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听你说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年终之际,我们最想说的是,感谢老师们一年以来的相伴和支持!这些令您“有话想说”的编辑留言,撷枝于此,以促使我们在今后的审稿工作中有更多的贴近,有更多的努力。愿与老师们心心相通,一起成长。
  “冰冷”的真诚
  对最后的皆大欢喜的结局存疑。
  囿于抒发个人的心境和感悟。
  内容不出彩。
  文章情绪可能太充沛了吧,有些杂乱。
  ……
  从2013年11月份开始至今,我一共投稿22篇,被退稿20篇。以前当我满怀期待地打开“班主任之友在线投稿系统”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却是“冰冰”的红叉,还有编辑这些“冷冷”的留言。
  我如实记录我的教育生活,不对吗?我就是这样组织活动,学生就是这样接受的,不真实吗?难道我的故事皆大欢喜,不好吗?……埋怨、愤懑、气馁、委屈之后,再次理性地去看编辑们直白、质朴而又真诚的留言,我开始梳理自己的过去,并诘问自己:你的教育是什么样的?你故事里的皆大欢喜与令人警醒,谁更有意义?你的教育成长和收获是什么?……当一路追问下去的时候才发现,我过去所扮演的角色是那么冲动、不成熟,甚至不专业。对学生的无礼冲撞,我会耿耿于怀;对学生错误的反复,我会无视原因而恼羞成怒;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我更是因为能力有限而置若罔闻……
  对自我教育行为的重新审视,对“教育人生”的追问与思考,让混沌中的我如梦初醒:我要给学生一个怎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在他人心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我应该如何去营造我和学生的教育人生!
  就是这些“冷冰冰”的编辑留言,让我如梦初醒,助我思考,伴我成长!
  (浙江省衢州第一中学 刘 强)
  温暖的特例
  爱写作的班主任一定是爱教育、爱孩子的,因为爱,才愿意记录和思考。而当这份爱上传到投稿系统后,《班主任之友》的编辑们,总会留给教育人一份温暖的回答。
  《老师,我能为你翻个跟头吗》记录的是一个和特殊儿童交往的故事。投稿到“教育之镜”栏目。很快,我就收到了编辑的评语:
  温暖的案例,不过不合适这个栏目。可以修改后,转投其他栏目。
  正是编辑的这句“温暖”鼓励我有信心再次转投到“诗化教育”栏目。很快,又收到了编辑的评语:
  故事很温暖,建议采用。
  我的心再次被温暖了,编辑们所关注到的,不是文采,不是构思,而是故事里活生生的人。再一次出现的“温暖”让我真正体会了编辑们别样的温度。
  而这份温暖发出的温度,在后面的评审中,不断升温,不断让教育人感动。二审评语:
  故事很温暖,文字很细腻,可用。
  三审评语:
  文章故事较好,文中可见老师对学生的爱、耐心。弱在题材不算新,或者有点提升、思考也行。
  而主编的终审却只写下了两个字的评语:“特例”。
  从“温暖”到温暖的“特例”,让我不由在内心感叹,遇到《班主任之友》是幸运的,因为爱教育的人,总会彼此温暖。
  (山东东平县东平街道中学 卜庆振)
  三问寻真
  2014年9月19日,我第一次使用了投稿系统。在这之前我早已是班刊(班主任们对《班主任之友》昵称)的忠实粉丝,每期必读的同时进行着读书摘记,还尝试着每天记录下班主任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可以说,默默无闻的我通过班刊更加懂得了班主任工作。同时,对班刊更是充满了向往,向往着有一天能在班刊上分享我的教育故事!
  虽然在积蓄了足够的能量之后才鼓起勇气投稿,但如我意料没有被录用。这是来自编辑老师的留言:
  于作者,于班级,于学生的确是一些爱的细节,但是于读者,缺少共鸣和启示。比如,第一个故事,不是二班的读者老师怎么办?比如第三个故事,很多老师都在做。第二个故事特别一点,因为高三与棒棒糖,建议多一点这样的故事,探究一下,为什么棒棒糖对高三学生也有吸引力?还有没有类似的能缓解学生压力的小技巧?
  于我而言,作为第一次投稿的“菜鸟”能收获编辑老师如此精细的留言,简直是受宠若惊!怀着感恩的心情,我捧着编辑老师的留言反复阅读、反复思考,并把留言中的建议付诸行动,那就是在今后的文章中尽可能多地去考虑自己的文字对于同行的启示,而不是纯粹展示自己的收获。
  我将修改稿再一次投向班刊,一审、二审、三审、终审……记忆中那些充满期待的日子似乎过得异常欢快,终于在2015年第4期,我激动地看到了自己的文字《甜蜜棒棒糖,“叫醒”高三活力》,幸福感爆棚!感谢编辑老师的这份似乎有着神奇力量的留言,让我鼓起勇气继续投稿,并传递给我温暖和力量!更感谢《班主任之友》带我走向班主任的专业成长之路,以前是,现在是,将来必定还是!
  (浙江湖州市第五中学教育集团 杨芳芳)
  打磨过程
  那次,我向《班主任之友》的“治班锦囊”栏目投了一篇有关一位心理问题生教育的文章,很遗憾被退稿了,但是编辑的留言却让我眼前一亮,那长长的留言,让我感动——
  遇到一位初中三年都没有做过清洁的学生,还想在高中延续这项纪录,老师给予了耐心的等待和引导,透过表象,看到学生期待受到关注的内在渴望,给予各类关注。做了很多工作,所以老师在写的时候,哪些需要详细,哪些需要简略,还需要进一步梳理。一般来说,方法的呈现最好要细致,比如,安排风当班干部,很多老师也是这样做的,风的故事有什么不同?比如说,安排同学接近风,是怎么做到的?否则,给人的感觉是,一到具体的方法上,教育就变成一蹴而就的事了。建议陈老师,明确文章想表达的重点后,再做打磨。
  在这份珍贵的留言中,编辑对我工作的肯定让我备受鼓舞,编辑指出的问题“方法的呈现最好要细致”更让我找到了写作及工作的方向。从此,我开始在教育论文的写作中特别注意总结自己工作的具体措施,力求让自己工作的方法、思路、步骤呈现得更加细致。因为在写作中完善了这些问题,在教育中我收获的硕果越来越多,工作的效率也越来越高,所带的班级每学期都获得文明班称号,自己的教育论文也经常获奖。   (广东江门市新会陈经纶中学 陈 锡)
  找到新视角
  整理了自己处理很成功的一个早恋案例,投给了《班主任之友》。自从投出稿件,登录“班主任之友在线投稿系统”便成了我每天必做之事。每次登录,忐忑,期待,“编辑处理中”,倒计时的天数都让我充满希望。
  半个月后,“退稿”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扑面而来。
  打开编辑的留言,我首先看到:
  老师的处理还是比较理性的,有教育智慧,很会写文章。
  寥寥数字,感觉我的个人能力和写作水平是被编辑肯定的,心里好受了很多,但有点不服气:“很会写为什么不用?”接下来是:
  其中所用的方法已经不鲜见了,感觉老师目前这个案例无法超越以往。
  原来如此!我文章中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沿袭的多,创新的不够,我明白了退稿的问题所在,想想很有道理,不由得点点头。最后是编辑的建议:“建议老师换个话题。”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原来以我的写作水平,换一个话题是可以的!
  于是,我沉下心,认真思考我从教22年的成功案例,从中选出了一个角度新而且有典型性的案例,重新写作,沿用我之前的写作风格。经过三审和终审,最终被录用了!
  现在,我每天登录好几次,看稿件录用信息,看看编辑的退稿留言,是我每天最开心的事情,因为这是我找到新视角的动力源。
  (河北石家庄市第二十七中学 訾玉玲)
  回归质朴
  这几天清闲下来,便打开“班主任之友在线投稿系统”,查看投稿信息。稿件一角红色的退稿“×”号格外刺目。这是一篇反映教育者职业特点的小随笔,名为《舌尖上的教育》,自觉文法精巧,文辞美妙,颇有些志在必得的骄傲。居然被退。怀揣几分不满查看编辑回复,短短的一行字:
  有很多对仗,讲了很多道理,文字挺华丽的,接地气的内容少了。
  华丽?重新打开文章,隔了一个月后再去读,不觉脸红耳臊的。六月写稿时伪饰的华丽泡沫在七月灼灼的烈日中迅速水汽般蒸发掉。“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我大概早违背了鲁迅先生的教诲了。
  回归于自然,返璞归真,文字就要从生活的土壤中长出来,才可以发芽、开花、结果。而不是爬上枝头,采摘一片叶或一朵花,告诉大家那是你种的。
  编辑老师的一席话,恍如把我带回到童年时的乡村学堂,严厉的师长用教鞭敲着黑板一角,声若洪钟地教导:“别忘了……”感激!自此,当还原质朴,再不敢华丽!
  (湖北武汉市台北路学校 赵 娟)
  编辑记得
  编辑留言是《班主任之友》的特色,一句句评语让我心存感念。
  感念一:编辑对作者的劳动是尊重的。《班主任之友》定位很准,确确实实是广大班主任的朋友,从编辑留言可窥见一斑。不管是录用还是退稿,篇篇留言,着实让人感激。不像有些杂志稿件投出,就如石沉大海,一去而不知音讯,如蒸发了一般。从这个角度来说,能成为《班主任之友》作者群中一员,是很幸福的。
  感念二:编辑对事业的态度是敬重的。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转身的文章,第一次退稿了,编辑诚恳地指出了退稿的原因,第二次我修改了一下,又投出。编辑留言说:
  是之前的修改稿,文章只是删掉了后面两个案例,并在前两个案例的结尾加了一两句话,这样修改的幅度不够,故事还可细化,分析还要再具体一些。
  间隔了那么长时间,编辑还记得那么清楚,而且还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可见,编辑是多么用心和专注!
  感念三:编辑的业务能力是超强的。我写过一篇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的文章,投稿后,编辑给我写了150字左右的留言,中间有肯定,有探讨,有建议,也有结论,让我的思路豁然开朗。编辑的留言充满智慧,饱含理性。“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大概就是这样吧。
  (湖北秭归县归州中学 孙正珩)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曾经是班级的一位特殊人物,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拥有一大“特权”,就是拥有随时去厕所的权利——注意:这里的“随时”是包含了上课、下课、活动、测试等等一切在校时间。  刚开始时,我都傻眼了,实在是想不明白班里怎么会出现如此状况的孩子,他的“特权”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也让他自己陷入一个与集体无关的班级局外人的尴尬境地。  看着他上课时自由自在地出入教室的身影,听着
期刊
升入高三,经历第一轮复习后,学生们普遍感觉压力重重,故开展班团队活动课,以通过有趣的活动体验,指导学生们进行压力管理。以下是活动展示:  一、引入  暖场活动:将班内学生分为两大阵营,各挑选两人,分别用一只手掌,共同夹起一卷筒状卫生纸,传递给下一组,新一组累加一卷卫生纸后,用同样方法传递给下一组,以此类推,比赛哪一阵营最终传递的卫生纸又多又快。  教师引导:纸在同学们施加的压力下,终于克服重力,顺
期刊
本期看点:  用情有道  好的关系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只有动之以情,才能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如何营建一个和谐温暖的有情的班级环境,如何未成曲调先有情,枝枝叶叶总关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个月,我们将从“开学第一课”开始梳理,从不言不语到特殊的礼物,紧张的氛围不乏情感的传递,到因人、因时、因地巧用学生、老师甚至班级“名字”,皆可增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期刊
周末,读一年级的女儿因为表现良好收到了班主任老师DIY的可爱礼物,兴奋了一整晚,那欢欣得瑟的表情竟然感染了我。一时兴起,我也想起了我曾送给学生的那些小小礼物。  2013年的元旦,我所带的高2010级13班正在积极备战一诊,面对即将迎来的三天大假,如何做好复习动员工作呢?看到女儿吃的棒棒糖,我灵机一动,也准备了棒棒糖给班里的大孩子,并绞尽脑汁挖掘了好几层意义:其一,元旦,如果“玩”就只能“完蛋”;
期刊
在Sally家偶然看到一本有关教育的小册子,讲的是如何指导青少年,于是借来看。书出版的年代有点早,1959年,不过书中讲的一些原则在我看来今天依然适用。我在读的过程中颇有一些感慨,即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青少年的认识,不客气地说,落后美国人五十年都不止。  ……  书中列举美国青少年的一些特征如下:  刚才还喜笑颜开,眼睛一眨就愁眉不展。  一方面对成人世界的严苛标准感觉十分敏锐
期刊
上课时,如果发现有学生偷偷在书桌下面读小说,你会怎样处理?如果在处理过程中,遭遇学生的抵触,接下来又怎么办?你是会急于矫正学生的行为,还是会先关照对方的情绪,抑或借着“教育”的名义优先释放个人的情绪?  几年前,南方某城市发生了一起初二女生的跳楼自杀事件,导火索就是该生课上偷偷读小说。真实情境已经无可还原,但根据校方向媒体提供的一份书面说明材料,还是可以略窥一斑:  当天上午语文课时,小欣看小说被
期刊
发现好友手臂上停着一只大蚊子。动手迟了,蚊子就跑了,情急之下,我一巴掌就拍了过去。好友惊愕地看着我,正想生气,我笑嘻嘻地把手掌心递给她看。她一看就明白了,顿时态度180度大转变,嘻嘻哈哈地说:“刚刚被你吓到了呢!”  有些时候,因时空限制,当事人无法了解真相,就会产生误会,生些气出来;等事态明了了,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当局者迷”的错误。  回想当年第一次当班主任,开学第二天学校安排大扫除,我们班负责
期刊
发现好友手臂上停着一只大蚊子。动手迟了,蚊子就跑了,情急之下,我一巴掌就拍了过去。好友惊愕地看着我,正想生气,我笑嘻嘻地把手掌心递给她看。她一看就明白了,顿时态度180度大转变,嘻嘻哈哈地说:“刚刚被你吓到了呢!”  有些时候,因时空限制,当事人无法了解真相,就会产生误会,生些气出来;等事态明了了,才发现自己犯了个“当局者迷”的错误。  回想当年第一次当班主任,开学第二天学校安排大扫除,我们班负责
期刊
教育需要以“持续”的能量去关注那些正在成长着的孩子。针对班上一些“问题学生”,我时常会采取“情感持续激励”的策略。在此,将这一策略在运用中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做一个归纳。  第一,抱定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针对具体学生开始持续激励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持续”的心理准备,即不要抱一两次的教化就能改变问题学生的态度,更要懂得我们是要改变一个有鲜活生命的学生。比如,面对班上经常迟到的小雷,我先允许他一周迟到一次
期刊
亚伟是开学一个星期后来到我所带的七年级一班的。他初进班级表现还行,可是没过一星期就变样了,上课时总是爱说话,给老师打岔,老师批评他,不是“接下音”,就是出怪声,反正不得闲,课下还经常和同学打闹,欺负小同学。  我开始了对亚伟的调查,通过几次家访以及同亚伟以前的老师沟通,我了解到亚伟在小学四年级以前成绩还不错,后来父亲病故,母亲改嫁,他只能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二老对他宠爱有加,慢慢地,他形成了以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