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秦序先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8年生于四川璧山,1982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音乐系,师从李纯一先生,研究方向为中国音乐史。1984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秦序先生致力于中国音乐史研究,成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南方高山、佤、苗等族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民族乐器口弦初探》,此外还有专著《中国音乐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1月)、《中华文化通志·乐舞志》(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等,还参与编撰国家重大项目《中华艺术通史》,译著有日本岸边成雄《唐俗乐二十八调的成立年代》、《唐代的乐器》等共约20余万字。秦序先生的研究多涉及学科焦点问题。而存在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秦序先生提出的一些观点与看法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开拓思路,能够让人以全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
关键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67-02
一、研究成果
秦序先生有部分研究成果收集于《一苇凌波》,书名来自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个题目其实体现了秦序先生的研究理念和研究心得,是秦序先生多年研究后感受的表达。
《一苇凌波》收集了秦序先生20篇文章,秦序先生自己将这些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六篇文章,主要是乐器相关问题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乐器起源、乐器测音、乐器发音规律等方面,最早的一篇是发表于1981年的《民族乐器口弦初探》,最晚的一篇是1995年发表的《音乐考古测音研究的误区——铜鼓“双音”及其“生律法倾向”、“律制”研究评析》,这些文章发表的时段为1981—1995年,可以说在这十五年中,秦序先生一直关注乐器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二部分收集的九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唐代音乐历史以及这一时段历史人物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有唐代音乐著作讨论、唐代音乐作品研究、唐代音乐思想研究等等,最早的一篇是1983年发表的《〈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最晚的一篇是2001年发表的《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可知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秦序先生对于唐代音乐发展变化、以及在当时背景下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关注较多。
第三部分收集三篇文章,都是关于古琴相关问题的研究,涉及有古琴的乐曲、乐谱,古琴弹奏者,以及古琴自身发展等问题。这些文章时间最早的一篇是《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上发表的《琴乐“活法”及谱式优劣之我见》,最晚的一篇是《中国音乐学》2003年(季刊)第3期上发表的《琴乐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多元开放系统——兼及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还有一篇是《琴乐: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喜爱与试图垄断》,这一时段是1995—2003年,在这九年时间里,秦序先生在古琴相关问题研究领域也有涉猎。秦序先生在有关古琴研究认为古琴打谱有要注意其特殊性的存在,但是不可将特殊性扩大化。
第四部分收集两篇文章,《杨荫浏先生在音乐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贡献》是对于杨荫浏先生研究贡献的评价,另一篇是为《吴华古典诗词歌曲九十九首》所写的序。
这两篇文章中,《杨荫浏先生在音乐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贡献》发表时间较早,其于《中国音乐》1994年第4期发表;而《给古代诗歌重新插上音乐的翅膀——〈吴华古典诗词歌曲九十九首〉序》,则于2001年《吴华古典诗词歌曲九十九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段约八年时间。
由以上梳理来看,秦序先生在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时,同时也会关注另一个问题。但就整体来看,从1981—2003年这二十三年的时间,秦序先生的研究早期是专注于乐器自身问题,后逐渐发展至关注音乐发展、变化问题。
二、研究体系
秦序先生的研究理念,在文章中都有所体现,下面将选取部分篇文章来进行论述。
在《中国南方高山、佤、苗等族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中,秦序先生以木鼓为研究对象,将木鼓的功用、材质、历史上演变,木鼓与整个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运用了民族学、考古学等探究方法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在这篇文章里秦序先生就指出,在具体研究中,要注意研究问题不能够简单套用某一种模式,也不能够将事物发展的因素简单归结于某一点,而是要明白事物发展系统中具有错杂、多面、多层次的特点。在文章结语中,秦序先生认为对于艺术相关问题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现有研究仍显不足。
而在接下来的《谈西南洪水神话中的木鼓》这篇文章,又从少数民族神话中探讨木鼓的起源问题。实际上这已经表明,秦序先生的文章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论证,都是就一个关注点展开不同层次的讨论。
在有关唐代音乐历史这一部分中,《唐代音乐传说考校献疑二则》一文里,秦序先生以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一段有关乐人斗乐的描述,以及清王国维《优语录》中一段引用材料为切入点,将两段材料矛盾点抛出,并以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比对。在这篇文章中秦序先生认为,对于史料中出现的类似传说、传闻的材料,或本身为引用材料、而与其他相关内容集中于一本书出现彼此相互矛盾的,应该加以充分的考证。如果只是材料中有什么内容就引用什么内容,会导致对当时事物存在状况的认知出现偏颇。而对于所有材料应持有的态度,秦序先生认为应抱有怀疑态度去审视,但这种怀疑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一刀切”,要尽量保持客观。在对待史料时,要仔细考证材料的来源,认真分析其使用价值,“从而使我们的音乐史研究和编纂建筑在更坚固牢靠的基础之上”[1],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篇文章其实是秦序先生在材料运用方法的一个论述。接下来《〈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霓裳羽衣曲〉新探之二》以及《唐玄宗是〈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吗?——〈霓裳羽衣曲〉新探之一》这两篇文章又是论证同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例子。 秦序先生在《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秦序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以白居易生平为背景,将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成两个时期来进行论述,文中大量引用能够代表白居易观点的作品(如诗作),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白居易的思想发展脉络。秦序先生认为,白居易的思想变化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代表的是白居易所处阶层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背景下思想变化的一个趋势。
第三部分的文章《琴乐“活法”及谱式优劣之我见》中则阐述了有关古琴乐谱的相关问题,这篇文章是以琴乐“活法”为名,既讨论了古琴自身记谱特点、传承方式的特点,也提出对古琴谱所持态度应有的态度。秦序先生认为古琴谱虽然没有像西方五线谱谱面标识那样详细,但也不能够就此断定古琴谱就是不完善的、不详尽的、落后的。秦序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古琴谱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以及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音乐乐曲处理上所独有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不应绝对化、片面化,中国传统音乐和琴乐同样受到规律制约。
第四部分《杨荫浏先生在音乐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贡献》一文中,秦序先生将杨荫浏先生研究的贡献作了三大部分的梳理,对于杨先生的论著给予肯定。秦序先生认为,杨荫浏先生开创的语言音乐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音乐文学这一领域里,秦序先生认为杨荫浏先生的相关研究更是举足轻重:“杨荫浏先生的观点为音乐文学史的研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突破。”[1]
众所周知,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自身是要具有相当素质才可以承担研究重任。这其中,对于史料的把握是必不可缺的,因为掌握史料是立论基础;对待史料还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并且还要有对中国音乐相关史料的诠释能力。而从以上梳理的内容中,可以看到秦序先生对待史料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对于史料选择视角开阔,研究方法多样,选取的证明材料涉及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这一学科,而是拓宽至文学、考古等领域,使论述更为充分、更加详实,文章中独特、鲜明的观点愈加凸显,研究成果也更具有说服力。对于服务于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等,秦序先生并没有局限于特定标准。而研究成果中如果需使用材料,秦序先生则认为应该将使用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不能够人云亦云。
由上面对于《一苇凌波》书中部分文章的梳理可看出,秦序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体现的理念是:对待研究事物尽量客观、全面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力求最充分的认识研究事物。既要注意到事物发展自身所存在的独特性,也要明确事物发展规律存在的普遍性。
秦序先生研究成果涉及领域广,仅凭一篇小文章是很难作到详尽、充分、全面,本文所写内容,只是对秦序先生部分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三、小结
秦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除史学之外领域也有所建树。秦序先生掌握史料详实,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参考古今往来众多研究思想,逐步形成秦序先生本人的研究理念,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成就了秦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学领域内的研究。本文从收集秦序先生研究成果的《一苇凌波》入手,从其史料运用、史料考证、研究理念等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希望能够探寻出秦序先生研究成果中体现的成就与影响,并以此为契机,体会中国音乐史研究过程中的魅力。
书中提及苏东坡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本身的意思是听任小船漂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表达了一种驾着一艘小舟在江上漂浮,好像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宇宙之中一般的感觉,而秦序先生据此诗句将书命名为《一苇凌波》,也是表达了秦序先生研究多年来的一种体会与感受。学术研究之路漫长,所要研究的问题之繁多,而自己目光所到之处,便是研究兴趣之所在。
关键词: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67-02
一、研究成果
秦序先生有部分研究成果收集于《一苇凌波》,书名来自苏东坡《前赤壁赋》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个题目其实体现了秦序先生的研究理念和研究心得,是秦序先生多年研究后感受的表达。
《一苇凌波》收集了秦序先生20篇文章,秦序先生自己将这些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收集六篇文章,主要是乐器相关问题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涉及乐器起源、乐器测音、乐器发音规律等方面,最早的一篇是发表于1981年的《民族乐器口弦初探》,最晚的一篇是1995年发表的《音乐考古测音研究的误区——铜鼓“双音”及其“生律法倾向”、“律制”研究评析》,这些文章发表的时段为1981—1995年,可以说在这十五年中,秦序先生一直关注乐器相关问题的研究。
第二部分收集的九篇文章,主要是关于唐代音乐历史以及这一时段历史人物的研究,涉及的方面有唐代音乐著作讨论、唐代音乐作品研究、唐代音乐思想研究等等,最早的一篇是1983年发表的《〈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最晚的一篇是2001年发表的《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可知这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秦序先生对于唐代音乐发展变化、以及在当时背景下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关注较多。
第三部分收集三篇文章,都是关于古琴相关问题的研究,涉及有古琴的乐曲、乐谱,古琴弹奏者,以及古琴自身发展等问题。这些文章时间最早的一篇是《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4期上发表的《琴乐“活法”及谱式优劣之我见》,最晚的一篇是《中国音乐学》2003年(季刊)第3期上发表的《琴乐是一个不断变革发展的多元开放系统——兼及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还有一篇是《琴乐:文人士大夫的推崇、喜爱与试图垄断》,这一时段是1995—2003年,在这九年时间里,秦序先生在古琴相关问题研究领域也有涉猎。秦序先生在有关古琴研究认为古琴打谱有要注意其特殊性的存在,但是不可将特殊性扩大化。
第四部分收集两篇文章,《杨荫浏先生在音乐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贡献》是对于杨荫浏先生研究贡献的评价,另一篇是为《吴华古典诗词歌曲九十九首》所写的序。
这两篇文章中,《杨荫浏先生在音乐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贡献》发表时间较早,其于《中国音乐》1994年第4期发表;而《给古代诗歌重新插上音乐的翅膀——〈吴华古典诗词歌曲九十九首〉序》,则于2001年《吴华古典诗词歌曲九十九首》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一时段约八年时间。
由以上梳理来看,秦序先生在就某一个问题进行研究时,同时也会关注另一个问题。但就整体来看,从1981—2003年这二十三年的时间,秦序先生的研究早期是专注于乐器自身问题,后逐渐发展至关注音乐发展、变化问题。
二、研究体系
秦序先生的研究理念,在文章中都有所体现,下面将选取部分篇文章来进行论述。
在《中国南方高山、佤、苗等族体鸣木鼓与有关音乐起源的几个问题》这篇文章中,秦序先生以木鼓为研究对象,将木鼓的功用、材质、历史上演变,木鼓与整个社会之间存在的联系,运用了民族学、考古学等探究方法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在这篇文章里秦序先生就指出,在具体研究中,要注意研究问题不能够简单套用某一种模式,也不能够将事物发展的因素简单归结于某一点,而是要明白事物发展系统中具有错杂、多面、多层次的特点。在文章结语中,秦序先生认为对于艺术相关问题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现有研究仍显不足。
而在接下来的《谈西南洪水神话中的木鼓》这篇文章,又从少数民族神话中探讨木鼓的起源问题。实际上这已经表明,秦序先生的文章是围绕一个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论证,都是就一个关注点展开不同层次的讨论。
在有关唐代音乐历史这一部分中,《唐代音乐传说考校献疑二则》一文里,秦序先生以唐代段安节《乐府杂录》中一段有关乐人斗乐的描述,以及清王国维《优语录》中一段引用材料为切入点,将两段材料矛盾点抛出,并以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比对。在这篇文章中秦序先生认为,对于史料中出现的类似传说、传闻的材料,或本身为引用材料、而与其他相关内容集中于一本书出现彼此相互矛盾的,应该加以充分的考证。如果只是材料中有什么内容就引用什么内容,会导致对当时事物存在状况的认知出现偏颇。而对于所有材料应持有的态度,秦序先生认为应抱有怀疑态度去审视,但这种怀疑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一刀切”,要尽量保持客观。在对待史料时,要仔细考证材料的来源,认真分析其使用价值,“从而使我们的音乐史研究和编纂建筑在更坚固牢靠的基础之上”[1],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篇文章其实是秦序先生在材料运用方法的一个论述。接下来《〈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霓裳羽衣曲〉新探之二》以及《唐玄宗是〈霓裳羽衣曲〉的作者吗?——〈霓裳羽衣曲〉新探之一》这两篇文章又是论证同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例子。 秦序先生在《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这篇文章中详细阐述了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秦序先生在这篇文章里以白居易生平为背景,将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分成两个时期来进行论述,文中大量引用能够代表白居易观点的作品(如诗作),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白居易的思想发展脉络。秦序先生认为,白居易的思想变化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代表的是白居易所处阶层在当时整个社会环境背景下思想变化的一个趋势。
第三部分的文章《琴乐“活法”及谱式优劣之我见》中则阐述了有关古琴乐谱的相关问题,这篇文章是以琴乐“活法”为名,既讨论了古琴自身记谱特点、传承方式的特点,也提出对古琴谱所持态度应有的态度。秦序先生认为古琴谱虽然没有像西方五线谱谱面标识那样详细,但也不能够就此断定古琴谱就是不完善的、不详尽的、落后的。秦序先生在文章中指出,古琴谱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环境条件以及优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音乐乐曲处理上所独有的特点,但是这个特点不应绝对化、片面化,中国传统音乐和琴乐同样受到规律制约。
第四部分《杨荫浏先生在音乐文学史研究方面的若干重要贡献》一文中,秦序先生将杨荫浏先生研究的贡献作了三大部分的梳理,对于杨先生的论著给予肯定。秦序先生认为,杨荫浏先生开创的语言音乐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音乐文学这一领域里,秦序先生认为杨荫浏先生的相关研究更是举足轻重:“杨荫浏先生的观点为音乐文学史的研究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突破。”[1]
众所周知,从事中国音乐史研究,自身是要具有相当素质才可以承担研究重任。这其中,对于史料的把握是必不可缺的,因为掌握史料是立论基础;对待史料还要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并且还要有对中国音乐相关史料的诠释能力。而从以上梳理的内容中,可以看到秦序先生对待史料态度极为严肃、认真,对于史料选择视角开阔,研究方法多样,选取的证明材料涉及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历史这一学科,而是拓宽至文学、考古等领域,使论述更为充分、更加详实,文章中独特、鲜明的观点愈加凸显,研究成果也更具有说服力。对于服务于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等,秦序先生并没有局限于特定标准。而研究成果中如果需使用材料,秦序先生则认为应该将使用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不能够人云亦云。
由上面对于《一苇凌波》书中部分文章的梳理可看出,秦序先生众多研究成果中体现的理念是:对待研究事物尽量客观、全面的论述,从多个角度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力求最充分的认识研究事物。既要注意到事物发展自身所存在的独特性,也要明确事物发展规律存在的普遍性。
秦序先生研究成果涉及领域广,仅凭一篇小文章是很难作到详尽、充分、全面,本文所写内容,只是对秦序先生部分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三、小结
秦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学研究方面成就卓著,在除史学之外领域也有所建树。秦序先生掌握史料详实,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参考古今往来众多研究思想,逐步形成秦序先生本人的研究理念,也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成就了秦序先生在中国音乐史学领域内的研究。本文从收集秦序先生研究成果的《一苇凌波》入手,从其史料运用、史料考证、研究理念等方面进行相关论述,希望能够探寻出秦序先生研究成果中体现的成就与影响,并以此为契机,体会中国音乐史研究过程中的魅力。
书中提及苏东坡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本身的意思是听任小船漂流到各处,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表达了一种驾着一艘小舟在江上漂浮,好像置身于广阔无垠的宇宙之中一般的感觉,而秦序先生据此诗句将书命名为《一苇凌波》,也是表达了秦序先生研究多年来的一种体会与感受。学术研究之路漫长,所要研究的问题之繁多,而自己目光所到之处,便是研究兴趣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