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场合内按规定好的流程把书本上和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学生,所以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现在教育教学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所亲睐。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不同的几个方面作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独立思考、互帮互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所亲睐。我校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实行“固本”教育,加大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划分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合作功能的前提。其原则是“组内有不同,组间要均衡”,分组要使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男女性别、学习习惯、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又能使全班分成的小组比较均衡,便于对小组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并且这几人应该是前后座位。另外,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裕的交往空间。
二、选择适宜时机,体现合作价值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那么什么情况下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呢?
1.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
例如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它们的逆命题成立吗?由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较多,逆命题也较多,可以将不同的逆命题分给不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研究成果。
2.教学难点的突破时
当遇到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如果只是靠教师讲授,学生知识的形成方式就仅是依靠外界输入,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合作,通过组员间任务的分工、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则是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得到的结论,学生在探索、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不易忘记。例如在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猜想勾股定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网格纸上先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再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然后合理才想出结论。
3.学生思维受阻时
单个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思维的开阔性也很有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多个人的相互启发才能解决,这时候适宜组织合作学习。如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62页第17题时,学生很容易找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及两条对边中点的连线把正方形分成了面积相等的四部分,那么是否只有这两种方法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还有很多种解决的办法。
4.学生意见分歧较大时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是有差异的。他们的认知基础不同,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解决某些问题时难免会产生较大分歧,这时如果教师将正确答案或者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可能还是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显现出其优势,他们会在思维不断碰撞中,不断对比中获得认同感。
三、精心设计问题,铺平合作道路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对问题的探究,合作的是否顺利取决于问题的质量。因此小组合作时,问题要有以下特征:问题的设计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明确的方向;问题设计的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中,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才能增强学习的信心,不会有畏难情绪;问题设计的要具有层次性、逻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价值、有探索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所以以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组员在相互帮助、共同思考中锻炼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合作技能
首先,要对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程度、表达能力等进行明确的分工,如A学生承担什么任务,B学生承担什么任务,C学生承担什么任务,这样做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交流,防止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依赖于别人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懒得动手、动口、动脑。其次,要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定时培训。组长领到学习任务之后怎样在小组内分配,由谁怎样板书,由谁怎样讲解。教师每周要对各组的表现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最后,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点拨、指导全体学生的合作技能。
五、及时评价总结,激发合作热情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给教师反映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也要给学生说明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应该采取的方法,即需要相互反馈。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自我评价,组员相互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对组员个人和小组评价等。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如参与是否积极、态度是否认真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让数学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李玉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J].考试周刊,2008,11
[3]薛栋.浅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生评价[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8)
[4]李冬金.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8):30-32
[5]陈苏宁.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2)
作者简介:郭紅宪,男(1977.03-),籍贯:河南省安阳县,大学本科,中教一级。
本文系国家教师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诗意生长”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编号:JCJYC18030521)。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有效性
独立思考、互帮互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代替了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所亲睐。我校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实行“固本”教育,加大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建设,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划分小组,搭建合作平台
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合作功能的前提。其原则是“组内有不同,组间要均衡”,分组要使小组成员学习成绩、男女性别、学习习惯、性格特征、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这样可以让小组成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又能使全班分成的小组比较均衡,便于对小组进行评价。小组成员以6人为宜,人数太多太少都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并且这几人应该是前后座位。另外,考虑到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同一形式使用时间过长、次数过多后,就会失去新鲜感,降低学习兴趣,所以合作小组应该至少每学期调整一次,以便让学生有更宽裕的交往空间。
二、选择适宜时机,体现合作价值
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那么什么情况下是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呢?
1.学习任务较多,需要分工协作时
例如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课时,可以提问: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它们的逆命题成立吗?由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较多,逆命题也较多,可以将不同的逆命题分给不同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代表交流本组研究成果。
2.教学难点的突破时
当遇到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如果只是靠教师讲授,学生知识的形成方式就仅是依靠外界输入,效果不明显,如果让学生合作,通过组员间任务的分工、思维的碰撞来解决问题,则是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得到的结论,学生在探索、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和运用知识印象就更加深刻,不易忘记。例如在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猜想勾股定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网格纸上先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再探究一般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然后合理才想出结论。
3.学生思维受阻时
单个学生的知识面有限,思维的开阔性也很有限,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多个人的相互启发才能解决,这时候适宜组织合作学习。如解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62页第17题时,学生很容易找出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及两条对边中点的连线把正方形分成了面积相等的四部分,那么是否只有这两种方法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发现还有很多种解决的办法。
4.学生意见分歧较大时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是有差异的。他们的认知基础不同,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所以解决某些问题时难免会产生较大分歧,这时如果教师将正确答案或者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学生可能还是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而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显现出其优势,他们会在思维不断碰撞中,不断对比中获得认同感。
三、精心设计问题,铺平合作道路
小组合作学习的核心是对问题的探究,合作的是否顺利取决于问题的质量。因此小组合作时,问题要有以下特征:问题的设计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明确的方向;问题设计的要具有开放性,这样才能发散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难度要适中,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才能增强学习的信心,不会有畏难情绪;问题设计的要具有层次性、逻辑性,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价值、有探索性,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兴趣。所以以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探索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组员在相互帮助、共同思考中锻炼探究意识和思维能力。
四、加强培训指导,提高合作技能
首先,要对各小组成员根据学习程度、表达能力等进行明确的分工,如A学生承担什么任务,B学生承担什么任务,C学生承担什么任务,这样做会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讨论交流,防止造成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依赖于别人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懒得动手、动口、动脑。其次,要对各小组组长进行定时培训。组长领到学习任务之后怎样在小组内分配,由谁怎样板书,由谁怎样讲解。教师每周要对各组的表现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建议。最后,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机会,适时点拨、指导全体学生的合作技能。
五、及时评价总结,激发合作热情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展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给教师反映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也要给学生说明还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应该采取的方法,即需要相互反馈。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自我评价,组员相互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对组员个人和小组评价等。评价是为了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效率。评价不仅仅停留在知识方面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评价,如参与是否积极、态度是否认真等。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解决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展。我们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把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让数学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李玉坤.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探究[J].考试周刊,2008,11
[3]薛栋.浅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学生评价[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08)
[4]李冬金.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8):30-32
[5]陈苏宁.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4(12)
作者简介:郭紅宪,男(1977.03-),籍贯:河南省安阳县,大学本科,中教一级。
本文系国家教师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诗意生长”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编号:JCJYC180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