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徽宗的《听琴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本画描绘得相当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入胜。通过高超的技法和较为丰富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质朴自然。画面中央的高大松树下,传是徽宗本人在弹琴,而右侧的丞相在凝神仔细聆听,整个画面和谐统一,设色绚丽中又不失质朴。
【关键词】宋徽宗;真伪认识;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2.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52-02
一、《听琴图》的真伪认识
早在元代汤垕的《画鉴》中就已经包含了“代笔”之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代笔”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情,徐邦达先生在20多年前还专论其意,认为“古代著名书画家中代笔画最多而年代最早的应推宋徽宗赵佶”。
1、从人物细节和空间构成上看。
《听琴图》的艺术性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肖像画还是人物画都是十分的精妙。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包括人物从容貌、神情到凝神沉思,都是细致的描写。如穿大红衫的蔡京,画的是背侧位。可见其右臂伸直,右手撑于石墩之上,而身姿微斜,左臂放松,左手轻轻倒持一柄蒲扇,全身姿势和用力,都是为了突出“低审”静听琴音的目的,画的入微传神,其中笔墨变化多姿,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任何代笔、赝品,所无法达到的原创境界,这是一个艺术天才对于绘画艺术的内心体悟。
《听琴图》的空间安排的十分合理,画中的人物、松竹布置疏密相生。画中的主角自然是一身道袍的宋徽宗,徽宗端坐抚琴,前面的二大臣分坐左右,仿佛潜心聆听着徽宗的琴音,朱衫者侧身低头沉思,绿衫者则是斜坐仰窥,三人呈稳重的鼎足之态,进而突出正面端坐的宋徽宗。古人所谓的“经营位置”之说,在《听琴图》中体现的可谓淋漓精致,空间感各处都体现着精心的构思。众所周知,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此道教的玄妙在此幅图中体现的十分自然。尤其是以宋徽宗名讳“佶”字拆为“吉人”二字入画,构思布局,这是其他当时画院画家,所不能想象的。要如此经营布局,只有宋徽宗本人。像《听琴图》如此简单的构图,如此气宇不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恐怕是画院之人画不出来的,显然是写生高手所为。此幅作品如此高雅而又气韵生动,只有宋徽宗赵佶的“真笔”才有如此的精妙。
2、从笔墨运用上看。
从《听琴图》笔墨运用上看,此图极为精湛,用笔十分的细腻。画中色彩的运用十分成功,如拂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颜色的变化中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再如,画中所绘花草树木,松竹并茂,花香四溢,仿佛身临其境。松树上的树干纹路,描绘的细致入微,恰时一株花藤盘绕而上,一片葱绿,松树的顶端坚挺而不凌乱,画松最难也是于此,但其用笔细腻,神采飞动。试比较唐五代以来的名迹,虽然画松的画家很多,但是与《听琴图》之松相比美者却是寥寥。如郭熙《早春图》中,著名的双松,但那是早春中的松树,是以枯枝为主;又如董源《溪岸图》中,岸上有松,为水墨构写、四面出枝,笔法十分古朴,画的是秋天风雨中的松树。但是《听琴图》中的松树最为写生,体现了北宋时代的画风,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宋徽宗书画上的独具匠心和高深的技艺。
宋徽宗绘画之用笔,造型极为准确、神采与俱,这是十分高深的笔墨境界。图中无一处闲笔,无一处可以挑剔。画中的细节,极为精深,处处呼应。例如,徽宗端坐抚琴,琴桌底下左下,露出座椅的左侧,所垫的虎皮仍精妙的画出,观看之余真为徽宗高深的艺术技艺所折服。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听琴图》定然不是一般的“画工”之笔,拥有如此技艺的人必然是一代的画坛巨匠。
3、从设色与用墨上看。
《听琴图》的设色绚丽中又不失质朴,色彩与墨色的运用十分精妙,清新自然。例如,画中的古松,枝叶用色清丽,针叶都以色彩勾勒而出,枝叶浑然一体;人物的衣饰虽然大红大绿,但是十分的协调,与画面的主色调和谐一致。在《听琴图》中所绘的古琴,墨色黝黑发亮,肯定是当时上等的墨色,在与《柳鸦芦雁图》中的鸦背上的墨色相比可谓一家之墨色。在《听琴图》中,又如宋徽宗的衣服,外衣是黑色,内衣却是白色;大臣的乌纱帽是黑色,其穿的鞋子却是白色,因此可看作者用了高超的绘画技艺,用墨色之时不忘用白色相衬托,使得墨色与渲染的色彩相互交辉,画面感也有所增强。这些是由于宋徽宗妙于用墨,重色彩融于墨色之中的,巧妙的运用这种技法,这是一般的画工画匠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关于宋徽宗的画,鉴者一般认为用工丽设色和墨笔简拙来区分宋徽宗画的真伪,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绘画的个人风格与这个时代总体的绘画风尚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重颜色的渲染和水墨的朴实,也并不对立两者并无矛盾之处,况且宋徽宗少年时期的画作便是名声在外,甚至终生“别无他好,唯好画耳”,其作画有长达三十多年的历程,怎么可能他的绘画风格会一成不变呢?一般的说,宋徽宗早期的画偏重于工丽用色,而后期的画风则趋于质朴凝重。正如《听琴图》这幅作品色彩并不绚丽,墨色是主调,图中人物衣服为红和绿,这种红色和绿色是为了衬托其独具的黑色。画面整体上单纯拙朴,其用笔设色,也未摆脱北宋画一般的时代风格。这也正是宋徽宗道教意念在画中深刻的流露与表现,是其独具的艺术个性:崇尚单纯、质朴、空灵,画中极为重视墨法的运用,注重气韵,注重无处不在的空间感。这一笔墨风格在其后期如《柳鸦芦雁图》卷中可谓趋于极致。
4、从题押款印上看。
从题押款印上看,皆为宋徽宗真迹无疑。《听琴图》中“听琴图”和“天下一人”的押书,其经营位置与整幅画的风格和谐一致,气息贯通。
“听琴图”这个标题,为宋徽宗擅长的且独创的“瘦金体”,三个字用笔、结体、气势均是舒展坚挺,每个字之间的连带牵丝也都写出来了,如“琴”字上部连带自然,再如“听”字右上一横和“图”字“口”的一竖,下笔之笔锋开叉皆留在绢上。这样的从容自如的款识,完全可以想象到徽宗当时的心境。至于押书,第一笔横卧而两端出锋,第三笔上挑而回拖,一垂甚长,这已经有别于早期押书短而斜撇的风格。此押书与《瑞鹤图》和《柳鸦芦雁图》中的押书相同。图中用印,“御书”大印在押书之上,使得整幅作品得以完整。蔡京的题诗,从“臣京谨题”的落款来看,分明为奉命之作,题写的位置也应该是同时限定的。综合四句诗意,是盛赞这幅画为生动传神、绘形绘声之作。倘如此理解不错的话,蔡京这首诗实质就是在颂扬皇帝陛下深谙琴理,且此画为高超的艺术杰作。仔细研究研究其款书和押书,其中自有规律可循。其最主要的仍是以整体的和谐统一为最主要的考虑范畴,即其款识和押书的位置、字数多少都是看画中气韵而决定的,因此不能离开宋徽宗画作的具体画面,尤其是画中的气韵、笔墨要结合诗书画印来从整体上看宋徽宗的绘画作品。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的分析得知,如此丰富的原创性、具有开拓精神的《听琴图》正是宋徽宗的真迹。《听琴图》无论从艺术气息还是艺术表现上,尤其是以宋徽宗的名讳“佶”字入画,其构图和空间上的安排十分的匠心独运,这是徽宗崇尚道教思想在其艺术中的的直接反应,也是徽宗高超神妙艺术风格的生动展现。《听琴图》为宋徽宗真迹,尚有两处已经流失的证据,一则是据清嘉庆的《石渠宝笈·三编》所载“:本幅绢本、直幅横装”,又说“:前隔水,宣和瘦金书《听琴图》三字上盖双龙小玺,下钤缝印二,‘宣’、‘和’。后隔水钤缝印四,‘政和’、‘宣和’、‘政’、‘和’。”《听琴图》在嘉庆时曾一度被赏出宫,再入宫时已从手卷变成立轴。而双龙小玺、缝印“宣”、“和”以及后隔水缝印“政和“、“宣和”、“政”、“和”诸印在改装为立轴时竟被取掉,仅存本幅上的题字和“御书”之印。从原装潢的题字钤印来看,此图与宣和内府所藏名画的规格相同,可见宋徽宗对自己这件作品是非常重视的。
二、宋徽宗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
宋徽宗的绘画风格,与其美学思想是相贯彻的,虽然由于两宋之际的社会动乱,大量的作品和文献已经失传,但从现有的资料和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宋徽宗的艺术宗旨以写生为追求,笔致精细温婉,形象俊俏生动,于华丽富贵的画面中流露出文人特有的含蓄。
通过《听琴图》中的细节分析,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宋徽宗画作中所追求的大体有这几个方面: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诗意与画面的结合;位置经营的处理,画作中气息连贯;对物象的观察仔细,对物象的描写十分传神;用笔细腻生动,富有表现力;注重墨色的运用,强调墨色和赋彩的巧妙和统一;款识印章押书与画中物象)融为一体。这些特点,互相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画中相互呼应的。
绘画方面宋徽宗是一个全才,他绘画范围十分广泛,山水意境天成,花鸟精工生动,人物细腻传神。宋徽宗最擅花鸟画,风格呈现或富丽堂皇,或清墨淡雅,用笔精细,隽永灵活,注重写生,收集不少珍禽异兽,画鸟用生漆点睛,使鸟眼极其生动传神,花鸟画以精工逼真而著称,其笔下的花鸟画意境优美,形神兼备,表现出超时空的理想境界。其水墨花鸟画,用笔粗简朴拙,野趣横生,浑然独成一家。例如,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写生珍禽图卷》,共12段,各段绘一幅折枝花鸟,每幅均有画题,分别为“原上和鸣”、“碧玉双栖”、“熏风鸟语”等,没骨画法,画卷中竹枝、树叶勾勒精工,栖禽自然生动,笔力强劲,用笔娴熟,没有丝毫的拖沓和犹豫。
在书画艺术中宋徽宗主张绘画不仅要有形似,还要注重法度,诗书画印要有机结合,画中要有诗意,崇尚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其书法中有兰竹之气,绘画中有题诗的款。工笔花鸟、生漆点睛,诗书画印四艺统一,宋徽宗都开了先河。其还以皇帝身份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在国子监增设画学,把选拔绘画人才列为科举的一部分,亲自参与绘画人才的选拔,广收历代书画精品,使大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等著作。他的一生中作画累至“千册”,传世作品主要有《写生珍禽图》卷、《四禽图》卷等。书法作品有《楷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等。
总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广川画跋》)。正如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一书中所说:“帝位为徽宗的绘画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徽宗的画并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画作本身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的。”这是一句十分客观的公道话。可以说,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
【关键词】宋徽宗;真伪认识;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222.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5-0152-02
一、《听琴图》的真伪认识
早在元代汤垕的《画鉴》中就已经包含了“代笔”之说,但是真正意义上的“代笔”的提出,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事情,徐邦达先生在20多年前还专论其意,认为“古代著名书画家中代笔画最多而年代最早的应推宋徽宗赵佶”。
1、从人物细节和空间构成上看。
《听琴图》的艺术性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肖像画还是人物画都是十分的精妙。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包括人物从容貌、神情到凝神沉思,都是细致的描写。如穿大红衫的蔡京,画的是背侧位。可见其右臂伸直,右手撑于石墩之上,而身姿微斜,左臂放松,左手轻轻倒持一柄蒲扇,全身姿势和用力,都是为了突出“低审”静听琴音的目的,画的入微传神,其中笔墨变化多姿,画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任何代笔、赝品,所无法达到的原创境界,这是一个艺术天才对于绘画艺术的内心体悟。
《听琴图》的空间安排的十分合理,画中的人物、松竹布置疏密相生。画中的主角自然是一身道袍的宋徽宗,徽宗端坐抚琴,前面的二大臣分坐左右,仿佛潜心聆听着徽宗的琴音,朱衫者侧身低头沉思,绿衫者则是斜坐仰窥,三人呈稳重的鼎足之态,进而突出正面端坐的宋徽宗。古人所谓的“经营位置”之说,在《听琴图》中体现的可谓淋漓精致,空间感各处都体现着精心的构思。众所周知,宋徽宗以“教主道君皇帝”自称,因此道教的玄妙在此幅图中体现的十分自然。尤其是以宋徽宗名讳“佶”字拆为“吉人”二字入画,构思布局,这是其他当时画院画家,所不能想象的。要如此经营布局,只有宋徽宗本人。像《听琴图》如此简单的构图,如此气宇不凡、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恐怕是画院之人画不出来的,显然是写生高手所为。此幅作品如此高雅而又气韵生动,只有宋徽宗赵佶的“真笔”才有如此的精妙。
2、从笔墨运用上看。
从《听琴图》笔墨运用上看,此图极为精湛,用笔十分的细腻。画中色彩的运用十分成功,如拂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颜色的变化中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再如,画中所绘花草树木,松竹并茂,花香四溢,仿佛身临其境。松树上的树干纹路,描绘的细致入微,恰时一株花藤盘绕而上,一片葱绿,松树的顶端坚挺而不凌乱,画松最难也是于此,但其用笔细腻,神采飞动。试比较唐五代以来的名迹,虽然画松的画家很多,但是与《听琴图》之松相比美者却是寥寥。如郭熙《早春图》中,著名的双松,但那是早春中的松树,是以枯枝为主;又如董源《溪岸图》中,岸上有松,为水墨构写、四面出枝,笔法十分古朴,画的是秋天风雨中的松树。但是《听琴图》中的松树最为写生,体现了北宋时代的画风,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宋徽宗书画上的独具匠心和高深的技艺。
宋徽宗绘画之用笔,造型极为准确、神采与俱,这是十分高深的笔墨境界。图中无一处闲笔,无一处可以挑剔。画中的细节,极为精深,处处呼应。例如,徽宗端坐抚琴,琴桌底下左下,露出座椅的左侧,所垫的虎皮仍精妙的画出,观看之余真为徽宗高深的艺术技艺所折服。因此,我们不难想象,《听琴图》定然不是一般的“画工”之笔,拥有如此技艺的人必然是一代的画坛巨匠。
3、从设色与用墨上看。
《听琴图》的设色绚丽中又不失质朴,色彩与墨色的运用十分精妙,清新自然。例如,画中的古松,枝叶用色清丽,针叶都以色彩勾勒而出,枝叶浑然一体;人物的衣饰虽然大红大绿,但是十分的协调,与画面的主色调和谐一致。在《听琴图》中所绘的古琴,墨色黝黑发亮,肯定是当时上等的墨色,在与《柳鸦芦雁图》中的鸦背上的墨色相比可谓一家之墨色。在《听琴图》中,又如宋徽宗的衣服,外衣是黑色,内衣却是白色;大臣的乌纱帽是黑色,其穿的鞋子却是白色,因此可看作者用了高超的绘画技艺,用墨色之时不忘用白色相衬托,使得墨色与渲染的色彩相互交辉,画面感也有所增强。这些是由于宋徽宗妙于用墨,重色彩融于墨色之中的,巧妙的运用这种技法,这是一般的画工画匠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度。
关于宋徽宗的画,鉴者一般认为用工丽设色和墨笔简拙来区分宋徽宗画的真伪,笔者认为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区。绘画的个人风格与这个时代总体的绘画风尚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重颜色的渲染和水墨的朴实,也并不对立两者并无矛盾之处,况且宋徽宗少年时期的画作便是名声在外,甚至终生“别无他好,唯好画耳”,其作画有长达三十多年的历程,怎么可能他的绘画风格会一成不变呢?一般的说,宋徽宗早期的画偏重于工丽用色,而后期的画风则趋于质朴凝重。正如《听琴图》这幅作品色彩并不绚丽,墨色是主调,图中人物衣服为红和绿,这种红色和绿色是为了衬托其独具的黑色。画面整体上单纯拙朴,其用笔设色,也未摆脱北宋画一般的时代风格。这也正是宋徽宗道教意念在画中深刻的流露与表现,是其独具的艺术个性:崇尚单纯、质朴、空灵,画中极为重视墨法的运用,注重气韵,注重无处不在的空间感。这一笔墨风格在其后期如《柳鸦芦雁图》卷中可谓趋于极致。
4、从题押款印上看。
从题押款印上看,皆为宋徽宗真迹无疑。《听琴图》中“听琴图”和“天下一人”的押书,其经营位置与整幅画的风格和谐一致,气息贯通。
“听琴图”这个标题,为宋徽宗擅长的且独创的“瘦金体”,三个字用笔、结体、气势均是舒展坚挺,每个字之间的连带牵丝也都写出来了,如“琴”字上部连带自然,再如“听”字右上一横和“图”字“口”的一竖,下笔之笔锋开叉皆留在绢上。这样的从容自如的款识,完全可以想象到徽宗当时的心境。至于押书,第一笔横卧而两端出锋,第三笔上挑而回拖,一垂甚长,这已经有别于早期押书短而斜撇的风格。此押书与《瑞鹤图》和《柳鸦芦雁图》中的押书相同。图中用印,“御书”大印在押书之上,使得整幅作品得以完整。蔡京的题诗,从“臣京谨题”的落款来看,分明为奉命之作,题写的位置也应该是同时限定的。综合四句诗意,是盛赞这幅画为生动传神、绘形绘声之作。倘如此理解不错的话,蔡京这首诗实质就是在颂扬皇帝陛下深谙琴理,且此画为高超的艺术杰作。仔细研究研究其款书和押书,其中自有规律可循。其最主要的仍是以整体的和谐统一为最主要的考虑范畴,即其款识和押书的位置、字数多少都是看画中气韵而决定的,因此不能离开宋徽宗画作的具体画面,尤其是画中的气韵、笔墨要结合诗书画印来从整体上看宋徽宗的绘画作品。
综上所述,从各方面的分析得知,如此丰富的原创性、具有开拓精神的《听琴图》正是宋徽宗的真迹。《听琴图》无论从艺术气息还是艺术表现上,尤其是以宋徽宗的名讳“佶”字入画,其构图和空间上的安排十分的匠心独运,这是徽宗崇尚道教思想在其艺术中的的直接反应,也是徽宗高超神妙艺术风格的生动展现。《听琴图》为宋徽宗真迹,尚有两处已经流失的证据,一则是据清嘉庆的《石渠宝笈·三编》所载“:本幅绢本、直幅横装”,又说“:前隔水,宣和瘦金书《听琴图》三字上盖双龙小玺,下钤缝印二,‘宣’、‘和’。后隔水钤缝印四,‘政和’、‘宣和’、‘政’、‘和’。”《听琴图》在嘉庆时曾一度被赏出宫,再入宫时已从手卷变成立轴。而双龙小玺、缝印“宣”、“和”以及后隔水缝印“政和“、“宣和”、“政”、“和”诸印在改装为立轴时竟被取掉,仅存本幅上的题字和“御书”之印。从原装潢的题字钤印来看,此图与宣和内府所藏名画的规格相同,可见宋徽宗对自己这件作品是非常重视的。
二、宋徽宗的绘画风格和艺术成就
宋徽宗的绘画风格,与其美学思想是相贯彻的,虽然由于两宋之际的社会动乱,大量的作品和文献已经失传,但从现有的资料和作品中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宋徽宗的艺术宗旨以写生为追求,笔致精细温婉,形象俊俏生动,于华丽富贵的画面中流露出文人特有的含蓄。
通过《听琴图》中的细节分析,我们大概可以总结出,宋徽宗画作中所追求的大体有这几个方面: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诗意与画面的结合;位置经营的处理,画作中气息连贯;对物象的观察仔细,对物象的描写十分传神;用笔细腻生动,富有表现力;注重墨色的运用,强调墨色和赋彩的巧妙和统一;款识印章押书与画中物象)融为一体。这些特点,互相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画中相互呼应的。
绘画方面宋徽宗是一个全才,他绘画范围十分广泛,山水意境天成,花鸟精工生动,人物细腻传神。宋徽宗最擅花鸟画,风格呈现或富丽堂皇,或清墨淡雅,用笔精细,隽永灵活,注重写生,收集不少珍禽异兽,画鸟用生漆点睛,使鸟眼极其生动传神,花鸟画以精工逼真而著称,其笔下的花鸟画意境优美,形神兼备,表现出超时空的理想境界。其水墨花鸟画,用笔粗简朴拙,野趣横生,浑然独成一家。例如,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写生珍禽图卷》,共12段,各段绘一幅折枝花鸟,每幅均有画题,分别为“原上和鸣”、“碧玉双栖”、“熏风鸟语”等,没骨画法,画卷中竹枝、树叶勾勒精工,栖禽自然生动,笔力强劲,用笔娴熟,没有丝毫的拖沓和犹豫。
在书画艺术中宋徽宗主张绘画不仅要有形似,还要注重法度,诗书画印要有机结合,画中要有诗意,崇尚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因此其书法中有兰竹之气,绘画中有题诗的款。工笔花鸟、生漆点睛,诗书画印四艺统一,宋徽宗都开了先河。其还以皇帝身份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在国子监增设画学,把选拔绘画人才列为科举的一部分,亲自参与绘画人才的选拔,广收历代书画精品,使大臣编辑《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等著作。他的一生中作画累至“千册”,传世作品主要有《写生珍禽图》卷、《四禽图》卷等。书法作品有《楷书千字文》、《草书千字文》等。
总而言之,“徽宗皇帝天纵将圣,艺极于神”(《画继》),诗词书画各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尤其是绘画方面,无论山水、花鸟、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广川画跋》)。正如劳伦斯·西克曼在《中国的艺术和建筑》一书中所说:“帝位为徽宗的绘画活动创造了条件,但徽宗的画并不是因其帝位,而是因其画作本身的艺术魅力而流传后世的。”这是一句十分客观的公道话。可以说,宋徽宗赵佶是历史上唯一真正拥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绘画才能,并真正称得上画家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