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验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采用“指导—讨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积极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课前编写“导读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先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同时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讨论”教学的实验教师以教材每节或框题为单位,编写导读提纲,并在上课前几天发给学生,用来指导他们课前自主学习。“导读提纲”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问题。其内容有:一是写本课的学习目的要求。二是编写一些能联系学生社会生活、时政热点的实际,有一定思想深度,有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又有台阶性的思考题和具有能力迁移的练习题。三是设置一个疑问栏,让学生把自学中遇到的疑问、难题等记录下来,在课堂学习时反馈给全班同学和教师。
编写“导读提纲”是将教学内容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融合起来的一种好办法。它既是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互动的载体和准备,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性材料。“导读提纲”的使用,增强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能够把人的生命力调动起来,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强大动力。运用“指导—讨论”教学模式,上课前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编写导读提纲和决定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内容创设情境,如小品、名人名言、音乐、漫画等形式,努力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新课的活动。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索新知识
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导—讨论”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又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相互联系。学生课前自学是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对学生自学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因为小组成员地位一样,身份一样,相互平等,关系密切,更能使他们在讨论时无拘无束。在讨论中互相指点,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样既增加了信息交流量,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开发了思维的潜能,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使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激荡,从而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实验表明:有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它能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比单纯师承更为有效。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在参与中指导,并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织班级讨论、师生交流
组织全班讨论,师生共同参与,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深化,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活动内容有:第一,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每节课轮流由2到3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每个代表汇报后,允许同组其他同学补充,或就导读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指定某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评判。教师应参与班级讨论,就讨论的问题谈自己的见解。但要注意以平等身份,商讨的口气,如:“我认为.......”“我的理解是......”。第二,由小组代表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还弄不懂的问题,或他们感觉没有把握的、模糊不清的问题提出,让全班师生共同探讨。第三,教师可围绕着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或是其他手段设情境,提出新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美国大文豪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流、讨论,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它把课堂的部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班级师生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除积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话外,还应对整个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使讨论对话内容不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并能根据讨论对话情况,及时地引导转换话题,把握方向,使整个讨论、对话活动沿着所确立的目标步步深入。
责任编辑 丁洪刚
一、课前编写“导读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学生原先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同时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指导—讨论”教学的实验教师以教材每节或框题为单位,编写导读提纲,并在上课前几天发给学生,用来指导他们课前自主学习。“导读提纲”的编写,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问题。其内容有:一是写本课的学习目的要求。二是编写一些能联系学生社会生活、时政热点的实际,有一定思想深度,有启发性、开放性、探究性,又有台阶性的思考题和具有能力迁移的练习题。三是设置一个疑问栏,让学生把自学中遇到的疑问、难题等记录下来,在课堂学习时反馈给全班同学和教师。
编写“导读提纲”是将教学内容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融合起来的一种好办法。它既是课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探讨、交流、互动的载体和准备,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指导性材料。“导读提纲”的使用,增强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为学生架起了一座由“学会”过渡到“会学”的桥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能够把人的生命力调动起来,是人们活动强有力的动机,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强大动力。运用“指导—讨论”教学模式,上课前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内容,联系学生实际编写导读提纲和决定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新课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新课内容创设情境,如小品、名人名言、音乐、漫画等形式,努力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新课的活动。
三、小组合作讨论,探索新知识
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讨论,是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导—讨论”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又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这一环节相互联系。学生课前自学是进行小组讨论、交流的前提,是对学生自学的深化和能力的培养。
小组讨论的过程,就是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过程。因为小组成员地位一样,身份一样,相互平等,关系密切,更能使他们在讨论时无拘无束。在讨论中互相指点,互相启发,取长补短,这样既增加了信息交流量,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会了肯定别人,学会与他人合作,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热情,开发了思维的潜能,深化了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使不同的思想产生碰撞、激荡,从而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见解。实验表明:有无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它能产生“集合效应”、“竞争效应”。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询问、辩论、切磋、琢磨,比单纯师承更为有效。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参与各小组的讨论,在参与中指导,并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以便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组织班级讨论、师生交流
组织全班讨论,师生共同参与,是小组讨论的延伸和继续,是学生个体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展示和深化,这一活动由教师主持。活动内容有:第一,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每节课轮流由2到3个小组的代表汇报,每个代表汇报后,允许同组其他同学补充,或就导读提纲中的某个问题,指定某个小组的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可以评判。教师应参与班级讨论,就讨论的问题谈自己的见解。但要注意以平等身份,商讨的口气,如:“我认为.......”“我的理解是......”。第二,由小组代表把通过自学、小组讨论还弄不懂的问题,或他们感觉没有把握的、模糊不清的问题提出,让全班师生共同探讨。第三,教师可围绕着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或是其他手段设情境,提出新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
美国大文豪肖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流、讨论,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课堂讨论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它把课堂的部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探索,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班级师生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除积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话外,还应对整个活动进行有效地调控,使讨论对话内容不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并能根据讨论对话情况,及时地引导转换话题,把握方向,使整个讨论、对话活动沿着所确立的目标步步深入。
责任编辑 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