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明从封建中世纪向现代资本主义纪元过渡的关键期。欧洲中世纪末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寻求自身的政治权利和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需要打破欧洲长达千年的封建专制、宗教束缚的僵局。文艺复兴运动应运而生,成为资产阶级寻求解放思想意识和打破政治垄断的重要手段。文艺复兴运动诞生于彼时意大利的经济贸易中心,佛罗伦萨。佛罗伦萨丰富的古罗马文化底蕴以及繁荣的社会生活,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壮大提供的养料。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强调对古典学说和价值观念的学习、模仿和借鉴。这些新变最早反映在艺术领域。以绘画和雕塑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一改中世纪枯燥、呆板、毫无情感表现的创作风格,在作品中注入人文主义的活力与激情。意大利的三位艺术巨匠,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更是将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艺术领域里推向高潮。本文将以《大卫》和《最后的晚餐》为例,浅谈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下的艺术。
关键词: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艺术;
【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68-02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背景
公元380年,古罗马帝国君主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此开始了基督教对欧洲长达千年的宗教统治。在基督教的鼎盛时期,教会神权一度高于皇权,君主的权利都要通过教皇的授予才能得到合法化。基督教向人们宣传禁欲主义,让人们在基督教教义的规范下克己自律,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以求死后能进入到天堂得以永生。中世纪的人们遭受的是教会的精神控制和封建皇权的政治奴役的双重压迫。随着中世纪末期封建体制的解构,从被统治阶级分化出来的新兴中产阶级,迫切地需要进行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和政治权利意识,从而让资产阶级获得精神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话语权。
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恢复中世纪以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另一面,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经典文化进行适应资产阶级的改造,从而创生出新的社会文化。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提倡,文艺作品要表现人的真情实感,科技进步要造福于人,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人要成为万事万物的中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还高举人权大旗,抨击当时教会的神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会神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反对基督教倡导的禁欲主义,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人生中的美好和幸福。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下的艺术表现
意大利文艺复兴渗透到艺术领域,让同时期的审美意识产生新质,表现为一部分文艺复兴运动的新思潮转变为新的审美意识,而审美意识创生的审美活动也参与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建构中去,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绘画和雕塑两种艺术门类上,艺术表现的主题和风格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中世纪的艺术表现主要集中在对基督耶稣和其他基督教人物刻画上,刻画的场景和事件大都是宗教题材,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呈现出程序化、系统化的风格趋势。宗教人物身上作为人的属性被有意识地缩小,更多地表现为非凡的神性。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提升人物身上的人性,排斥人物身上一成不变的神性,从而打破了中世纪艺术的固有模式,将结合了人性表现的古典主义艺术作为他们艺术表现的内核。
四、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下的艺术成就
(一)初始期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初始期的艺术作品的主题虽然沿用中世纪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圣经人物,但就艺术风格而言已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初期最为知名的艺术家是乔托,他的绘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并不基于固有的绘画传统,而是源自乔托自己以自然的视角对生活的观察。乔托一改中世纪绘画艺术表现出的二维平面和等级分层,采用清晰而简约的绘画布局让其所刻画的人物呈现立体的三维特性,人物的不同身形体态清晰可辨,人物所着服装有质感和层次感。更为重要的是,乔托所刻画的人物体现了人所具有的情感,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喜悦、愤怒、绝望、羞愧、怨恨和喜爱。因此,乔托被公認为文艺复兴艺术的领路人。
(二)前期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前期的艺术大师都出自佛罗伦萨,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是马萨乔,而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则是多纳泰罗。马萨乔在艺术表现继承了乔托的艺术传统,将解剖学的知识和透视学的表现手法运用到绘画上。裸体的人物具有更为准确的解剖结构,表情也更为生动。同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古罗马的雕刻艺术进行细致的研究,为了更好的研究甚至专程去到罗马。多纳泰罗一方面借鉴古罗马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基于其对解剖学的研究将人体解剖学中的科学知识运用到艺术品的创作中。多纳泰罗的大卫铜雕像,在技法上使用了古罗马时代流行的圆雕,与中世纪仅作为宗教建筑装饰的平面的人像雕刻相比,更加的生动立体。雕像歌颂人在战斗中取得的胜利以及以人的形象塑造为主要表现手段,重点呈现了大卫身上的人性。另外,这尊雕像是一件裸体雕像,中世纪基督教提倡禁欲主义,一般禁止对裸露人体的艺术表现,只有少数的雕像是裸露的,如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的裸露也只是表现人性的无知和罪恶,目的旨在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宣传。多纳泰罗打破了这样的禁忌,把大卫雕塑成一位在战斗中取得胜利的少年,头戴战盔脚绑护具,左手叉腰右手执剑,脚下踩着敌人的头颅。大卫裸露的身体展现了其凡人的躯体,在生死搏斗之后大卫的面部表情却十分平静,又显现出其非凡的英雄气概。
(三)鼎盛期的艺术成就。
鼎盛的艺术成就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文艺复兴艺术的鼎盛期大约从13世纪90年代初一直延续14世纪20年代末,繁荣了将近35年。意大利三位杰出的艺术家将文艺复兴艺术推向高潮。 达芬奇进一步完善了绘画艺术的各种技法,如明暗分布、几何和空间透视法、解剖学、缩短法、人物性格刻画等等。他花费毕生精力研究并细致地记录着其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他用油画颜料作为主要的艺术载体,让他的绘画艺术能够更加自然地表现出风景和人物上的光影效果;他对尸体的解剖,让他更好地了解了人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让他的绘画艺术能更精准地刻画出人的身体结构;他在宗教绘画中对人的情感刻画,成为了后世模仿和学习的标杆。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的福音书讲述基督在受难前和他的十二位门徒吃的最后一顿饭。最后的晚餐最早是以经文的形式被记录而流传下来的宗教故事。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将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转变成视觉艺术形态,更多的是为了宗教宣传服务。公元6世纪,拉文纳的镶嵌画《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人物以基督为首,十二名信徒沿着半圆的桌子依次排开。基督的头上有光环,着装的颜色与十二名信徒明显不同,身体被拉长放大,显示基督非凡的神性。四名信徒望向桌子一头的基督,七名信徒望向桌子另一头背叛基督的犹大,紧张的气氛给人剑拔弩张之感。整幅画忽略了现实视角下的人物比例,人物呈几何简化形象,缺乏人的个性表现。
公元14世纪20年代,乔托的《最后的晚餐》,图画中描绘了基督和他的十二名信徒围坐在桌子周围享用最后的晚餐,期间基督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信徒们面面相觑,脸色沉重。明显出卖基督耶稣的人是谁这一悬念还未揭晓,一切仿佛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乔托的《最后的晚餐》比起中世纪的那幅,采用了空间透视的艺术手法,让画面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人物的表情生动了起来,人物身上的服装更有层次感,色彩的运用也更加的丰富。不光基督头上有光环,十二名圣徒头上也有光环,从侧面表明人皈依基督教,聆听主的教诲,通过修习也可以获得和基督一样的神性。这就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人性元素开始渗透到宗教神性的表现中。
公元15世纪90年代,达芬奇的壁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在技法上,达芬奇运用空间透视法和缩短法,让画面拥有宏大的立体三维空间,光影的运用则让整幅画有了明暗变化。在构图上打破了过去基督和圣徒围桌而坐、略显呆板的布局,将基督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十二名圣徒以基督为中心向左右分坐,左右各六名。基督的左手平摊,右手呈抓取状,镇定的神情带有一丝悲伤。每位圣徒从面部特征到身上服饰都显现出各自的特性,当听到他们当中有人出卖基督的消息,有的惊讶、有的愤怒、有的疑惑等等。达芬奇在刻画圣徒们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时,不光依靠他们的面部表情,还融合了他们的肢体语言。作者取消了基督和十二名圣徒头上的光环,暗喻地否定了基督和其十二圣徒的神性,把他们描绘成活脱脱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最后的晚餐,同一的宗教题材,在欧洲中世纪末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完成了从彰显神性向颂扬人性的艺术转变。这固然与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得益于艺术经验技术操作本身的进步以及科学理性向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文主义哲学、解剖科学和纯熟的艺术经验技术操作在文艺复兴艺术的鼎盛期融为一体。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是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大卫》。米开朗基罗无论是他的绘画还是雕塑都无疑热衷于人体的美感表现。米开朗基罗并没有像多纳泰罗那样严格依照《圣经》的记载把大卫塑造成少年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一名全身裸体的青年形象。大卫的青年形象相比少年形象,肌肉的线条明显,体格更加壮硕饱满,甚至手足部静脉都清晰可见。如果说多纳泰罗雕塑的大卫少年形象还需要头戴战盔手执利刃、脚踩敌人头颅才能展现其战力和英雄气概的话,米开朗基罗雕刻的青年版本全身肌肉的力量感,身体比例协调的美感以及打出投石一刹那凝视敌人的坚定眼神,足以把一位保家卫国的人类英雄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身上没有超人的神性,靠的是无以伦比的勇气和机敏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彰显的是伟大的人性。
綜上所述,文艺复兴艺术通过借鉴优秀的古典艺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吸纳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改变了中世纪的艺术传统。文艺复兴艺术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子系统,参与到近代欧洲文化的建构中,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叶胜年. 西方文化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4.
[2]裔萼.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
关键词: 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艺术;
【中图分类号】J1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168-02
一、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社会背景
公元380年,古罗马帝国君主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由此开始了基督教对欧洲长达千年的宗教统治。在基督教的鼎盛时期,教会神权一度高于皇权,君主的权利都要通过教皇的授予才能得到合法化。基督教向人们宣传禁欲主义,让人们在基督教教义的规范下克己自律,忍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以求死后能进入到天堂得以永生。中世纪的人们遭受的是教会的精神控制和封建皇权的政治奴役的双重压迫。随着中世纪末期封建体制的解构,从被统治阶级分化出来的新兴中产阶级,迫切地需要进行一场破旧立新的运动,来解放人们的思想文化意识和政治权利意识,从而让资产阶级获得精神领域和政治领域的话语权。
文艺复兴运动,一方面恢复中世纪以前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另一面,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对经典文化进行适应资产阶级的改造,从而创生出新的社会文化。
二、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提倡,文艺作品要表现人的真情实感,科技进步要造福于人,教育要发展人的个性,人要成为万事万物的中心。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学者,还高举人权大旗,抨击当时教会的神权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会神权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反对基督教倡导的禁欲主义,重视人的现实生活,强调人在现实生活中去体验人生中的美好和幸福。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下的艺术表现
意大利文艺复兴渗透到艺术领域,让同时期的审美意识产生新质,表现为一部分文艺复兴运动的新思潮转变为新的审美意识,而审美意识创生的审美活动也参与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建构中去,成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集中在绘画和雕塑两种艺术门类上,艺术表现的主题和风格出现了重大的变化。中世纪的艺术表现主要集中在对基督耶稣和其他基督教人物刻画上,刻画的场景和事件大都是宗教题材,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都呈现出程序化、系统化的风格趋势。宗教人物身上作为人的属性被有意识地缩小,更多地表现为非凡的神性。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开始关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提升人物身上的人性,排斥人物身上一成不变的神性,从而打破了中世纪艺术的固有模式,将结合了人性表现的古典主义艺术作为他们艺术表现的内核。
四、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下的艺术成就
(一)初始期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初始期的艺术作品的主题虽然沿用中世纪的宗教故事、神话传说、圣经人物,但就艺术风格而言已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初期最为知名的艺术家是乔托,他的绘画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并不基于固有的绘画传统,而是源自乔托自己以自然的视角对生活的观察。乔托一改中世纪绘画艺术表现出的二维平面和等级分层,采用清晰而简约的绘画布局让其所刻画的人物呈现立体的三维特性,人物的不同身形体态清晰可辨,人物所着服装有质感和层次感。更为重要的是,乔托所刻画的人物体现了人所具有的情感,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喜悦、愤怒、绝望、羞愧、怨恨和喜爱。因此,乔托被公認为文艺复兴艺术的领路人。
(二)前期的艺术成就。
文艺复兴运动前期的艺术大师都出自佛罗伦萨,绘画艺术的代表人物是马萨乔,而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则是多纳泰罗。马萨乔在艺术表现继承了乔托的艺术传统,将解剖学的知识和透视学的表现手法运用到绘画上。裸体的人物具有更为准确的解剖结构,表情也更为生动。同时期的雕塑家多纳泰罗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古罗马的雕刻艺术进行细致的研究,为了更好的研究甚至专程去到罗马。多纳泰罗一方面借鉴古罗马雕刻艺术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基于其对解剖学的研究将人体解剖学中的科学知识运用到艺术品的创作中。多纳泰罗的大卫铜雕像,在技法上使用了古罗马时代流行的圆雕,与中世纪仅作为宗教建筑装饰的平面的人像雕刻相比,更加的生动立体。雕像歌颂人在战斗中取得的胜利以及以人的形象塑造为主要表现手段,重点呈现了大卫身上的人性。另外,这尊雕像是一件裸体雕像,中世纪基督教提倡禁欲主义,一般禁止对裸露人体的艺术表现,只有少数的雕像是裸露的,如伊甸园的亚当和夏娃,他们的裸露也只是表现人性的无知和罪恶,目的旨在于对基督教教义的宣传。多纳泰罗打破了这样的禁忌,把大卫雕塑成一位在战斗中取得胜利的少年,头戴战盔脚绑护具,左手叉腰右手执剑,脚下踩着敌人的头颅。大卫裸露的身体展现了其凡人的躯体,在生死搏斗之后大卫的面部表情却十分平静,又显现出其非凡的英雄气概。
(三)鼎盛期的艺术成就。
鼎盛的艺术成就出现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后期。文艺复兴艺术的鼎盛期大约从13世纪90年代初一直延续14世纪20年代末,繁荣了将近35年。意大利三位杰出的艺术家将文艺复兴艺术推向高潮。 达芬奇进一步完善了绘画艺术的各种技法,如明暗分布、几何和空间透视法、解剖学、缩短法、人物性格刻画等等。他花费毕生精力研究并细致地记录着其对自然世界的观察。他用油画颜料作为主要的艺术载体,让他的绘画艺术能够更加自然地表现出风景和人物上的光影效果;他对尸体的解剖,让他更好地了解了人的骨骼和肌肉结构,让他的绘画艺术能更精准地刻画出人的身体结构;他在宗教绘画中对人的情感刻画,成为了后世模仿和学习的标杆。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的福音书讲述基督在受难前和他的十二位门徒吃的最后一顿饭。最后的晚餐最早是以经文的形式被记录而流传下来的宗教故事。中世纪的宗教绘画将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转变成视觉艺术形态,更多的是为了宗教宣传服务。公元6世纪,拉文纳的镶嵌画《最后的晚餐》,画面中的人物以基督为首,十二名信徒沿着半圆的桌子依次排开。基督的头上有光环,着装的颜色与十二名信徒明显不同,身体被拉长放大,显示基督非凡的神性。四名信徒望向桌子一头的基督,七名信徒望向桌子另一头背叛基督的犹大,紧张的气氛给人剑拔弩张之感。整幅画忽略了现实视角下的人物比例,人物呈几何简化形象,缺乏人的个性表现。
公元14世纪20年代,乔托的《最后的晚餐》,图画中描绘了基督和他的十二名信徒围坐在桌子周围享用最后的晚餐,期间基督说了一句:“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信徒们面面相觑,脸色沉重。明显出卖基督耶稣的人是谁这一悬念还未揭晓,一切仿佛是暴风雨前的宁静。乔托的《最后的晚餐》比起中世纪的那幅,采用了空间透视的艺术手法,让画面呈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人物的表情生动了起来,人物身上的服装更有层次感,色彩的运用也更加的丰富。不光基督头上有光环,十二名圣徒头上也有光环,从侧面表明人皈依基督教,聆听主的教诲,通过修习也可以获得和基督一样的神性。这就拉近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人性元素开始渗透到宗教神性的表现中。
公元15世纪90年代,达芬奇的壁画作品《最后的晚餐》,在技法上,达芬奇运用空间透视法和缩短法,让画面拥有宏大的立体三维空间,光影的运用则让整幅画有了明暗变化。在构图上打破了过去基督和圣徒围桌而坐、略显呆板的布局,将基督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十二名圣徒以基督为中心向左右分坐,左右各六名。基督的左手平摊,右手呈抓取状,镇定的神情带有一丝悲伤。每位圣徒从面部特征到身上服饰都显现出各自的特性,当听到他们当中有人出卖基督的消息,有的惊讶、有的愤怒、有的疑惑等等。达芬奇在刻画圣徒们的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时,不光依靠他们的面部表情,还融合了他们的肢体语言。作者取消了基督和十二名圣徒头上的光环,暗喻地否定了基督和其十二圣徒的神性,把他们描绘成活脱脱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最后的晚餐,同一的宗教题材,在欧洲中世纪末在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完成了从彰显神性向颂扬人性的艺术转变。这固然与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得益于艺术经验技术操作本身的进步以及科学理性向艺术领域的渗透。人文主义哲学、解剖科学和纯熟的艺术经验技术操作在文艺复兴艺术的鼎盛期融为一体。这一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雕塑是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大卫》。米开朗基罗无论是他的绘画还是雕塑都无疑热衷于人体的美感表现。米开朗基罗并没有像多纳泰罗那样严格依照《圣经》的记载把大卫塑造成少年形象,而是把他塑造成一名全身裸体的青年形象。大卫的青年形象相比少年形象,肌肉的线条明显,体格更加壮硕饱满,甚至手足部静脉都清晰可见。如果说多纳泰罗雕塑的大卫少年形象还需要头戴战盔手执利刃、脚踩敌人头颅才能展现其战力和英雄气概的话,米开朗基罗雕刻的青年版本全身肌肉的力量感,身体比例协调的美感以及打出投石一刹那凝视敌人的坚定眼神,足以把一位保家卫国的人类英雄表现的淋漓尽致。他身上没有超人的神性,靠的是无以伦比的勇气和机敏的智慧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彰显的是伟大的人性。
綜上所述,文艺复兴艺术通过借鉴优秀的古典艺术,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吸纳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改变了中世纪的艺术传统。文艺复兴艺术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子系统,参与到近代欧洲文化的建构中,标志着欧洲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
参考文献
[1]叶胜年. 西方文化导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4.
[2]裔萼. 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