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和全球化的不断推进,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存在储备不足、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利用逻辑分析和思维方法对成都体育学院和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就培养体育翻译人才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意图为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方面提供一定建议。
关键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体育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21世纪以后,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迅速,尤其在08年北京奥运会、14年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以后,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迅猛,对外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迫切。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相关方面人才储备不足,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逐渐被业界人士关注。因而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体育翻译人才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国际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界定体育翻译人才概念
很多人不了解何为体育翻译人才,所以在进行问题探究以前,笔者认为界定体育翻译人才概念有一定的必要性。一般而言翻译人才指的是为了交流沟通或者传播文化而将一种或者多种语言翻译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专业人士,体育翻译人才则是将翻译人才的关注点集中在体育领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体育知识,也具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够强,是一种应用型人才。
二、两校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成都体育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我国体育院校中第一个开设了的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主要培养我国体育事业中急需的体育外语外事方面人才;同时也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体育赛事翻译和国际体育问题方向)。在2017年至2018年中旬,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接连派出学生参加国际铁人三项比赛、FIBA3X3国际挑战赛、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08年单独成立外语系,开设英语专业(体育方向),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泛的体育运动知识和实践能力,能胜任体育外事交流、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新闻等翻译工作或从事学校英语教学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英语人才,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郑开马拉松志愿者活动、辅导和支持学生考取藤球裁判证并在比赛中实际操作,提高实际业务能力。
三、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语种单一,仍以英语翻译为主
两校虽然单独设立外语系,但学生主要学习的外语集中在英语方面,大三开始接触第二外语,成都体院提供了法语、日语和德语,郑大体院的学生只有日语这一个选项。除了语种较为单一的问题以外,咨询和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后发现,主要的问题在于外语与体育的结合不紧密,大多时候二外的学习是浅尝辄止,甚至郑大体院外语系关于此项的培养目标也仅仅是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据悉08年北京奥运会中所需要的赛事语言服务达五六十种,广州亚运会有九个语种,阿拉伯语、泰语、印尼语等小语种的体育翻译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2)课堂教学与翻译实践联系不紧密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才更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纵观全国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培养翻译人才的模式,发现课堂教学和翻译实践融合不够紧密。结合笔者在两校学习经历,认为成都体院相比郑大体院来说对实践更加重视一点。郑大体院地处郑州,赛事较少,因而能够为学生提供赛事服务机会不如成都体院,在每学年的下半学期成都体院又会组织大四和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在语言桥等翻译公司实习培训,这对于学生了解翻译行业有一定的助力。
(3)体育翻译课程空缺
需求决定供给,以其为导向设置专业不仅可以解决供给短缺问题,也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现阶段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已成我国体育产业發展的一大短板,虽然两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但体育翻译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不多,成都体育学院基本为2/25,郑大体院更是仅有1门体育翻译课程,学生接触体育翻译较少。
四、体育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上述问题已经掣肘了培养体育翻译人才,结合两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针对性解决,同时笔者也认为其解决方法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其他高校。
(1)专业设置增加体育外语语种教学课程,尤其加大小语种方面的人才培养,同时教师在授课时穿插引入相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差异。
(2)教学时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首先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多多增加角色扮演环节,设立教学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站出来、面向同学,尝试进行体育翻译活动。其次系部与外部翻译公司或者体育赛事活动方达成合作,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在真正的翻译活动现场感受体育翻译带来的参与感和享受感。
(3)翻译人才并不等同于体育翻译人才,了解外语的人并非一定能够进行体育方面的翻译活动,尤其随着现今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和需求内容的种类会相应地增加。设立单独的体育翻译专业,会让专业设置上更加偏重体育方面,无论是教材还是师资建设都更加方便和准确有针对性,会更有助于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
(4)增加设立相关体育项目翻译课程,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体育翻译人才会根据需要进行口译和笔译的工作,因此翻译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院校设立体育英语专业,但翻译课程开展稍显不足。笔者认为体育院下在开展课程时,有必要考虑翻译课程的增加,比如开设翻译理论、基础/高级口译、体育英语速记、体育新闻交替/同声传译、体育英语交替/同声传译等等课程,同时结合相关体育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立独立的体育翻译专业。
(5)培养和提高体育翻译人才的外语能力,向重点外语院校“取经”。无论是专业的体育院校还是外语院校,在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体育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为各个体育院校,笔者认为可以吸纳专业外语院校为新成员,不仅可以双方资源共享,还可以取长补短,共同为培养体育翻译人才努力。
(6)推进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培养教学工具之一,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首先可以对国外的体育原版教材进行筛选和引进,鼓励阅读原版。其次是一些教师自主编写教材或者由协会组织邀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一线教师和出版商进行通力合作,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以体育翻译为核心, 积极吸纳语言学、翻译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并使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http://tylyywyx.peczzu.edu.cn/zyjs/yyzy.htm,2018.7.1.
[2]李在辉, 杨凤军, 金燕.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88-90.
[3]李在辉,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7):87-90.
[4]赵春丽,王芳. 《体育翻译》课程设置研究[J].海外英语, 2015(07):28-29.
关键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体育;体育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21世纪以后,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迅速,尤其在08年北京奥运会、14年南京青奥会成功举办以后,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迅猛,对外的交流与融合也日益迫切。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对于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目前我国相关方面人才储备不足,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的问题研究逐渐被业界人士关注。因而探究如何更好地培养体育翻译人才对于我国体育事业国际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界定体育翻译人才概念
很多人不了解何为体育翻译人才,所以在进行问题探究以前,笔者认为界定体育翻译人才概念有一定的必要性。一般而言翻译人才指的是为了交流沟通或者传播文化而将一种或者多种语言翻译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专业人士,体育翻译人才则是将翻译人才的关注点集中在体育领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体育知识,也具有扎实的外语能力和双语转换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够强,是一种应用型人才。
二、两校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成都体育学院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我国体育院校中第一个开设了的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主要培养我国体育事业中急需的体育外语外事方面人才;同时也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体育赛事翻译和国际体育问题方向)。在2017年至2018年中旬,成都体育学院外语系接连派出学生参加国际铁人三项比赛、FIBA3X3国际挑战赛、成都国际乒乓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能力。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在08年单独成立外语系,开设英语专业(体育方向),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泛的体育运动知识和实践能力,能胜任体育外事交流、体育运动项目、体育新闻等翻译工作或从事学校英语教学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英语人才,支持和鼓励学生参加郑开马拉松志愿者活动、辅导和支持学生考取藤球裁判证并在比赛中实际操作,提高实际业务能力。
三、培养存在的问题
(1)语种单一,仍以英语翻译为主
两校虽然单独设立外语系,但学生主要学习的外语集中在英语方面,大三开始接触第二外语,成都体院提供了法语、日语和德语,郑大体院的学生只有日语这一个选项。除了语种较为单一的问题以外,咨询和结合笔者自身经验后发现,主要的问题在于外语与体育的结合不紧密,大多时候二外的学习是浅尝辄止,甚至郑大体院外语系关于此项的培养目标也仅仅是初步掌握一门第二外语。据悉08年北京奥运会中所需要的赛事语言服务达五六十种,广州亚运会有九个语种,阿拉伯语、泰语、印尼语等小语种的体育翻译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2)课堂教学与翻译实践联系不紧密
实践出真知,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探索才更有利于自身能力的发展。纵观全国院校尤其是体育院校培养翻译人才的模式,发现课堂教学和翻译实践融合不够紧密。结合笔者在两校学习经历,认为成都体院相比郑大体院来说对实践更加重视一点。郑大体院地处郑州,赛事较少,因而能够为学生提供赛事服务机会不如成都体院,在每学年的下半学期成都体院又会组织大四和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在语言桥等翻译公司实习培训,这对于学生了解翻译行业有一定的助力。
(3)体育翻译课程空缺
需求决定供给,以其为导向设置专业不仅可以解决供给短缺问题,也为自身发展提供动力。现阶段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已成我国体育产业發展的一大短板,虽然两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但体育翻译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所占比重不多,成都体育学院基本为2/25,郑大体院更是仅有1门体育翻译课程,学生接触体育翻译较少。
四、体育翻译人才培养对策
上述问题已经掣肘了培养体育翻译人才,结合两校专业设置情况和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针对性解决,同时笔者也认为其解决方法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其他高校。
(1)专业设置增加体育外语语种教学课程,尤其加大小语种方面的人才培养,同时教师在授课时穿插引入相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情况,帮助学生更好了解国内外体育发展差异。
(2)教学时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首先课堂教学时老师可以多多增加角色扮演环节,设立教学情境,引导和鼓励学生站出来、面向同学,尝试进行体育翻译活动。其次系部与外部翻译公司或者体育赛事活动方达成合作,为学生增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在真正的翻译活动现场感受体育翻译带来的参与感和享受感。
(3)翻译人才并不等同于体育翻译人才,了解外语的人并非一定能够进行体育方面的翻译活动,尤其随着现今体育的快速发展,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和需求内容的种类会相应地增加。设立单独的体育翻译专业,会让专业设置上更加偏重体育方面,无论是教材还是师资建设都更加方便和准确有针对性,会更有助于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
(4)增加设立相关体育项目翻译课程,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体育翻译人才会根据需要进行口译和笔译的工作,因此翻译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院校设立体育英语专业,但翻译课程开展稍显不足。笔者认为体育院下在开展课程时,有必要考虑翻译课程的增加,比如开设翻译理论、基础/高级口译、体育英语速记、体育新闻交替/同声传译、体育英语交替/同声传译等等课程,同时结合相关体育翻译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立独立的体育翻译专业。
(5)培养和提高体育翻译人才的外语能力,向重点外语院校“取经”。无论是专业的体育院校还是外语院校,在体育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全国体育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成员为各个体育院校,笔者认为可以吸纳专业外语院校为新成员,不仅可以双方资源共享,还可以取长补短,共同为培养体育翻译人才努力。
(6)推进教材建设。教材是重要的培养教学工具之一,好的教材有助于学生课下自主学习。首先可以对国外的体育原版教材进行筛选和引进,鼓励阅读原版。其次是一些教师自主编写教材或者由协会组织邀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一线教师和出版商进行通力合作,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要以体育翻译为核心, 积极吸纳语言学、翻译学等学科的优秀成果并使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 http://tylyywyx.peczzu.edu.cn/zyjs/yyzy.htm,2018.7.1.
[2]李在辉, 杨凤军, 金燕.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0 (4) :88-90.
[3]李在辉,体育翻译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7):87-90.
[4]赵春丽,王芳. 《体育翻译》课程设置研究[J].海外英语, 2015(07):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