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文《三打白骨精》曾三次试教,教案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以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情节变化为主线,以由扶到放的学法指导为辅线,以反复叙事为延长线的教学特色。本文重点从结构的调整上结合实例谈谈笔者对于这篇课文乃至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结构的调整
古人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高年级语文的课文篇幅比较长,课堂上可供挖掘的点比较多,课堂容量比较大。如果不经过精心设计,容易上成一团散沙甚至是课文窜讲,要求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往往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用一个中心问题或者是一条线索组织整节课的教学。既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文本熟悉教材教法,又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根据学情适当调整灵活运用。
例如,苏教国标本六年级的《三打白骨精》,课题中的“三打”就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涉及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因此,我们要始终牢牢地抓住这个“牛鼻子”,而不搞旁逸斜出,甚至是蔓延滋生、岔道、跑题。
为了抓住这条主线,便于学生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开始教案的主体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研究三变三打三责的故事情节。默读一打、二打、三打的段落,边读边划。用“——”划出能反映孙悟空的句子。用“---”划出能反映白骨精的句子。用“≈”划出能反映唐僧的句子。在有感触的句子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结果,这一节课试教下来,我傻眼了。课堂很热闹,七嘴八舌。可是,上完后很糊涂,整个篇章的结构全散了,学生完全没有经历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的故事情节都没搞清楚。这样,只见孤立的人物,不见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简直是莫明其妙的。脱离了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学生只好给人物胡乱扣上简单的“帽子”,课上基本是教师在等着心目中的那个答案被学生说出来,好赶快写到板书上,谈不上什么深入地分析和认识。于是,后来教案被改成了这样。
(2)品读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中的语言和人物形象。①第一次棒打白骨精。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2~4自然段,注意老师的要求。出示:用——”划出描写白骨精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孙悟空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唐僧的句子。注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有感悟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②第二次棒打白骨精。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五、六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哪些句子体现了白骨精的性格特点?面对如此狡猾的妖精,孙悟空是怎么做的呢?唐僧见此情景,是何反应?③第三次棒打白骨精。孙悟空第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过程,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读到这里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呢?注意文中写孙悟空表情、动作的词语。
《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孙悟空的三次怒打、唐僧的三次恨责、猪八戒的三次挑唆,一波三折的反复讲述,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引人入胜,这一情节由此堪称《西游记》中的经典。不仅如此,《西游记》中一个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大体也都如《三打白骨精》一样,经历遇险、惊险、脱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部西游记里所有降妖除魔的故事都是对《三打白骨精》的反复叙述。因此,紧接在这三次品读以后,教案增加了第三和第四部分。
(3)拓展,解读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三”。孙悟空的本领这么大,为什么还要三打白骨精?作者为什么不写他一次就打死白骨精了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表现了白骨精的狡猾,又使故事显得很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这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中国有句成语,一波——?(三折)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孙悟空的三次怒打、唐僧的三次恨责,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变得——?(曲折、耐看)更加引人入胜。(板书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在《西游记》中还有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吗?指名说。
(4)作业,课后读一读四大名著中含有三的故事。也可以读一读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故事,聪明的你,想一想,这里的三、五、六、七,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二、反思与总结
抓基础目标的落实,强基固本。抓重点目标的落实,促进发展。关注课文的切入点。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是主要人物。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强化篇章的意识,而且设立弹性目标,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极高境界的描述,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篇课文是如此,高年级语文的很多课文在教学中都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
一、结构的调整
古人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高年级语文的课文篇幅比较长,课堂上可供挖掘的点比较多,课堂容量比较大。如果不经过精心设计,容易上成一团散沙甚至是课文窜讲,要求面面俱到既不现实,也不科学。因此,往往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课堂组织能力,用一个中心问题或者是一条线索组织整节课的教学。既需要教师充分研读文本熟悉教材教法,又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根据学情适当调整灵活运用。
例如,苏教国标本六年级的《三打白骨精》,课题中的“三打”就是一条贯穿全文的、涉及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和线索。因此,我们要始终牢牢地抓住这个“牛鼻子”,而不搞旁逸斜出,甚至是蔓延滋生、岔道、跑题。
为了抓住这条主线,便于学生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开始教案的主体部分是这样设计的。
(1)研究三变三打三责的故事情节。默读一打、二打、三打的段落,边读边划。用“——”划出能反映孙悟空的句子。用“---”划出能反映白骨精的句子。用“≈”划出能反映唐僧的句子。在有感触的句子旁边作简单的批注。
结果,这一节课试教下来,我傻眼了。课堂很热闹,七嘴八舌。可是,上完后很糊涂,整个篇章的结构全散了,学生完全没有经历对篇章结构的整体感知,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的故事情节都没搞清楚。这样,只见孤立的人物,不见故事的情节,对学生来说,简直是莫明其妙的。脱离了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学生只好给人物胡乱扣上简单的“帽子”,课上基本是教师在等着心目中的那个答案被学生说出来,好赶快写到板书上,谈不上什么深入地分析和认识。于是,后来教案被改成了这样。
(2)品读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中的语言和人物形象。①第一次棒打白骨精。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2~4自然段,注意老师的要求。出示:用——”划出描写白骨精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孙悟空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唐僧的句子。注意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有感悟的地方写下自己的体会。②第二次棒打白骨精。先请两位同学读一读五、六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相关的句子。哪些句子体现了白骨精的性格特点?面对如此狡猾的妖精,孙悟空是怎么做的呢?唐僧见此情景,是何反应?③第三次棒打白骨精。孙悟空第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过程,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读到这里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悟空呢?注意文中写孙悟空表情、动作的词语。
《三打白骨精》中,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孙悟空的三次怒打、唐僧的三次恨责、猪八戒的三次挑唆,一波三折的反复讲述,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引人入胜,这一情节由此堪称《西游记》中的经典。不仅如此,《西游记》中一个个降妖除魔的故事大体也都如《三打白骨精》一样,经历遇险、惊险、脱险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整部西游记里所有降妖除魔的故事都是对《三打白骨精》的反复叙述。因此,紧接在这三次品读以后,教案增加了第三和第四部分。
(3)拓展,解读中国古典名著中的“三”。孙悟空的本领这么大,为什么还要三打白骨精?作者为什么不写他一次就打死白骨精了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表现了白骨精的狡猾,又使故事显得很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这三次棒打白骨精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中国有句成语,一波——?(三折)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孙悟空的三次怒打、唐僧的三次恨责,让原本平淡无奇的故事变得——?(曲折、耐看)更加引人入胜。(板书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在《西游记》中还有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吗?指名说。
(4)作业,课后读一读四大名著中含有三的故事。也可以读一读诸葛亮五伐中原,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的故事,聪明的你,想一想,这里的三、五、六、七,又隐藏着什么样的奥秘呢?
二、反思与总结
抓基础目标的落实,强基固本。抓重点目标的落实,促进发展。关注课文的切入点。关注人物形象的刻画,特别是主要人物。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强化篇章的意识,而且设立弹性目标,留有充分的拓展空间。“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老先生对语文教学极高境界的描述,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篇课文是如此,高年级语文的很多课文在教学中都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
(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