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青少年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huaaix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Sally家偶然看到一本有关教育的小册子,讲的是如何指导青少年,于是借来看。书出版的年代有点早,1959年,不过书中讲的一些原则在我看来今天依然适用。我在读的过程中颇有一些感慨,即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我们的工作对象——青少年的认识,不客气地说,落后美国人五十年都不止。
  ……
  书中列举美国青少年的一些特征如下:
  刚才还喜笑颜开,眼睛一眨就愁眉不展。
  一方面对成人世界的严苛标准感觉十分敏锐,另一方面,又无比轻率,以至于我们怀疑他们的头脑中是否有严肃的概念。
  有时会有一些深刻的颇有洞察力的想法让人吓一跳,而在另一件事情上的举动又是那么幼稚可笑。
  对于成人的前后不一十分恼怒,却从来不想想自己其实更离谱。


  总是想挣脱成人的束缚,但同时又希望在遇到困难时有成人能帮忙做决定。
  对成人不理解自己这一点笃信无疑,同时又渴望被成人理解。
  ……
  用以上这些特征来对比我们的青少年,有哪一条是不吻合的?
  (万玮《向美国学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113-114页)
  教育者观察青少年,切忌走两个极端。一个极端是把他们看成“不懂事的孩子”,一切都需要成年人来塑造;另一个极端是说他们满身都是优点,个个是天使。据我所知,美国也和中国一样,这两个极端的看法都存在。比如我就曾经见过有留学生宣传他们从西方国家趸来的理念:捍卫童年。既然需要捍卫,那显然就都是优点了吧?教育者怎能捍卫孩子的缺点?如今在我国教育界台面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过分美化青少年,大家争相给学生唱赞歌,千方百计“赏识”他们,比赛着给孩子拍马屁。这种看法肯定会遭到很多教师家长的反对,因为我国自古以来对青少年的评价是很低的,不然为什么总是教训他们要“听老人言”?只是后一种意见目前在媒体上处于劣势,没有马屁声音那么响亮而已。
  我对这两个极端都不赞成。我的意思是不要笼统给青少年以正面或负面评价,而要老老实实地说,青少年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而且要具体地分析其长处在哪里,短处是什么,予以恰当的回应。上述美国作者对青少年的分析,其思路我是赞成的,这是一种科学的、学术的态度。当然,在非专业、非学术的场合,比如社交场合、宣传的语境,拣好听的话说,多说正面的话,多唱赞歌,也是允许的,但是作为教师,在与同行讨论教育问题的时候,你就不能用电视晚会主持人的煽情思路和语言来说话,也不能用普通百姓发牢骚的语言来说话,否则就会忽悠了别人,也忽悠了自己。
其他文献
独具特色,揭秘童心  皮亚杰是人类发展研究领域的一位天才。贝林(Harrv Beilin,1992)引用一位学者的话说:“评价皮亚杰对发展心理学的影响,就如同评价莎士比亚对英国文学、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影响一样,是不可能的。”很难想象,如果皮亚杰只热衷于他早期对动物学的兴趣,而从来都没有研究过发展中的儿童,我们会对智力发展了解多少呢?  那么皮亚杰对人类发展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下面列出了几位著名学
期刊
一直以来,学生交来的作业,我总是认真、细致地批改,生怕漏批、错批。谁作业完成得好,我就送上一朵红花。相反,我就在他们的错题旁打个小小的问号,为的是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还要求学生多思、多问并及时改正错误,再交给老师批阅。在第二、三学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一直要求学生这样做,他们都完成得很好。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语文老师后,发现小小的问号不再像从前一样发挥作用了——每次我批改作业后,就得把有错的作业本一
期刊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坚信这一点。我们班级的“溢香园”就是我夸孩子的青青“芳草地”。  具体做法是:在黑板的一角开辟一个一尺见方的园地,取名“溢香园”,及时“报道”学生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为了使大多数同学都有受到表扬的机会,我鼓励孩子们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同学,多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写下来,交给报道组的同学,我称他们为“小编辑”。小编辑整理稿件,送我审批后,抄写于“溢香园”中,并随时更换内容
期刊
成为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健康工作7年以来,我接到了多起想退学的学生案例(以高中居多),随着自己不断学习提升和积累经验,我总结出三个步骤来应对这类问题。这里以一个高二学生的案例试作探讨。  案例背景  陈果(化名)是一名省级重点中学的高二学生。由于他成绩进步幅度大,从普通班被调入了竞赛实验班。不料他一直不适应,感觉压力很大,“很无趣”“同学们都只知道学习”,产生了强烈的退学念头。  第一招:利弊分析—
期刊
“因材施教”,不是孔子说的,而是程颐说的(一说为朱熹):“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因材施教,以“材”为前提和依据,“材”是人的材性,所以,因材就是知人。  樊迟问孔子,什么是“知(智)”,孔子说:“知人。”  在孔子看来,一个智慧的人,一定是知人的人。那么,一个智慧的老师,一定是知人的老师。  孔子是如何知人的呢?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论语·为政》)  意思是
期刊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投入了很多精力思考如何将大自然作为课堂。他为把大自然搬进课堂做了很多工作。在一年中的任何一个时节,他都要求老师们融入自然,教他们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尤其是教育他们热爱家乡。  他写了《大自然课堂——学生独立阅读之思想源泉之旅》,《最精美的书扉——大自然的书》。  我记得小学老师K·扎伦科说过:“苏霍姆林斯基开发了一系列大自然题材连贯主题的语言和思想,他建议我向我一年级的学生传授。
期刊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曾经是班级的一位特殊人物,之所以说他特殊,是因为他拥有一大“特权”,就是拥有随时去厕所的权利——注意:这里的“随时”是包含了上课、下课、活动、测试等等一切在校时间。  刚开始时,我都傻眼了,实在是想不明白班里怎么会出现如此状况的孩子,他的“特权”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班级教育教学活动,也让他自己陷入一个与集体无关的班级局外人的尴尬境地。  看着他上课时自由自在地出入教室的身影,听着
期刊
升入高三,经历第一轮复习后,学生们普遍感觉压力重重,故开展班团队活动课,以通过有趣的活动体验,指导学生们进行压力管理。以下是活动展示:  一、引入  暖场活动:将班内学生分为两大阵营,各挑选两人,分别用一只手掌,共同夹起一卷筒状卫生纸,传递给下一组,新一组累加一卷卫生纸后,用同样方法传递给下一组,以此类推,比赛哪一阵营最终传递的卫生纸又多又快。  教师引导:纸在同学们施加的压力下,终于克服重力,顺
期刊
本期看点:  用情有道  好的关系是有效教育的基础,只有动之以情,才能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如何营建一个和谐温暖的有情的班级环境,如何未成曲调先有情,枝枝叶叶总关情,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个月,我们将从“开学第一课”开始梳理,从不言不语到特殊的礼物,紧张的氛围不乏情感的传递,到因人、因时、因地巧用学生、老师甚至班级“名字”,皆可增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期刊
周末,读一年级的女儿因为表现良好收到了班主任老师DIY的可爱礼物,兴奋了一整晚,那欢欣得瑟的表情竟然感染了我。一时兴起,我也想起了我曾送给学生的那些小小礼物。  2013年的元旦,我所带的高2010级13班正在积极备战一诊,面对即将迎来的三天大假,如何做好复习动员工作呢?看到女儿吃的棒棒糖,我灵机一动,也准备了棒棒糖给班里的大孩子,并绞尽脑汁挖掘了好几层意义:其一,元旦,如果“玩”就只能“完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