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民谣作为涵盖了人文与激情元素的校园艺术,它具备极高的文学鉴赏力和听觉、视觉审美力,是一种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校园精神,它形象地反映出青年学子的生活,表现出年轻人的蓬勃朝气、青春活力以及他们那富有诗意的浪漫气息,其曲风总体来说朴实明快、积极向上,充满活力,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唱。
关键词:校园民谣 内容分类 歌词语言特点 发展趋势
引论
所谓“民谣”是指吸收了民间歌谣的旋律简单、易于传唱的特点,没有伴奏或只采用简单音乐伴奏,表达纯朴情怀的音乐体裁。
那时的校园民谣的主要风格就是采用了简单的吉他伴奏,旋律简单流畅,情绪比较感伤。其主要内容是展示对学校里的纯真爱情、友情的歌颂,对美好人生、理想的追求。关于校园民谣大地唱片公司是如此界定的,是指“在校大学生或已离开校园的年轻人,他们仍以高校学生心态创作歌曲,它不仅叙述校园内发生的事情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感动,也包括校园外的感触。”简而言之,校园民谣是既来源校园生活又反映校园生活的民谣形式。校园民谣是处于中国流行音乐“庙堂”之外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却大可算得上是流行音乐的始祖,它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校园民谣《男儿第一志气高》、《送别》。
20世纪50年代校园民谣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儿童化的趋势。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70年代,出现了《兰花草》、《橄榄树》等开启了当代校园民谣风格的歌曲在台湾产生。
80年代,在台湾校园歌曲最为直接与深远的影响下,大陆校园民谣走向了顶峰。台湾校园民谣可以说是大陆校园民谣的模板。出现了《童年》、《外婆的澎湖湾》、《恋曲1980》等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校园民谣对当时,甚而对现在都产生了广而深的影响。
90年代,高晓松、老狼、沈庆、郁冬等一批音乐艺人造就了大陆校园民谣的高潮。《校园民谣1》、《校园民谣2》、《校园民谣3》相继发行。老狼是这一时期校园民谣的标志性符号。代表作品有《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20世纪末期,校园民谣的世纪终结者朴树出现了。其代表作品《那些花儿》更是在大中小学里流传甚广,直到现在仍是校园晚会的经典歌曲之一。
21世纪从清华走出了水木年华,其作品从《蝴蝶花》到《一生有你》使校园里依旧歌声飘荡。
可见校园民谣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有着光辉的过去。本文将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校园民谣及其歌词为语料,以语法学、修辞学为指导,从校园民谣的内容和校园民谣中的修辞的表现、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对校园民谣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两面性,校园民谣的歌词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也将进行探讨。
一、校园民谣内容的分类
1.青春。提到青春就会让人产生无限感慨,校园民谣中有对其美好而短暂的感叹,如“青春像一扇关闭的窗/外面是美丽的图画/……/青春像一只开启的阳台/周围是一片喧哗/……/青春像一扇打开的门/走出就回不去啦”(《青春正传》)。也有对青春无悔的表现,如“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我脸上蒙着雨水就像蒙着幸福/……继续走/继续忘记/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青春》)
2.理想。校园民谣的创作者由于青春年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理想的追求极易使他们找不到方向,一切都是那么迷茫,只能询问:“可是我的蓝色理想现在哪里/我曾幻想的未来又在哪里升起?”还好有人在坚持,愿意去做一只音乐虫子:“我飞呀飞呀飞到那蓝色的天堂/飞呀飞呀飞我不要无奈的归航/也许在那里/我能够自由的飘扬/也许到那里才是我停留的地方。”
3.爱情。爱情的描述,在校园民谣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表现了对曾经纯真而美好的恋情的无悔付出和淡淡追忆。比较经典的有《模范情书》、《白桦林》、《蝴蝶花》、《寂寞是因为思念谁》、《墓志铭》、《一生有你》等真实、贴切,听过之后回味无穷。
4.流浪。由于年轻,心和人都不想被狭小的校园束缚,向往有一天去流浪,流浪远方。“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漂流在四方的痴心少年/让我们心醉的似水流年/看我们万水千山走遍。”(《爱已成歌》)。而《橄榄树》体现了流浪的感伤。
5.人生。让这些还在校园或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去谈论人生,似乎不太合适。但歌谣中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有的也是很有哲理的。如朴树的《生如夏花》“这是一个美丽又遗憾的世界。”其中的“美丽”、“遗憾”耐人寻味。
6.友情。最佳代表曲目就是那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摇摇头说太神秘。”虽描写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最令人回忆,在一起的日子无论欢乐还是烦恼,分离后,都值得怀念珍惜。
以上只是对校园民谣内容的简单分类,也许有的不恰当,有的类型没有体现,这里仅供参考。
二、校园民谣歌词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的诗意化。通常我们认为一首好歌词应当具有诗的情感与表达方式。校园民谣中诗化了的歌词,提高了校园民谣的意境,使其与普通的流行歌曲有着明显区别。如《送别》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但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惨,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酌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句式整齐,合辙押韵。在空间的交错意象的转变中,呈现出了送别时凄凉、哀婉的意境。
(二)语言的口语化。口语是人民大众在生活中创造出的语言,因最熟悉生活,往往能较好的把握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也较明了、清晰。校园民谣吸收了口语这种特点,易听、易懂、易唱。
索绪尔说:“语言学的确定地位将由心理学家决定。”口语化的语言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对增添情感色彩起着重大作用。
三、校园民谣的修辞表现
1.叹词、语气词、拟声词的运用。歌曲本身就是一门抒情艺术,需用大量的叹词和语气词去抒发人们内心的忧虑、欢乐、喜悦。校园民谣就吸收了歌曲的这个特点。语气词在歌词中起到了延长音阶,增强音乐美感的作用。叹词有助于抒发较为强烈的感情,也有延长音阶,增强音乐性的作用。
2.叠音形式的大量运用。校园民谣中经常大量运用叠音形式,以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叠音形式有叠音词、词的重叠等。
如“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青春》)
“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年年岁岁”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我曾幻想的未来又在哪里升起/世界总是反反复复错错落落的飘去/来不及叹息/生活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东西/不能放弃”(《蓝色理想》)
“反反复复错错落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夸大了歌者迷茫、惆怅的情绪,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3.在当代的歌词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中英文的混合使用。这种现象在校园民谣中也有所体现。
四、校园民谣存在的问题
1. 题材的狭窄性 一些校园民谣是对身边生活琐事的描写,起点较低,立意不高。如《大学生自习室》、《雨中即景》、《文科生的一个下午》等。歌词所反映的大学生的生活面过于狭窄,没有较高的价值。
2. 歌词的消极性与感伤性 校园民谣中的歌词大多体现了迷惘、忧虑、感伤的基调。如《方向》“如果没有姑娘不要悲伤/如果没有太阳就去看月亮/如果不见月亮就去买手电棒。”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再如《故事里的树》“不是故事里的那一棵/是一棵不太老的树/… …/大树好茂盛却从没有知了和毛毛虫的窝和童年的歌。”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迷惘以及对那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感伤,情调比较低沉。
结论
校园民谣曾经在校园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诚欢迎,肯定有其长处存在。歌词真实、贴切,不造作,不矫情,大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体会出,便是其成功的关键。虽随着时代的发展,表面上它似乎渐渐离我们而去,但它作为学子自己的心声的表达却是长盛不衰的。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校园中会萌生出一种富于新气息的校园民谣。
关键词:校园民谣 内容分类 歌词语言特点 发展趋势
引论
所谓“民谣”是指吸收了民间歌谣的旋律简单、易于传唱的特点,没有伴奏或只采用简单音乐伴奏,表达纯朴情怀的音乐体裁。
那时的校园民谣的主要风格就是采用了简单的吉他伴奏,旋律简单流畅,情绪比较感伤。其主要内容是展示对学校里的纯真爱情、友情的歌颂,对美好人生、理想的追求。关于校园民谣大地唱片公司是如此界定的,是指“在校大学生或已离开校园的年轻人,他们仍以高校学生心态创作歌曲,它不仅叙述校园内发生的事情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感动,也包括校园外的感触。”简而言之,校园民谣是既来源校园生活又反映校园生活的民谣形式。校园民谣是处于中国流行音乐“庙堂”之外的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却大可算得上是流行音乐的始祖,它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也可以说是最早的校园民谣《男儿第一志气高》、《送别》。
20世纪50年代校园民谣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儿童化的趋势。如《让我们荡起双桨》。
70年代,出现了《兰花草》、《橄榄树》等开启了当代校园民谣风格的歌曲在台湾产生。
80年代,在台湾校园歌曲最为直接与深远的影响下,大陆校园民谣走向了顶峰。台湾校园民谣可以说是大陆校园民谣的模板。出现了《童年》、《外婆的澎湖湾》、《恋曲1980》等许多优秀作品。这一时期的校园民谣对当时,甚而对现在都产生了广而深的影响。
90年代,高晓松、老狼、沈庆、郁冬等一批音乐艺人造就了大陆校园民谣的高潮。《校园民谣1》、《校园民谣2》、《校园民谣3》相继发行。老狼是这一时期校园民谣的标志性符号。代表作品有《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
20世纪末期,校园民谣的世纪终结者朴树出现了。其代表作品《那些花儿》更是在大中小学里流传甚广,直到现在仍是校园晚会的经典歌曲之一。
21世纪从清华走出了水木年华,其作品从《蝴蝶花》到《一生有你》使校园里依旧歌声飘荡。
可见校园民谣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有着光辉的过去。本文将以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校园民谣及其歌词为语料,以语法学、修辞学为指导,从校园民谣的内容和校园民谣中的修辞的表现、辞格的运用等方面对校园民谣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都有其两面性,校园民谣的歌词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本文也将进行探讨。
一、校园民谣内容的分类
1.青春。提到青春就会让人产生无限感慨,校园民谣中有对其美好而短暂的感叹,如“青春像一扇关闭的窗/外面是美丽的图画/……/青春像一只开启的阳台/周围是一片喧哗/……/青春像一扇打开的门/走出就回不去啦”(《青春正传》)。也有对青春无悔的表现,如“青春的花开花谢让我疲惫却不后悔”,“我脸上蒙着雨水就像蒙着幸福/……继续走/继续忘记/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青春》)
2.理想。校园民谣的创作者由于青春年少,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理想,但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对于理想的追求极易使他们找不到方向,一切都是那么迷茫,只能询问:“可是我的蓝色理想现在哪里/我曾幻想的未来又在哪里升起?”还好有人在坚持,愿意去做一只音乐虫子:“我飞呀飞呀飞到那蓝色的天堂/飞呀飞呀飞我不要无奈的归航/也许在那里/我能够自由的飘扬/也许到那里才是我停留的地方。”
3.爱情。爱情的描述,在校园民谣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表现了对曾经纯真而美好的恋情的无悔付出和淡淡追忆。比较经典的有《模范情书》、《白桦林》、《蝴蝶花》、《寂寞是因为思念谁》、《墓志铭》、《一生有你》等真实、贴切,听过之后回味无穷。
4.流浪。由于年轻,心和人都不想被狭小的校园束缚,向往有一天去流浪,流浪远方。“教我们青春的蓝蓝的天/漂流在四方的痴心少年/让我们心醉的似水流年/看我们万水千山走遍。”(《爱已成歌》)。而《橄榄树》体现了流浪的感伤。
5.人生。让这些还在校园或刚离开校园的年轻人去谈论人生,似乎不太合适。但歌谣中对生命的感悟和体会,有的也是很有哲理的。如朴树的《生如夏花》“这是一个美丽又遗憾的世界。”其中的“美丽”、“遗憾”耐人寻味。
6.友情。最佳代表曲目就是那首《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分给我烟抽的兄弟/分给我快乐的往昔/你总是猜不对我手里的硬币/摇摇头说太神秘。”虽描写的都是一些小事,但最令人回忆,在一起的日子无论欢乐还是烦恼,分离后,都值得怀念珍惜。
以上只是对校园民谣内容的简单分类,也许有的不恰当,有的类型没有体现,这里仅供参考。
二、校园民谣歌词语言的特点
(一)语言的诗意化。通常我们认为一首好歌词应当具有诗的情感与表达方式。校园民谣中诗化了的歌词,提高了校园民谣的意境,使其与普通的流行歌曲有着明显区别。如《送别》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但被传唱了整整一个世纪。
“长城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惨,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酌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句式整齐,合辙押韵。在空间的交错意象的转变中,呈现出了送别时凄凉、哀婉的意境。
(二)语言的口语化。口语是人民大众在生活中创造出的语言,因最熟悉生活,往往能较好的把握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也较明了、清晰。校园民谣吸收了口语这种特点,易听、易懂、易唱。
索绪尔说:“语言学的确定地位将由心理学家决定。”口语化的语言更有利于情感的表达,对增添情感色彩起着重大作用。
三、校园民谣的修辞表现
1.叹词、语气词、拟声词的运用。歌曲本身就是一门抒情艺术,需用大量的叹词和语气词去抒发人们内心的忧虑、欢乐、喜悦。校园民谣就吸收了歌曲的这个特点。语气词在歌词中起到了延长音阶,增强音乐美感的作用。叹词有助于抒发较为强烈的感情,也有延长音阶,增强音乐性的作用。
2.叠音形式的大量运用。校园民谣中经常大量运用叠音形式,以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叠音形式有叠音词、词的重叠等。
如“轻轻的风/轻轻的梦/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云/淡淡的泪/淡淡的年年岁岁”(《青春》)
“轻轻的”、“晨晨昏昏”、“淡淡的”、“年年岁岁”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我曾幻想的未来又在哪里升起/世界总是反反复复错错落落的飘去/来不及叹息/生活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的东西/不能放弃”(《蓝色理想》)
“反反复复错错落落”、“平平淡淡从从容容”夸大了歌者迷茫、惆怅的情绪,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3.在当代的歌词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就是中英文的混合使用。这种现象在校园民谣中也有所体现。
四、校园民谣存在的问题
1. 题材的狭窄性 一些校园民谣是对身边生活琐事的描写,起点较低,立意不高。如《大学生自习室》、《雨中即景》、《文科生的一个下午》等。歌词所反映的大学生的生活面过于狭窄,没有较高的价值。
2. 歌词的消极性与感伤性 校园民谣中的歌词大多体现了迷惘、忧虑、感伤的基调。如《方向》“如果没有姑娘不要悲伤/如果没有太阳就去看月亮/如果不见月亮就去买手电棒。”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不敢面对现实,逃避现实,缺乏积极向上的力量。再如《故事里的树》“不是故事里的那一棵/是一棵不太老的树/… …/大树好茂盛却从没有知了和毛毛虫的窝和童年的歌。”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迷惘以及对那逝去的美好岁月的感伤,情调比较低沉。
结论
校园民谣曾经在校园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受到了大学生们的热诚欢迎,肯定有其长处存在。歌词真实、贴切,不造作,不矫情,大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体会出,便是其成功的关键。虽随着时代的发展,表面上它似乎渐渐离我们而去,但它作为学子自己的心声的表达却是长盛不衰的。或许在以后的日子里校园中会萌生出一种富于新气息的校园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