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现代学徒制实施中学校与企业目标冲突、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等问题,提出对策: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优化教学资源,编制教学计划;构建激励机制,吸引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完善相关政策,加强法律保障;构建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满足专业教学、企业生产经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企业评价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双师制 特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033-02
现代学徒制是整合了学校教育与学徒培养的教育模式,具有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的特点。就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而言,具有社会服务、素质养成以及技能历练等相关特点,能够在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础上,将企业与学校的研发成果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发展。本文对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进行探索。
一、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目标冲突,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和企业进行合作,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工作环境中实践,培养知识运用能力,丰富工作经验,进而顺利实现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从企业角度来分析,其愿意和学校进行合作的原因主要涉及两点,即国家给予的福利政策和廉价劳动力。从表面上进行分析,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但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明显比学校高,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与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技能不符,让他们直接进入一线岗位工作,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部分企业不会重视学校委托的相关教学任务,形式化严重。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后,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成本以及责任,由于激励机制缺乏或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热情较低。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企业招聘员工较为容易,且招聘成本不高。尽管我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在供应数量方面从最高点逐渐进行回落,但因为我国在人口基数上过高,每年新增应届毕业生数量仍然十分庞大,劳动力市场之中存在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低成本的员工。其二,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投入较高。由于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需要对人才培养任务进行分担,进而需投入一定物力和人力,使得企业人才培养费用增多。其三,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周期偏长。立足现代学徒制对人才进行培养,招生到顺利毕业,一般需要花费3年,并且培养过程中还会出现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只有长远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企业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
我国就业促进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劳动法等,未对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义务划分、双方权利、招生招工制度以及学徒身份认定等相关问题予以明确的规范,这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例如,招生招工问题,现存招生制度不能在合作企业职工中进行招生,只可在传统招生模式中对学生进行筛选,进而导致招生难度变大,并影响企业参与的主动性。这属于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个政策性问题。
二、对策
(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优化教学资源,编制教学计划
首先,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需要将岗位要求作为基础,优化工学结合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让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的连接,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构建新型现代学徒制。同时,学校需要实施双导师制,促使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形成合力,丰富教学方式。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到企业中实践,将企业技术能手引入学校之中,指导学生更好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立足企业员工标准发展,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其次,全面地提炼企业岗位核心技能,立足企业岗位与人才需求,编制教学计划。例如,学校和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与计划,增强培训教材的职业色彩,重视操作性以及实践性。根据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在考核方面的需求,明确岗位实习考核标准,并构建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
(二)构建激励机制,吸引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
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现代学徒制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同时,推动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立足政府购买岗位以及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给予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资金补贴与税收优惠,促进企业提高参与热情,并运用财政拨款额度与办学优惠等,提升学校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学校应采取学费优惠等策略,调动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框架下实施现代学徒制,应重视组建“双师”队伍,适当提高经费,聘请一线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传授学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前沿技术。同时,让教师进入企业,和学生一起当“学徒”,进而推动教师实践经验以及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相關政策,加强法律保障
为了推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合作,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企业相关方面的保证,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其一,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行业教材编写以及就业信息等,特别是学徒制发展问题;其二,构建职业教育委员会,指导解决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存在的师资、利益以及学徒等问题;其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职业教育利益分配、师资等问题;其四,给予现代学徒制更多的重视,在精神与物质方面适当地支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校、企业。
(四)构建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满足专业教学、企业生产经营
建立适合专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教学模式,属于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就现代学徒制而言,大多数教学内容需要在企业之中进行,对此应立足专业和企业生产特点设置教学模式。例如,工科专业。如学校和合作企业之间的距离偏近,则可建立工学交替的方式,学生在学校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一线师傅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实践操作,提升应用技能,随后再回到学校之中进行学习,不断地循环。同时,也可以运用企业之间介入的方式,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运用此种方式体现为:第一到第三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中学习,学习内容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企业相关的课程偏少,通常每学期只设置两周左右的企业课程;第四学期后,学生主要在企业之中学习,学习场地也由教室转移到企业一线,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工作内容。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立足双导师制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各门课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设置与落实,运用学校和企业双向挂职训练,即学校筛选教师到企业之中进行培训,企业筛选技术人员到学生之中开展现代学徒制,以此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能够促进专业教师和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工作,及时完善、更新有关理论知识。其次,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对优秀教师和指导师傅进行评选,形成稳定队伍、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另外,企业还可以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实习师傅人才和考评员人才库,保障实习考核工作质量。
(六)凸显企业评价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首先,将技术水平培养作为基本目标,转变传统自主考评评价模式,将毕业设计、论文等与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师傅评价进行全面的结合,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学生实习岗位是否达标,考核主要涉及遵守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状况、出勤率、企业共享、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与同事合作态度以及操作流程学习效果等内容,同时企业在学生定岗实习评价之中拥有一票否决权。其次,增强对学生“四证”的考核,并要求学生在实习岗位之中需要符合初级工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就业基础能力以及岗位核心能力等相关能力,顺利达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取毕业证书、素质认证证书、企业认证证书。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政府需要充分展现引导作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企业和学校则需要以用工需求、学生成长需求等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不断地完善双元制课程体系。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应由学校单一标准向综合性标准转变,评价内容也应由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进而确保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启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17(11).
[2]戴艳玲.“双元育人、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3]苏启训.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探讨[J].考试周刊,2019(41).
[4]束云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
[5]吴立知.探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3).
[6]张仕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探究——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作者简介】郭进磊(1986—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方向。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校企合作 现代学徒制 双师制 特点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5C-0033-02
现代学徒制是整合了学校教育与学徒培养的教育模式,具有校企合作以及工学结合的特点。就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而言,具有社会服务、素质养成以及技能历练等相关特点,能够在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的基础上,将企业与学校的研发成果转变成生产力,促进企业产业升级以及技术发展。本文对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进行探索。
一、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与企业目标冲突,校企合作流于形式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分析,其和企业进行合作,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企业工作环境中实践,培养知识运用能力,丰富工作经验,进而顺利实现培养综合型技术人才的目标。从企业角度来分析,其愿意和学校进行合作的原因主要涉及两点,即国家给予的福利政策和廉价劳动力。从表面上进行分析,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赢,但在实践中企业需要承担的风险明显比学校高,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与企业要求的工作经验、技能不符,让他们直接进入一线岗位工作,会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因此部分企业不会重视学校委托的相关教学任务,形式化严重。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
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企业在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之后,需要承担更多的育人成本以及责任,由于激励机制缺乏或不完善,导致企业参与热情较低。造成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企业招聘员工较为容易,且招聘成本不高。尽管我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在供应数量方面从最高点逐渐进行回落,但因为我国在人口基数上过高,每年新增应届毕业生数量仍然十分庞大,劳动力市场之中存在的供大于求的状况还未得到有效解决,企业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招聘低成本的员工。其二,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投入较高。由于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所有环节,需要对人才培养任务进行分担,进而需投入一定物力和人力,使得企业人才培养费用增多。其三,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周期偏长。立足现代学徒制对人才进行培养,招生到顺利毕业,一般需要花费3年,并且培养过程中还会出现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只有长远人力资源规划的相关企业愿意与学校进行合作。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
我国就业促进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劳动法等,未对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义务划分、双方权利、招生招工制度以及学徒身份认定等相关问题予以明确的规范,这阻碍了现代学徒制的顺利进行。例如,招生招工问题,现存招生制度不能在合作企业职工中进行招生,只可在传统招生模式中对学生进行筛选,进而导致招生难度变大,并影响企业参与的主动性。这属于现代学徒制在人才培养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个政策性问题。
二、对策
(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优化教学资源,编制教学计划
首先,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需要将岗位要求作为基础,优化工学结合的方式,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让理论知识和实践之间实现有效的连接,推动教学方式的改革,构建新型现代学徒制。同时,学校需要实施双导师制,促使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形成合力,丰富教学方式。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模式,让教师与学生到企业中实践,将企业技术能手引入学校之中,指导学生更好地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立足企业员工标准发展,实现教、学、做的统一。其次,全面地提炼企业岗位核心技能,立足企业岗位与人才需求,编制教学计划。例如,学校和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与计划,增强培训教材的职业色彩,重视操作性以及实践性。根据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在考核方面的需求,明确岗位实习考核标准,并构建实习标准动态更新机制。
(二)构建激励机制,吸引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
政府部门需要完善现代学徒制激励机制,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学校以及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同时,推动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立足政府购买岗位以及税收减免等激励政策,给予参与现代学徒制企业资金补贴与税收优惠,促进企业提高参与热情,并运用财政拨款额度与办学优惠等,提升学校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动力。学校应采取学费优惠等策略,调动学生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积极性。校企合作框架下实施现代学徒制,应重视组建“双师”队伍,适当提高经费,聘请一线技术人员给学生讲课,传授学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前沿技术。同时,让教师进入企业,和学生一起当“学徒”,进而推动教师实践经验以及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完善相關政策,加强法律保障
为了推动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学校和企业之间实现更好的合作,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企业相关方面的保证,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其一,组建行业指导委员会,负责行业教材编写以及就业信息等,特别是学徒制发展问题;其二,构建职业教育委员会,指导解决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存在的师资、利益以及学徒等问题;其三,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职业教育利益分配、师资等问题;其四,给予现代学徒制更多的重视,在精神与物质方面适当地支持参与现代学徒制的学校、企业。
(四)构建灵活的教学组织模式,满足专业教学、企业生产经营
建立适合专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教学模式,属于校企合作框架下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就现代学徒制而言,大多数教学内容需要在企业之中进行,对此应立足专业和企业生产特点设置教学模式。例如,工科专业。如学校和合作企业之间的距离偏近,则可建立工学交替的方式,学生在学校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然后在企业一线师傅的指导下开展各类实践操作,提升应用技能,随后再回到学校之中进行学习,不断地循环。同时,也可以运用企业之间介入的方式,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例,运用此种方式体现为:第一到第三学期,学生主要在学校中学习,学习内容为专业基础知识,和企业相关的课程偏少,通常每学期只设置两周左右的企业课程;第四学期后,学生主要在企业之中学习,学习场地也由教室转移到企业一线,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工作内容。 (五)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立足双导师制构建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各门课程由校企双方负责人共同设置与落实,运用学校和企业双向挂职训练,即学校筛选教师到企业之中进行培训,企业筛选技术人员到学生之中开展现代学徒制,以此全面提升教师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还能够促进专业教师和企业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工作,及时完善、更新有关理论知识。其次,构建绩效考核制度,对优秀教师和指导师傅进行评选,形成稳定队伍、吸引人才的激励机制。另外,企业还可以选派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实习师傅人才和考评员人才库,保障实习考核工作质量。
(六)凸显企业评价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首先,将技术水平培养作为基本目标,转变传统自主考评评价模式,将毕业设计、论文等与学生自我评价、社会评价、教师评价、企业评价以及师傅评价进行全面的结合,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全面考核学生实习岗位是否达标,考核主要涉及遵守企业和学校的管理制度状况、出勤率、企业共享、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与同事合作态度以及操作流程学习效果等内容,同时企业在学生定岗实习评价之中拥有一票否决权。其次,增强对学生“四证”的考核,并要求学生在实习岗位之中需要符合初级工要求,提升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就业基础能力以及岗位核心能力等相关能力,顺利达到“人人有技能,个个有特长”的目标,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获取毕业证书、素质认证证书、企业认证证书。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框架下的现代学徒制模式,政府需要充分展现引导作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促进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企业和学校则需要以用工需求、学生成长需求等为基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并不断地完善双元制课程体系。在考核评价方式方面,应由学校单一标准向综合性标准转变,评价内容也应由专业知识向职业能力方向转变,进而确保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向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型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启亮.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创新[J].辽宁高职学报,2017(11).
[2]戴艳玲.“双元育人、产教融合”——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考[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3]苏启训.现代学徒制教育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探讨[J].考试周刊,2019(41).
[4]束云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教育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28).
[5]吴立知.探究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以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3).
[6]张仕立.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创新模式探究——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
【作者简介】郭进磊(1986—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方向。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