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彩色的非洲》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异域风情”主题的最后一篇略读课文。在文中,作者以饱满的热情,从自然景观、日常生活和艺术三方面描述了非洲的自然风光和异域文化,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这篇课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课文开头和结尾照应,又与课题呼应,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是本文一个明显的结构特点。课文语言表达特色鲜明,运用了大量的描写色彩的词语,体现了非洲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色彩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那么对于《彩色的非洲》这样一篇略读课文又该如何教学呢?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又该如何取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都很重要,又该侧重哪点?下面笔者就借《彩色的非洲》这一课来谈谈略读课文教学注重什么,不该略什么。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此,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也就是要确定学习起点。
在梳理文章的大概内容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非洲的彩色。这个过程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三句过渡句来进行归纳。这样,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但是部分学生将植物世界、动物世界和自然景观当作并列的关系来处理。于是,我利用课件来说明自然景观包含了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知道了作者从自然景观、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三方面来介绍非洲的彩色的。
这篇课文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这样的文章脉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一笔带过略教。
课文的另一大特色是语言十分优美生动,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藍,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找出语言的特色,并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描写,是我重点教学的内容。
二、紧抓教材的文本特点
备课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学生,另一头是文本。有效地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特点,是一位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不能蜻蜓点水地讲解一遍,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抓住文本的特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把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重点对三个语段进行了预设。这三个语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将景物描写和观赏者的感受融合表达,而且都运用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从而提炼出彩色的文字。
第一处:“好似透明的蓝宝石”“你会觉得非洲的蓝天似乎离我们更近些”是观赏者的感受,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置身于这样的海天之间,你会有什么感觉?
第二处:“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等是观赏者的感受,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当你面对这番壮观的美景,一个四字成语一定会从你的脑子里蹦出来。“还有一种叫作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是观赏者感受综合的、直接的表达,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妙不可言”妙在何处?此问下去,“三妙”自然呈现。
第三处:“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是观赏者的感受,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仅仅只有七种颜色吗?要知道如果仅仅是七种颜色,可不会让人目不暇接哦!
三、凸显学科的课程特征
阅读教学只有抓住语文的课程特点,在课堂上体现语文味,才能将阅读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所以,有关地理知识、人文特点的内容可以不教或略教,而有关语文特征的内容要详教。
在《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非洲的彩色之美,领悟其“彩色”背后的精神意义,还要让教学落到本文的语言特点上——用彩色的文字来描述彩色的非洲。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将“内容悟读”和“形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让学生悟法。在教学第一部分(自然景观)时,紧抓三个语段,让学生紧扣关键词句,感悟作者的写作秘诀——用彩色的文字来描写彩色的非洲。
第二,让学生说法。在教学第二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讓学生直接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然后将这些词语分成衣、食、住三个方面,然后再让学生借助这些文字来说一说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第三,让学生写法。在第三部分(艺术)的教学中,课文中并没有太多的描写色彩的词语,于是我就通过图片的呈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非洲的绘画、工艺品以及舞蹈的色彩之美,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尝试着运用彩色的文字来进行写作,想象非洲艺术的色彩。
这三部分的教学从找色彩、说色彩到写色彩,一步一步从读到写的递进,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从积累到运用的提升,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运用积累的语文知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处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达出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也让课堂充满了真正的语文味。
总之,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力所能及的,无关文本特色的,不属于语文知识的内容,要略教;学生不会的,文本中的重点之处,具有语文特征的内容,要详教。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那么对于《彩色的非洲》这样一篇略读课文又该如何教学呢?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又该如何取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都很重要,又该侧重哪点?下面笔者就借《彩色的非洲》这一课来谈谈略读课文教学注重什么,不该略什么。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因此,要让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有所收获,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认知水平,也就是要确定学习起点。
在梳理文章的大概内容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非洲的彩色。这个过程对于中下层的学生来说有些偏难,于是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三句过渡句来进行归纳。这样,所有的学生一下子就找出来了。但是部分学生将植物世界、动物世界和自然景观当作并列的关系来处理。于是,我利用课件来说明自然景观包含了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一目了然。学生很快就知道了作者从自然景观、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三方面来介绍非洲的彩色的。
这篇课文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方法,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既首尾照应、呼应课题,又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非洲的赞美之情。这样的文章脉络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一笔带过略教。
课文的另一大特色是语言十分优美生动,联想丰富。如,“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得天空格外的藍,好似透明的蓝宝石。”“……繁花似锦,花团锦簇,满眼是绿色,处处是花海。”无不体现着意境的色彩美和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读来就像欣赏一幅幅五彩的画卷,让人回味无穷。让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找出语言的特色,并运用这样的语言进行描写,是我重点教学的内容。
二、紧抓教材的文本特点
备课要吃透“两头”,一头是学生,另一头是文本。有效地解读文本,准确地把握文本特点,是一位语文教师必备的教学能力。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我们不能蜻蜓点水地讲解一遍,面面俱到;要有重点,抓住文本的特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并把训练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重点对三个语段进行了预设。这三个语段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者将景物描写和观赏者的感受融合表达,而且都运用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从而提炼出彩色的文字。
第一处:“好似透明的蓝宝石”“你会觉得非洲的蓝天似乎离我们更近些”是观赏者的感受,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置身于这样的海天之间,你会有什么感觉?
第二处:“一棵似一团火,一排似一片霞”等是观赏者的感受,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当你面对这番壮观的美景,一个四字成语一定会从你的脑子里蹦出来。“还有一种叫作花树的树,更是妙不可言”是观赏者感受综合的、直接的表达,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妙不可言”妙在何处?此问下去,“三妙”自然呈现。
第三处:“令你目不暇接,不住地发出赞叹”是观赏者的感受,对此我预设了这样的点拨——仅仅只有七种颜色吗?要知道如果仅仅是七种颜色,可不会让人目不暇接哦!
三、凸显学科的课程特征
阅读教学只有抓住语文的课程特点,在课堂上体现语文味,才能将阅读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所以,有关地理知识、人文特点的内容可以不教或略教,而有关语文特征的内容要详教。
在《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会非洲的彩色之美,领悟其“彩色”背后的精神意义,还要让教学落到本文的语言特点上——用彩色的文字来描述彩色的非洲。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将“内容悟读”和“形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第一,让学生悟法。在教学第一部分(自然景观)时,紧抓三个语段,让学生紧扣关键词句,感悟作者的写作秘诀——用彩色的文字来描写彩色的非洲。
第二,让学生说法。在教学第二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讓学生直接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然后将这些词语分成衣、食、住三个方面,然后再让学生借助这些文字来说一说非洲人的日常生活是彩色的。
第三,让学生写法。在第三部分(艺术)的教学中,课文中并没有太多的描写色彩的词语,于是我就通过图片的呈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非洲的绘画、工艺品以及舞蹈的色彩之美,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写法,尝试着运用彩色的文字来进行写作,想象非洲艺术的色彩。
这三部分的教学从找色彩、说色彩到写色彩,一步一步从读到写的递进,从直观到抽象的变化,从积累到运用的提升,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变成自己的语言,运用积累的语文知识对文本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处理,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表达出来,从而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也让课堂充满了真正的语文味。
总之,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学生力所能及的,无关文本特色的,不属于语文知识的内容,要略教;学生不会的,文本中的重点之处,具有语文特征的内容,要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