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中段学生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最为关键的时期,数学课程的教学特别要注重中段学生的思想教育,尽可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对于小学中段数学教学来说,融入数学思想不仅是数学思维方法的熏陶,同时也是小学中段学生发现和了解数学规律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探讨了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思想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来说,数学思想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数学规律、自主掌握且熟练应用数学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生能够顺利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基于此,如何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思想,这是每一名一线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思想的内涵
所谓数学思想即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学关系体现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借助于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处于小学中段的学生往往难以联想数学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数学思想实施教学。小学数学思想一般来说包含了类比思想、比较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化归思想以及数学模型思想等,在不同的题型背后可能都蕴含了不同的数学思想,很多时候同一道例题还包含了多个不同的数学思想。
二、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在备课中加入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是显而易见的,教材中非常明确的列举了各类公式概念,然而数学思想却是蕴含在这些知识点中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就加入数学思想的内容,例如说教学目标中要明确写出哪些地方渗透数学思想;用哪种方法融入数学思想;哪一类题型中囊括了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给学生讲清楚定理公式的基础上将数学知识传授给他们,让小学生可以借助于数学思想来连接知识点,从而明确学习的重点。比如说加法交换律是x+y=y+x,在学生学习乘法时x×y=y×x,能够结合类比与归纳思想,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类比,同时归纳到一起,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在解决问题时体验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属于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很多数学定理和规律,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听我们讲解时能够找到思路,但自己独立做题时就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提炼题干中的数学思想,不能夠将数学思想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解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让他们在数学思想的带领下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在持续练习中强化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并非是简单就能够记忆,要让小学生熟练应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需要教師在持续的练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指出练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进行强化,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说199×5.12+19.9×51.2+1.99×512=?这样一道思考题,对于正常思维的学生而言非常复杂,而如果应用化归思想则能够将其转化为199×5.12×3进行计算,在教师引导下再次转化为(200-1)×15.36就更加简便了,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规律,借助于数学思想,将习题简单化。
(四)在数学教材中挖掘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往往蕴含在知识内容背后,小学生难以体会到,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课本,同时科学的对教材予以归纳,把抽象的概念公式与数学思想结合起来,把知识内容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比如说在教学认识分数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依靠图形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分数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教材内容,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数”和“形”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思维联想,慢慢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最终真正掌握这一方法。
(五)在数学运算中渗透数学思想
为进一步促进小学中段学生数学运算水平的提升,教师应当在数学运算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转化思想,进而有效实现数学运算的简单化、系统化教学。而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能够找到很多类似于这样的转化思想例题,比如说分数除法知识的教学,教师能够灵活应用转化思想,把分数除法运算转化成相对简单和已经被学生掌握的分数的乘法运算。例题,3/7除以4可以转化为3/7乘以1/4,引导学生从意义理解时能够理解为将3/7平均分为4份,每份相当于3/7的1/4。借助于这样的转化,学生可以更加快速的理解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存在运算错误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数学思想的融入必须要充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按照课堂环境和知识内容更加科学的应用,如此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辅助性作用,才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琴.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79
[2]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225
关键词:小学中段数学; 课堂教学; 数学思想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来说,数学思想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数学规律、自主掌握且熟练应用数学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小学生能够顺利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基于此,如何在小学中段数学课堂中融入数学思想,这是每一名一线教师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小学数学思想的内涵
所谓数学思想即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学关系体现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借助于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处于小学中段的学生往往难以联想数学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结合数学思想实施教学。小学数学思想一般来说包含了类比思想、比较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极限思想、代换思想、化归思想以及数学模型思想等,在不同的题型背后可能都蕴含了不同的数学思想,很多时候同一道例题还包含了多个不同的数学思想。
二、小学中段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渗透
(一)在备课中加入数学思想的教学
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点是显而易见的,教材中非常明确的列举了各类公式概念,然而数学思想却是蕴含在这些知识点中的,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思想能够让学生豁然开朗。因此教师需要在备课阶段就加入数学思想的内容,例如说教学目标中要明确写出哪些地方渗透数学思想;用哪种方法融入数学思想;哪一类题型中囊括了数学思想。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挖掘其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给学生讲清楚定理公式的基础上将数学知识传授给他们,让小学生可以借助于数学思想来连接知识点,从而明确学习的重点。比如说加法交换律是x+y=y+x,在学生学习乘法时x×y=y×x,能够结合类比与归纳思想,把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进行类比,同时归纳到一起,以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二)在解决问题时体验数学思想
解决问题属于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能够掌握很多数学定理和规律,但是很多时候学生在听我们讲解时能够找到思路,但自己独立做题时就无从下手,这是由于他们没有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无法提炼题干中的数学思想,不能夠将数学思想应用到解决问题中来。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解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让他们在数学思想的带领下寻找正确的解题思路,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
(三)在持续练习中强化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并非是简单就能够记忆,要让小学生熟练应用数学思想来解决问题,需要教師在持续的练习中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指出练习题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进行强化,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比如说199×5.12+19.9×51.2+1.99×512=?这样一道思考题,对于正常思维的学生而言非常复杂,而如果应用化归思想则能够将其转化为199×5.12×3进行计算,在教师引导下再次转化为(200-1)×15.36就更加简便了,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的规律,借助于数学思想,将习题简单化。
(四)在数学教材中挖掘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往往蕴含在知识内容背后,小学生难以体会到,因此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课本,同时科学的对教材予以归纳,把抽象的概念公式与数学思想结合起来,把知识内容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挖掘出来,从而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比如说在教学认识分数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依靠图形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分数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了解教材内容,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把“数”和“形”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直观感受到思维联想,慢慢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最终真正掌握这一方法。
(五)在数学运算中渗透数学思想
为进一步促进小学中段学生数学运算水平的提升,教师应当在数学运算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应用转化思想,进而有效实现数学运算的简单化、系统化教学。而在小学数学课本中能够找到很多类似于这样的转化思想例题,比如说分数除法知识的教学,教师能够灵活应用转化思想,把分数除法运算转化成相对简单和已经被学生掌握的分数的乘法运算。例题,3/7除以4可以转化为3/7乘以1/4,引导学生从意义理解时能够理解为将3/7平均分为4份,每份相当于3/7的1/4。借助于这样的转化,学生可以更加快速的理解分数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存在运算错误的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小学中段数学课堂教学而言,数学思想的融入必须要充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按照课堂环境和知识内容更加科学的应用,如此才可以充分发挥出数学思想方法的辅助性作用,才可以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雅琴.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3(32):79
[2]周建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0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