配的图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体的生产生活事物,如动物、帐篷、弓箭、旗帜等,这些图像分别代表了猎牧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动物代表了食物,帐篷代表着居所,旗帜可能象征着族群或部落,弓箭则可能意味着狩猎的成功。这些代表着高原人生产与生活的图像与雍仲符号组合搭配,显然意味着以雍仲符号的特殊作用祈求或保佑它们的顺泰吉祥。
另一类与雍仲符号搭配的图像,其本身也属于宗教符号,如日月、树木、塔、鸟类等图案,我们注意到,雍仲符号经常会与这类特殊符号组合搭配,来共同完成高原人早期精神生活方面的祈愿祝福。
佛教文化中,也广泛使用雍仲符号。雍仲字符,英文为swastika,梵文作Srivatsa,旧译“吉祥海云相”,意为“吉祥之所集”。北魏时菩提流支在其所译《十地经论》卷十二中将“卍”译作“万”字;而鸠摩罗什和玄奘则将此符号译作“德”,取万德庄严之意,强调佛的功德无量。现在一般认为“卍”字符之所以读“万”音,是武则天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时所指定。雍仲符号有左向“卍”和右向的“卍”两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藏传佛教则以右旋的“卍”为正规,这是汉地和藏区在使用“卍”形符号时的区别。有趣的是汉地佛教的“卍”字符与藏地古老宗教——举教崇奉的“卍”符号相一致。
总之,对于西藏文化而言,无论是苯救文化时期,还是佛教文化时期,在以雍仲符号作为本宗教的符号标识这一点上,应该说并没有特别的区别,苯教与佛教标志的不同,只是符号旋转方向的不同,而它们的基本含义都是代表着永固、永恒、不变、金刚、吉祥的意愿或祝福。无论如何,雍仲符号虽然经历了分化与变体,但它始终如一地存在于西藏文明及宗教之中的这一事实不曾改变,它深深根植于高原文化之沃土,在高原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事实上,雍仲符号并不仅为西藏的高原文明所独有,在地球上的许多古老文明都曾经流行过这个符号,西亚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以及古希腊文明中,均出现过类似的纹饰,至于大洋彼岸的北美印笫安文化、中美洲玛雅文化里,也能看到类似雍仲的字符。至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雍仲字符,不仅是人类最古老的原始图案之一,也是青铜时代乃至文明时代仍然经久不衰的吉祥图案。
学者荣格曾经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雍仲符号的原型特征,认为它是原始时代人群集体无意识的结果。而英国当代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贡布里希则是从图像学层而,剖析了雍仲符号的形式特征,他将“卍”、“卍”与另一个同样是遍布整个世界远古时期的原型符号“十”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认为与“十”字的静态与平衡相对应的除恰是“卍”或“卍”表现了“正在运动中的形式”。我国西北马家窑文化中的马厂类型,也曾大量出现“十”字符号与“卍”、“卍”符号这两类陶纹,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可清楚看出“静”与“动”的区别,“卍”或“卍”显然带有旋辕运动的视觉印象。
雍仲符号的神秘起源
雍仲符号如同“满天星”,在人类活动早期史时几乎同时出现于世界上的不同区域,关于它所象征的内涵与意义,尤其是关于该符号的起源猜测,同样多元。迄今为止,关于雍仲符号的起源,目前比较流行的看法可归于三大类:第一类认为雍仲源于天体或自然崇拜;第二类主张雍仲与生殖崇拜有关;第三类更倾向于认为雍仲字符起源于某种动物图腾或动物崇拜。
仅第一类天体或自然现象的解释,又可细分为如下几种观点:一、雍仲符号纹样可能从太阳图案演变而来,认为图像象征或源于“太阳崇拜”或“日神崇拜”,例如中国目前所知最早出现雍仲符号的湖南彭头山文化,其符号与日月崇拜相关。二、认为雍仲符号象征着风雨或雷电等自然现象,例如在美洲印第安文化中,雍仲符号便是象征着风神与雨神的图像。三、主张雍仲符号隐寓或暗含了宇宙中银河系原型,这是目前最新的一种观点。我们的“银河系”很像是一条银色的河流,不过,那只是它的侧面,它的正面其实是一个是漩涡星系,从里向外伸出了4条旋转的“手臂”——人马臂、猎户臂、英仙臀、三千秒差距臂,每条“手臂”实际上都是由难以计数的恒星和星云组成的,我们所居住的太阳系在猎户臂内,位于人马臂和英仙臂之间,更靠近英仙臂。不难发现,银河系的四旋臂结构与雍仲字符非常相似。于是便有人大胆假设,雍仲字符是银河系的象征符号,而且还是一个顺时针旋转的银河系符号表征!并惊叹雍仲符号确实是深藏玄机与奥妙。
尽管雍仲符号很早就出现于世界上一些古老的文明之中,并相当普遍地成为世界许多地区的早期吉祥符号之一,但能够长久地保持它不竭的生命力,能够如此长期地成为一种地区性文明的象征性符号,却是少而又少的,它似乎仅存在于西藏文化之中。
虽然在西藏雍仲符号带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它的不同旋转方向代表着高原不同的宗教(苯教或佛教),然而,从历史时间的发展序列看,早在佛教进入高原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雍仲符号便已经广泛流行于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它们困高原的土著宗教——苯教而传播到高原的不同角落。至于卍和卍在高原宗教中分别成为苯教与佛教的象征,应当是较晚的事,确切地说,应该是在佛教进入高原后,为了明晰佛苯之别,才逐渐约定俗成的。
雍仲符号在青藏文化中的特殊性,大抵也要追溯到它独特的源起。地貌起源论源自苯教文献,苯教发祥地“俄木隆仁”是宇宙中心,又称九级雍仲山,山顶状若坛城,为一水晶巨石;山下4条河水如四臂指向四方;四方各有宫殿一座。从地形上看,俄木隆仁——苯教发源地的平面图,正好呈现为一个标准“卍”字符形。这个神秘的地貌区域很自然成为古象雄苯教的象征符号。
图腾起源论与西藏古代岩画中雍仲图形的演变相关。研究者发现西藏古代岩画中的许多“卍”,形态酷似天上的飞鸟,苯教雍仲符号的原型很可能与古象雄王国所崇拜的图腾大鹏鸟(藏语称khvung,又称金翅鸟)相关。神鸟Khvung既是古象雄部落的图腾,也是雍仲苯教尊崇的大神,更是古象雄传播苯教的祭司氏族名称。鸟形符号与雍仲符号的相似性则证实象雄苯教、雍仲信仰、神鸟Khvung与卵生理论以及古象雄的鸟巫文化,在文化上形成是一套完整的系统。
“雍仲苯教”由古象雄王子辛饶米沃创建,雍仲苯教是象雄苯教的代名词。《藏汉大辞典》对雍仲符号的解释很能说明问题:一、它是苯教的教徽;二、象征着永固、恒定不变之意。
“卍”和“卍”的同与不同
与雍仲符号组合搭配的图像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体的生产生活事物,如动物、帐篷、弓箭、旗帜等,这些图像分别代表了猎牧民族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动物代表了食物,帐篷代表着居所,旗帜可能象征着族群或部落,弓箭则可能意味着狩猎的成功。这些代表着高原人生产与生活的图像与雍仲符号组合搭配,显然意味着以雍仲符号的特殊作用祈求或保佑它们的顺泰吉祥。
另一类与雍仲符号搭配的图像,其本身也属于宗教符号,如日月、树木、塔、鸟类等图案,我们注意到,雍仲符号经常会与这类特殊符号组合搭配,来共同完成高原人早期精神生活方面的祈愿祝福。
佛教文化中,也广泛使用雍仲符号。雍仲字符,英文为swastika,梵文作Srivatsa,旧译“吉祥海云相”,意为“吉祥之所集”。北魏时菩提流支在其所译《十地经论》卷十二中将“卍”译作“万”字;而鸠摩罗什和玄奘则将此符号译作“德”,取万德庄严之意,强调佛的功德无量。现在一般认为“卍”字符之所以读“万”音,是武则天于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时所指定。雍仲符号有左向“卍”和右向的“卍”两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提出,应以“卍”为准。藏传佛教则以右旋的“卍”为正规,这是汉地和藏区在使用“卍”形符号时的区别。有趣的是汉地佛教的“卍”字符与藏地古老宗教——举教崇奉的“卍”符号相一致。
总之,对于西藏文化而言,无论是苯救文化时期,还是佛教文化时期,在以雍仲符号作为本宗教的符号标识这一点上,应该说并没有特别的区别,苯教与佛教标志的不同,只是符号旋转方向的不同,而它们的基本含义都是代表着永固、永恒、不变、金刚、吉祥的意愿或祝福。无论如何,雍仲符号虽然经历了分化与变体,但它始终如一地存在于西藏文明及宗教之中的这一事实不曾改变,它深深根植于高原文化之沃土,在高原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