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莱布尼茨认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学生个体的差异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难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努力寻求探索差异性教学的策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之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信息技术;网络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获得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积极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传统的常规教学难以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情感、认知、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初中学校,初中各校的管理机制、教材、教法等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存在差异。在差异存在且不可消除的前提下,如何践行新课标,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协作学习的优势
探究协作学习是指以小组合作模式来完成探究学习。探究协作学习的流程一般为:教师创设情境并布置任务→各小组分解任务并进行分配→探索学习得出成果→小组内探讨交流反馈→改进完善→形成最终结果。其中,“小组内探讨交流反馈”和“改进完善”环节可以多次循環进行直至得到满意的成果。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挖掘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还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使学生整体得到提高。网络探究协作学习模式是将信息技术与探究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协作学习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网络环境下网络环境下,分组更方便灵活
普通课堂上,由于空间的局限,教师往往将位置临近的几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分组则不受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等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小组人数可多可少,且在合作过程中还可以灵活调整成员和人数。
2.网络资源丰富网络资源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
在网络环境下,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
搜集到丰富的资源,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源探寻可完成
自己任务的策略。
3.打破时空的限制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有了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学生不再局限于与本班、本校的教师、同学交流,可更广泛地与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人进行交流,进而增长见识。
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一些教师经常会不自觉地忽视他们的主体地位而进行过多的干扰。在网络环境下,协作平台是由信息技术搭建的,学生不能脱离网络平台去实现学习目标,而教师也不能进行过多的干涉,由此便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稳定性。
三、利用微课与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1.首先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教师通常可将他们分成三类:A 类学生基础薄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课堂基本操作;B 类学生基础较好,能完成课堂中教师布置的基本操作且学有余力;C 类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轻松完成课堂中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有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评估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将他们灵活归入ABC类中的一类。
2.有效利用微课与导学案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内容,就一两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小视频。微课具有时间短、容量小的特征。导学案则是教师根据教材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看导学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选择不同的微课进行学习。为了观察教学效果,笔者选择了本校同年级的四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对比。两个常规教学班按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教学,另两个班利用微课与导学案进行分层教学,所选教学内容是多媒体模块中的Flash动画制作。教师布置分层任务:A 类学生要呈现一个直线运动的小球;B 类学生要呈现小球碰壁后多次回弹的效果;C 类学生要利用引导层让小球沿任意轨迹运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发挥创意制作随风飘落的树叶或者雪花等作品。导学案与微课教学班的上课流程如下:教师展示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的作品→教师协助学生分析作品的制作步骤 →学生下载导学案和 A、B、C 三类微课视频及其他素材→学生分层完成任务。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顺利,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微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部分学生会反复观看微课。有部分学生在完成相应类别的任务后还乐意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常规教学班则出现如下现象:(1)一些学生在遇到不能有效完成的操作时不会自主思考,他们更喜欢直接求助教师或同学,而教师需要重复回答很多相同的问题,较为疲惫,且课堂纪律相对混乱。(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基本上只完成相应类别的任务,对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兴趣不高。从上交的作品来看,开展微课与导学案教学的两个班共 109人,上交了 A 层次作业 0 份,B 层次作业 64 份,C 层次作业 45份。开展常规教学的两个班共 108人,上交了A 层次作业 7 份,B 层次作业 78 份,C 层次作业 23 份。微课与导学案班无 A 层次作品,C 层次作品所占的比重大。这说明这些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会基本操作,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被大大激发。
四、结语
如何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寻求探讨各种课堂教学策略,解决因为学生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教学难题,是非常值得教师去关注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对差异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春苗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2-95.
[2] 刘炳荣 .分层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25-26.
关键词:差异性教学;信息技术;网络环境;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获得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积极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致使传统的常规教学难以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个体差异是指“个人在情感、认知、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的不同初中学校,初中各校的管理机制、教材、教法等都存在不同之处,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存在差异。在差异存在且不可消除的前提下,如何践行新课标,促进学生共同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协作学习的优势
探究协作学习是指以小组合作模式来完成探究学习。探究协作学习的流程一般为:教师创设情境并布置任务→各小组分解任务并进行分配→探索学习得出成果→小组内探讨交流反馈→改进完善→形成最终结果。其中,“小组内探讨交流反馈”和“改进完善”环节可以多次循環进行直至得到满意的成果。这种学习模式的优点是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又有利于挖掘学生个体的学习潜能,还有利于促进团队合作,使学生整体得到提高。网络探究协作学习模式是将信息技术与探究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探究协作学习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1.网络环境下网络环境下,分组更方便灵活
普通课堂上,由于空间的局限,教师往往将位置临近的几位学生划分为一个小组。而在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分组则不受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根据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等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小组人数可多可少,且在合作过程中还可以灵活调整成员和人数。
2.网络资源丰富网络资源丰富,获取信息方便快捷
在网络环境下,即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够
搜集到丰富的资源,并结合搜集到的资源探寻可完成
自己任务的策略。
3.打破时空的限制打破时空的限制,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有了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学生不再局限于与本班、本校的教师、同学交流,可更广泛地与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对同一事物感兴趣的人进行交流,进而增长见识。
4.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保障
在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一些教师经常会不自觉地忽视他们的主体地位而进行过多的干扰。在网络环境下,协作平台是由信息技术搭建的,学生不能脱离网络平台去实现学习目标,而教师也不能进行过多的干涉,由此便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稳定性。
三、利用微课与导学案实施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发展。
1.首先根据学情对学生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教师通常可将他们分成三类:A 类学生基础薄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完成课堂基本操作;B 类学生基础较好,能完成课堂中教师布置的基本操作且学有余力;C 类学生接受能力较强,能轻松完成课堂中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有创新能力。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评估他们自己的学习能力,将他们灵活归入ABC类中的一类。
2.有效利用微课与导学案
微课是指基于教学内容,就一两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的小视频。微课具有时间短、容量小的特征。导学案则是教师根据教材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查看导学案,还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情选择不同的微课进行学习。为了观察教学效果,笔者选择了本校同年级的四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对比。两个常规教学班按教师演示、学生模仿操作的模式教学,另两个班利用微课与导学案进行分层教学,所选教学内容是多媒体模块中的Flash动画制作。教师布置分层任务:A 类学生要呈现一个直线运动的小球;B 类学生要呈现小球碰壁后多次回弹的效果;C 类学生要利用引导层让小球沿任意轨迹运动。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发挥创意制作随风飘落的树叶或者雪花等作品。导学案与微课教学班的上课流程如下:教师展示一个小球沿直线运动的作品→教师协助学生分析作品的制作步骤 →学生下载导学案和 A、B、C 三类微课视频及其他素材→学生分层完成任务。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流畅顺利,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微课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部分学生会反复观看微课。有部分学生在完成相应类别的任务后还乐意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
常规教学班则出现如下现象:(1)一些学生在遇到不能有效完成的操作时不会自主思考,他们更喜欢直接求助教师或同学,而教师需要重复回答很多相同的问题,较为疲惫,且课堂纪律相对混乱。(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基本上只完成相应类别的任务,对挑战更高难度的任务兴趣不高。从上交的作品来看,开展微课与导学案教学的两个班共 109人,上交了 A 层次作业 0 份,B 层次作业 64 份,C 层次作业 45份。开展常规教学的两个班共 108人,上交了A 层次作业 7 份,B 层次作业 78 份,C 层次作业 23 份。微课与导学案班无 A 层次作品,C 层次作品所占的比重大。这说明这些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会基本操作,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被大大激发。
四、结语
如何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寻求探讨各种课堂教学策略,解决因为学生的差异性而产生的教学难题,是非常值得教师去关注的问题。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对差异化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毕春苗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92-95.
[2] 刘炳荣 .分层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6(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