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择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素养理念培养,在高职院校中推广与实践,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德育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结合院校自身实际情况加以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理念以及德育教学内容、展开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教学;三元结构;策略;方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转向精英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给予了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产学研”更深层次的推进与改革,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职业素养理念的提升,需要以德育教学为载体,深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职业素养“三元结构”进行分析与探索,能够为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全新育人模式提供更多的借鉴。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以及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职学生在物质需求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观念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问题[1]。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守诚信现象尤为严重。在求职过程中,无法对自身正确定位,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工作岗位上,无法与其他同事进行有效合作,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另外,部分学生存在较好的敬业精神与进取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现象也较为突出。高职学生存在上述问题可以视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缩影,其不仅仅反映了当前职业素养理论教学与德育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更是对现有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扩大化显现。
(二)德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对于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存在着巨大需求。因此,技术培养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却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材选择、课时选择、师资配备上,管理不严格,制度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尤为突出。德育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教学质量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德育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持续更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降低德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二、职业素养理念培养与德育教学深化改革策略
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以及德育教学的深化改革需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从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学生出发,整个有利资源,深入贯彻“三元结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现结合,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2]。
(一)建立健全德育教学机制
1.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德育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方法方式应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觉性与互染性,潜移默化将职业素养理念贯彻在德育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在德育教学中,需要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仅要增加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在德育教学中的比重,更要在综合测评与课堂表现上,给予更高程度上的关注。德育教学需要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学校开通学生了解教师渠道。建立双向沟通途径,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使职业素养的基本理念以德育教学的载体深入人心。
2.提升德育任课教师水平,探索德育教学的新模式
师资力量的提升是德育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也是职业素养理念贯彻的基本手段。德育教学应追求教学上的艺术性与简洁性,避免教学方式的僵化与死板[3]。德育教学需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中的力量。在教学方式中引入社会实践,将在岗位上作出优秀业绩的道德模范、劳动榜样深入到课堂,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德育给予人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二)积极探索与理论创新
1.多种教育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
在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中,促进思政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全新育人,探索与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新育人模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道德是立身之本。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制观念的教育,促进学生认为素养的提升[4]。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三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比例进行合理搭配,注重教育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对职业素质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多种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教学方式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转变,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强调职业素养,正是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对市场需求的回应。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使德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增强学生在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其次,在教学制度上加强量化,使德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自身优秀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市场为导向,就需要充分关注市场变化,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应用性,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三)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
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学校宣传、课堂教学形式,加强校企合作,是企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氛围。企业文化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进入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用人标准、企业文化课程设置贯彻到教学课程中,使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学生正确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与定向培养,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企业文化,深刻体验到企业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5]。例如,我校就与知名企业进行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按照企业课程与技术评价体系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文化的引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德育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三、结语
深化职业素养理念与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本质上具有互通性。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需要以德育教学为基本载体,通过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变革,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等方式,职业素养理念的养成奠定基础。同时,将思政教育、法制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德育教育的层次与深度。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企业文化标准在校园中培养职业文化氛围,从而为学生职业素养理念的养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瑞玲.依托行业文化在高职德育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华章,2013,(25):194-194.
[2]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3]刘华.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5,(2):254-255.
[4]言意文.在高职德育中引入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1011.
[5]王稳,苗现华.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实践浅谈——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职业素养实践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46.
【关键词】职业素养;德育教学;三元结构;策略;方式
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正由大众化转向精英化。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给予了高度关注,高职院校如何以就业为导向,促进“产学研”更深层次的推进与改革,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职业素养理念的提升,需要以德育教学为载体,深化教学内容与方式改革,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同时,对学生职业素养“三元结构”进行分析与探索,能够为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体系的全新育人模式提供更多的借鉴。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以及德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
当前,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职学生在物质需求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着职业观念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问题[1]。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守诚信现象尤为严重。在求职过程中,无法对自身正确定位,缺乏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工作岗位上,无法与其他同事进行有效合作,人际关系处理不到位。另外,部分学生存在较好的敬业精神与进取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现象也较为突出。高职学生存在上述问题可以视为当前大学毕业生的一个缩影,其不仅仅反映了当前职业素养理论教学与德育教学方面所出现的问题,更是对现有传统教学方式弊端的扩大化显现。
(二)德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对于新型技术应用型人才存在着巨大需求。因此,技术培养在高职院校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此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却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材选择、课时选择、师资配备上,管理不严格,制度执行不到位等现象尤为突出。德育教学质量受到很大程度上的影响,教学质量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其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德育教育功能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将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脱节。德育教学方式僵化,教学内容无法得到持续更新,多种因素相互作用,降低德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二、职业素养理念培养与德育教学深化改革策略
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以及德育教学的深化改革需要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从高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学生出发,整个有利资源,深入贯彻“三元结构”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企业文化教育现结合,实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2]。
(一)建立健全德育教学机制
1.职业素养培养融入德育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方法方式应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及服务育人。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觉性与互染性,潜移默化将职业素养理念贯彻在德育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在德育教学中,需要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不仅仅要增加职业素养教学内容在德育教学中的比重,更要在综合测评与课堂表现上,给予更高程度上的关注。德育教学需要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教师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学校开通学生了解教师渠道。建立双向沟通途径,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使职业素养的基本理念以德育教学的载体深入人心。
2.提升德育任课教师水平,探索德育教学的新模式
师资力量的提升是德育教学水平的基本保证,也是职业素养理念贯彻的基本手段。德育教学应追求教学上的艺术性与简洁性,避免教学方式的僵化与死板[3]。德育教学需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道德中的力量。在教学方式中引入社会实践,将在岗位上作出优秀业绩的道德模范、劳动榜样深入到课堂,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德育给予人的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与择业观念。
(二)积极探索与理论创新
1.多种教育内容之间的有机融合
在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中,促进思政教育、法制教育以及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全新育人,探索与构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新育人模式。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道德是立身之本。以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法制观念的教育,促进学生认为素养的提升[4]。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三者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比例进行合理搭配,注重教育不同的侧重点,使学生对职业素质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多种教育之间的有机结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有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各种教学方式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转变,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理论研究水平
强调职业素养,正是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对市场需求的回应。首先,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针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特点,加强理论研究,注重发挥理论上的指导作用,使德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增强学生在交流沟通、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与水平。其次,在教学制度上加强量化,使德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实现自身优秀职业素养的养成。以市场为导向,就需要充分关注市场变化,及时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从而使得理论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人才的培养更具有应用性,为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三)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
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学校宣传、课堂教学形式,加强校企合作,是企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氛围。企业文化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进入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用人标准、企业文化课程设置贯彻到教学课程中,使企业人员参与授课,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对学生正确职业素养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进行人才的选拔与定向培养,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企业文化,深刻体验到企业文化的同时,潜移默化中接受了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5]。例如,我校就与知名企业进行全方位、一体化合作,按照企业课程与技术评价体系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文化的引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德育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
三、结语
深化职业素养理念与改革德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在本质上具有互通性。职业素养理念的培养,需要以德育教学为基本载体,通过与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变革,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创新教学方式等方式,职业素养理念的养成奠定基础。同时,将思政教育、法制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提升德育教育的层次与深度。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通过企业文化标准在校园中培养职业文化氛围,从而为学生职业素养理念的养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方瑞玲.依托行业文化在高职德育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J].华章,2013,(25):194-194.
[2]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3]刘华.以职业素养培育为核心构建高职生德育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5,(2):254-255.
[4]言意文.在高职德育中引入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1011.
[5]王稳,苗现华.提高高职生职业素养实践浅谈——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生职业素养实践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