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化城镇的不断推进,原本看起来参差不齐、破旧不堪的老区小巷正在逐步退出我们的视野,然而正是这种重重叠叠的民宅建筑,构成了开封当下非主流审美的一道亮丽风景,相对于以经济建设为导向的古城旅游景区,主流审美附加的昂贵门票正在一步步把我们的腰包掏空,然而旅游公司所呈现给观众的古代建筑却大多是后来新建,或者翻新仿古,根据有目的性的设计而构造出来,文化底蕴被商业利益冲淡。小巷虽然破旧,但却货真价实,其中的美感需要我们悉心感受。
关键词:开封;老区小巷; 形式美感
一、开封老区小巷的建筑风格与审美价值
黄河在开封素有“地上河”之称,自古以来黄河对于开封的威胁从未停止,水患所带来的漂泊感是老区小巷建筑风格形成原因的来源之一,[1]另一个原因便是深深刻在开封人骨子里的逐鹿中原所带来的颠沛流离,种种原因导致开封人并不留恋固定的住所,形成现在的小巷建筑风格。俗话说,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2]开封老区小巷形成了横竖交错,分岔极多,层层叠叠的建筑风貌。相比江南秀丽的雨巷与北京胡同严谨方正的规划,开封的小巷便是两者的调和,集中了秀丽和朴素,有着北方独特的灰色语调,却舍去了严谨的规划,任其自然生长,令人惊讶不已。
然而现代化与城镇化正吞噬着小巷,整齐的规划替代了富有韵律感的曲折线条,宽阔马路旁孱弱的青色并树道替换了散落在小巷的黑色虬曲古树,曲线变直了,生活节奏逐渐变快。主流审美参和着商业利益充斥在各大景区,小摊边嘈杂的喇叭声湮灭了悠远的吆喝声。小巷所代表的非主流审美价值就在于此,它可以让浮躁归于平静,使复杂变得单纯。
二、小巷的节奏与韵律
如果你认为破旧的小巷只是死寂一片,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开封老区小巷中充满了节奏与韵律。
曲者动。漫步在小巷中间,仿佛跟随长卷构图的山水画一样慢慢展开,移步异景,充满了曲折的线条,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缠绕在墙壁上,悬挂在头顶上的各种电线,线的缠绕总是充满寓意,古代传说中月老所牵引的红线所代表是看不见的因缘,如今这些承载着无数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的电线光缆又以线的形式将远方连接起来,交错盘绕,像是道不完说不尽的因缘与相思,起起伏伏,如同可看见的交响乐,忽而浓密,忽而疏散,有时万马奔腾一起通向一个发黄的微微倾斜的直线顶端(电线杆),有时如同花蕊吐丝,从一个固定的墙角迸发开来,将观者情绪推到高点又掉落下来,小巷里电线的节奏美感让人徜徉其中;除了无处不在的纤细缠绕的电线之外,或是庭院中,或是门外,散布着用中锋书写着漆黑的树,因为年久,所以黑且粗糙,像干枯的笔墨在高级灰的色调中浓浓的一笔,让轻浮的浅色有了可以释然的依托,粗重宽厚的线条带来的是急促壮美的节奏感。
三、小巷的静谧美
方者静。而方形的组成因素就是水平线和有着纵深的垂直线,水平线所代表的是一望无垠的平静海平面,而纵深的垂直线如同身处幽谷中身旁两侧的大山。老区小巷中出现频率最多就是方角,无数重叠的长方形在视域里排满,然而小巷里的方形并不是如同几何图形一样的计算精密,是微微倾斜的不规则斜线,打破规矩而又显示出规矩本身,小巷里的方形就是有着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静谧。
灰者静。在那遥远的非洲,热情奔放的非洲大地往往颜色艳丽,充满活力,热闹非凡,在开封老区的小巷中,水泥灰,陈旧的褐红色砖墙,,青灰色的城墙与砖瓦,它们色彩的饱和度降低,共同营造出低沉的曲调,静谧而安详。
轻者静。春天的开封小巷,粉红色的桐树花开,簌簌花落,轻妙无比;小巷里夏天的蝉叫声与城市里密集的树林里大量蝉虫的聒噪声不同,小巷没有嘈杂的鸣笛与喧哗的噪音背景,有的只是深幽的转折将蝉叫声稀释,可谓蝉噪巷愈静;秋天的雨后的小巷,雨声嘀嗒,枯叶脆响,更加静谧;冬天的风声穿过小巷,风通过曲折的通道,如同造物主吹奏牧笛,轻轻覆盖着雪的小巷万籁俱静。
慢者静。有了小巷,开封人的生活才可以慢条斯理,不急不躁,早上不必像一线城市那样起个大早赶公交,坐地铁,可以懒洋洋地睡到太阳晒到屁股,再懒洋洋地和路过的老邻居轻声问候饭吃了没。小巷里的年轻一代大都选择了垂直分布的高楼大厦居所,剩下的大都是一些年迈的老人,他们说话缓慢,但饱经沧桑,一个个脑袋里都有着抹不掉的历史与故事,听他们慢慢讲述,时光从嘴中乍泄,有故事的小巷静悄悄。
四、小巷中的空隙美
所谓空隙之美[3],其实就是小巷虚实相生中虚的部分。清楚的细节让人神经紧绷,密不通风实体建筑让视觉难以呼吸,疏可走马的空隙让禁锢良久的心灵得到解放,大面积的空白放松了眼睛。空隙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食物从空隙中进入,万物充满了能量,婴儿从空隙中诞生,生命得到爆发,我们不但从空隙中走来,也要从空隙中消失。开封老区小巷就是充满了被世俗视角掩盖了的空隙之美。
有遮挡才有空隙,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开封老区小巷的建筑层层叠叠,这种一层一层的遮挡让远处的房子挤在空隙中,越往前走,远处的房子从拐角中,从空隙之间,推开两侧的墙壁,逐渐暴露出来,像是源源不断盛开的花骨朵,不停刺激游观者的脚步向前探寻,此刻的观者像是饥渴的蜜蜂拨开重重花瓣,通往甜蜜之源。小巷中的移步换景所带来的空间感诱人深入,突破平面布局,通往垂直的纵深。
五、小巷的朴素与自然
人们常常忽略生活中的现实与日常,盲目追随别人眼中的至美,小巷中的朴素与自然是一剂将幻想拉回至现实的良药,唯有真实之美才是通向内心至美境界的唯一通道,这个曲折的通道就藏匿于开封的老区小巷。
老区小巷虽然也是人为所建,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总是不断上演,它的整体构成相比充满商业利益的景区规划更加贴近自然之美,却又充满真实与朴素的人文情怀。自然之美的疏离感与人文之美的亲和性在开封老区小巷有着新的诠释与表达,逐渐演化出一套完整的审美生态,在这个审美生态环境中充满了朴素与自然的气氛,通过这些扭扭曲曲的审美通道,最终体会万物回归到自然与本真的意境当中。
与其絮絮叨叨地分析它的美之所在,不如亲自走进它,不必为失去乘坐豪华游艇所带来的虚荣感到可惜,不必为它的真实面貌感到羞愧,在这里,美就是朴素与自然,充满节奏与韵律,它就是那样缓慢而祥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
[1]开封县编纂委员会 开封县志[K].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2]孙玉亮 又一村.城市文化 文化开封[K].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
[3]韦曦.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王召召(1993.02—),男,汉族,籍贯:河南济源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
关键词:开封;老区小巷; 形式美感
一、开封老区小巷的建筑风格与审美价值
黄河在开封素有“地上河”之称,自古以来黄河对于开封的威胁从未停止,水患所带来的漂泊感是老区小巷建筑风格形成原因的来源之一,[1]另一个原因便是深深刻在开封人骨子里的逐鹿中原所带来的颠沛流离,种种原因导致开封人并不留恋固定的住所,形成现在的小巷建筑风格。俗话说,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2]开封老区小巷形成了横竖交错,分岔极多,层层叠叠的建筑风貌。相比江南秀丽的雨巷与北京胡同严谨方正的规划,开封的小巷便是两者的调和,集中了秀丽和朴素,有着北方独特的灰色语调,却舍去了严谨的规划,任其自然生长,令人惊讶不已。
然而现代化与城镇化正吞噬着小巷,整齐的规划替代了富有韵律感的曲折线条,宽阔马路旁孱弱的青色并树道替换了散落在小巷的黑色虬曲古树,曲线变直了,生活节奏逐渐变快。主流审美参和着商业利益充斥在各大景区,小摊边嘈杂的喇叭声湮灭了悠远的吆喝声。小巷所代表的非主流审美价值就在于此,它可以让浮躁归于平静,使复杂变得单纯。
二、小巷的节奏与韵律
如果你认为破旧的小巷只是死寂一片,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开封老区小巷中充满了节奏与韵律。
曲者动。漫步在小巷中间,仿佛跟随长卷构图的山水画一样慢慢展开,移步异景,充满了曲折的线条,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缠绕在墙壁上,悬挂在头顶上的各种电线,线的缠绕总是充满寓意,古代传说中月老所牵引的红线所代表是看不见的因缘,如今这些承载着无数文字图片视频信息的电线光缆又以线的形式将远方连接起来,交错盘绕,像是道不完说不尽的因缘与相思,起起伏伏,如同可看见的交响乐,忽而浓密,忽而疏散,有时万马奔腾一起通向一个发黄的微微倾斜的直线顶端(电线杆),有时如同花蕊吐丝,从一个固定的墙角迸发开来,将观者情绪推到高点又掉落下来,小巷里电线的节奏美感让人徜徉其中;除了无处不在的纤细缠绕的电线之外,或是庭院中,或是门外,散布着用中锋书写着漆黑的树,因为年久,所以黑且粗糙,像干枯的笔墨在高级灰的色调中浓浓的一笔,让轻浮的浅色有了可以释然的依托,粗重宽厚的线条带来的是急促壮美的节奏感。
三、小巷的静谧美
方者静。而方形的组成因素就是水平线和有着纵深的垂直线,水平线所代表的是一望无垠的平静海平面,而纵深的垂直线如同身处幽谷中身旁两侧的大山。老区小巷中出现频率最多就是方角,无数重叠的长方形在视域里排满,然而小巷里的方形并不是如同几何图形一样的计算精密,是微微倾斜的不规则斜线,打破规矩而又显示出规矩本身,小巷里的方形就是有着充满了旺盛生命力的静谧。
灰者静。在那遥远的非洲,热情奔放的非洲大地往往颜色艳丽,充满活力,热闹非凡,在开封老区的小巷中,水泥灰,陈旧的褐红色砖墙,,青灰色的城墙与砖瓦,它们色彩的饱和度降低,共同营造出低沉的曲调,静谧而安详。
轻者静。春天的开封小巷,粉红色的桐树花开,簌簌花落,轻妙无比;小巷里夏天的蝉叫声与城市里密集的树林里大量蝉虫的聒噪声不同,小巷没有嘈杂的鸣笛与喧哗的噪音背景,有的只是深幽的转折将蝉叫声稀释,可谓蝉噪巷愈静;秋天的雨后的小巷,雨声嘀嗒,枯叶脆响,更加静谧;冬天的风声穿过小巷,风通过曲折的通道,如同造物主吹奏牧笛,轻轻覆盖着雪的小巷万籁俱静。
慢者静。有了小巷,开封人的生活才可以慢条斯理,不急不躁,早上不必像一线城市那样起个大早赶公交,坐地铁,可以懒洋洋地睡到太阳晒到屁股,再懒洋洋地和路过的老邻居轻声问候饭吃了没。小巷里的年轻一代大都选择了垂直分布的高楼大厦居所,剩下的大都是一些年迈的老人,他们说话缓慢,但饱经沧桑,一个个脑袋里都有着抹不掉的历史与故事,听他们慢慢讲述,时光从嘴中乍泄,有故事的小巷静悄悄。
四、小巷中的空隙美
所谓空隙之美[3],其实就是小巷虚实相生中虚的部分。清楚的细节让人神经紧绷,密不通风实体建筑让视觉难以呼吸,疏可走马的空隙让禁锢良久的心灵得到解放,大面积的空白放松了眼睛。空隙所承载着丰富的内涵,食物从空隙中进入,万物充满了能量,婴儿从空隙中诞生,生命得到爆发,我们不但从空隙中走来,也要从空隙中消失。开封老区小巷就是充满了被世俗视角掩盖了的空隙之美。
有遮挡才有空隙,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开封老区小巷的建筑层层叠叠,这种一层一层的遮挡让远处的房子挤在空隙中,越往前走,远处的房子从拐角中,从空隙之间,推开两侧的墙壁,逐渐暴露出来,像是源源不断盛开的花骨朵,不停刺激游观者的脚步向前探寻,此刻的观者像是饥渴的蜜蜂拨开重重花瓣,通往甜蜜之源。小巷中的移步换景所带来的空间感诱人深入,突破平面布局,通往垂直的纵深。
五、小巷的朴素与自然
人们常常忽略生活中的现实与日常,盲目追随别人眼中的至美,小巷中的朴素与自然是一剂将幻想拉回至现实的良药,唯有真实之美才是通向内心至美境界的唯一通道,这个曲折的通道就藏匿于开封的老区小巷。
老区小巷虽然也是人为所建,但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故事总是不断上演,它的整体构成相比充满商业利益的景区规划更加贴近自然之美,却又充满真实与朴素的人文情怀。自然之美的疏离感与人文之美的亲和性在开封老区小巷有着新的诠释与表达,逐渐演化出一套完整的审美生态,在这个审美生态环境中充满了朴素与自然的气氛,通过这些扭扭曲曲的审美通道,最终体会万物回归到自然与本真的意境当中。
与其絮絮叨叨地分析它的美之所在,不如亲自走进它,不必为失去乘坐豪华游艇所带来的虚荣感到可惜,不必为它的真实面貌感到羞愧,在这里,美就是朴素与自然,充满节奏与韵律,它就是那样缓慢而祥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
[1]开封县编纂委员会 开封县志[K].开封: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
[2]孙玉亮 又一村.城市文化 文化开封[K].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5.
[3]韦曦.照夜白:山水、折叠、循环、拼贴、时空的诗学[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王召召(1993.02—),男,汉族,籍贯:河南济源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