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优化物理教学

来源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fei1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深入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物质组成以及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在学科教学中运用现代媒体,能够充分展示物体运动的过程,使枯燥抽象的物理课堂变得生动形象.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运用多媒体、优化物理教学谈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凸显学科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浓厚兴趣,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拥有了打开物理殿堂的钥匙.那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品析物理的内涵,感受物理学科的魅力呢?不可否认,方法有很多,但多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手段,无疑能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最大限度地凸显物理内在的魅力,让学生体验与众不同的乐趣.
  1.运用多媒体将物理现象加工回放,强化学生的理解能力
  物理现象寓含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对这些现象经常是熟视无睹,更不会主动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解释.
  例如,在讲“惯性”时,惯性现象,在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但学生却很少主动将其与物理中的惯性知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惯性现象,教师如果仅仅借助几个生活事例去分析,很难提高学生对惯性知识的认识.而如果借助动画录像,将日常生活中的汽车刹车、突然启动等现象动态的呈现给学生,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视觉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更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从本质上领悟惯性现象,同时自然生成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讲“物体的浮沉条件”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很难通过实验观察到物体的运动过程,对上浮和漂浮两种状态的关系也很难区分.而通过动画手段,将物体上浮和下沉的过程拉长,让学生慢慢体会,仔细地观察.同时可以让学生观察物体上浮时露出液面后的运动过程,让学生体会随着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逐渐变大,它排开液体的体积在逐渐减小,浮力也在逐渐变小,当浮力减小到与重力大小相等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实现了漂浮.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原本很难描述的瞬间过程形象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尽情观察,悉心品味,学生自然兴趣浓厚,探究的欲望强烈.
  3.运用多媒体技术化静为动,展示知识的生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最大的局限在于知识是人为加工的产物,学生接触不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导致学生对很多所学知识缺乏心理上的认同.尤其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将知识的生成过程延展,学生也就只能“接受”知识.而运用多媒体可以重现知识的产生过程,将学生置于其中,体会知识的产生,从而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角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机械运动”时,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飞行员和子弹都在高速运动,此时飞行员伸手,轻松抓住子弹,学生在这样一种情境中会觉得飞行员手抓子弹是很自然的事情,绝不会像以往很多学生对此觉得匪夷所思,难以理解.此时,教师给出参照物和相对静止的概念,学生不仅兴味盎然,而且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
  二、运用多媒体,优化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教学离不开实验.很多物理规律,教师及时演示实验,学生可以轻松理解.但由于教学条件和实验本身的限制,很多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将多媒体手段用于实验教学,可极好地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益.
  另外,有些物理实验时间过长,在课堂45分钟的时间里根本无法完成.如固体分子的运动,若采用现代媒体,可将这一实验在极短的时间里完成,不仅清楚直观,而且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运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
  点,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心理学理论表明,学生的感知越具体,其形成的表象也就愈清晰和深刻,也就越有利于促进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多媒体课件可以为物理课堂模拟丰富多彩的实际情境,将纷繁复杂的物理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促进他们去开启思维,去想象,从而有效地突破思维的障碍.
  例如,在讲“磁感应线的方向与形状”时,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设计三维画面,并给学生模似磁场周围的磁感应线的位置、形状和方向,效果不仅栩栩如生,而且又准确科学,若再配上讲解,学生则可轻松掌握磁感应线的性质.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力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但是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还需每位物理教师不断实践、努力探索,将多媒体与传统手段有机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益,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与实践,能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现意义学习.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材料以课题为主,而这些课题应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可训练学生探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选择研究性学习课题时,教师要把握一定的原则,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调查、观察、分析、总结、抽象概括等能力,发挥研究性学习的
初一数学知识点虽然很多,但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会延续小学思维方式,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压力,会慢慢积累很多小问题。如不能把握解题技巧,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效率低,不适应考试节奏,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等。这些问题在初一阶段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以后会有很明显的两极分化。那怎样才能学好初一的数学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  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动力,数学教育的成就,
2012年11月24至28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海南省文物局和万宁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2’中国南海出水古陶瓷与南方色釉陶瓷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举行,共有来自中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