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干阑式建筑是我国五大民居建筑之一,特别适于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融合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关键词:干阑式建筑环境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035-01
建筑是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其内涵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亦差异较大,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是历史必然。客家民居,北京四合院、陜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阑式”建筑一起被称为我国五大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奇葩,适于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的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式建筑,从远古时代传承至今天,展现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1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构建形式。非常适用于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这类民居一般规模不大,三至五间居多,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其优越性尤为突出。居住于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
2干阑式建筑起源
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1973年在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发现了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阑式建筑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约前5000~前3300)的住房特点。考古挖掘显示,这时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阑式建筑。在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多达数千件,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
干阑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从远古走到今天,历经7000余年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其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遵循了我国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与自然高度协调的文化精神,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恬静地镶嵌在大自然之中,又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永远无法与自然分割的,干阑式建筑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会用繁荣的未来展现其永恒的生命力。
3干阑式建筑现实意义
建筑是孕育生长在文化土壤之中的,随时代、生活、人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国建筑大师张钦楠说:“建筑必须反映生活,而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根。”因此建筑必将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能源消耗越来越严重。建筑材料消耗了世界资源和能源的1/6~1/2,为生产建筑材料我国每年要消耗各种矿产资源70多亿吨,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当今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享受健康低碳生活方式的诉求相背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的巨大压力,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低碳建筑,这不仅需要低碳的建筑设计理念,低碳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与能源消耗息息相关,采用低碳环保建筑材料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相同面积的建筑,竹子与混凝土的能耗比为1∶8;与钢材相比,相同过程中竹子的能耗仅为钢材的2%。根据哥斯达黎加人的计算,每年只需70hm2 的竹林就可建造竹房屋1000座。1hm2竹林可以固定1000吨水,1hm2竹林1个月可吸收近2吨CO2,1年可吸附900吨灰尘,用竹子做建筑材料要比砖石、混凝土、钢材等更加环保,其做为低碳环保建筑材料的巨大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美誉,竹类资源极其丰富,加之其成林速度较快,一般为3~5年。只要科学管理,做到种植与砍伐相平衡,不仅能提高空气质量美化环境,竹子还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之一。因此开发竹结构住宅是现代房屋发展方向之一,在今天看来干阑式建筑不仅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还符合当今节能环保新理念,在适合的地域推广竹结构的干阑式建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干阑式建筑的发展
干阑式建筑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宛若一个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汲取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如此,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其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节能环保的诉求,融入现代文明发展的新潮流,2010年8月28至11月21日,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相逢于建筑”为展会主题,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由建筑师Noura Al-Sayeh与Fuad Al-Ansari所策划的巴林王国馆获得了最佳国家馆金狮奖,展览包括三间巴林渔民的传统木屋(如图),用建筑语言诉说巴林海岸线的变迁,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在授奖词中称其因“对国家与急速变化的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的明快而强有力的自我分析而感人至深”。而其传统木屋与我国干阑式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永不泯灭的情怀。同时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多及部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为节省空间类似于干阑式建筑——架空的城市建筑或许不远的将来就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干阑式建筑融汇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适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因此,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它是用竹、木镌刻的史书,它用建筑语言述说着沧桑变化,它是用竹、木谱写的历史交响曲,演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中国科普博览,2005.9.30.
[4] 郝林.INTEGER现代复合竹结构建筑世界建筑,2010.02.
关键词:干阑式建筑环境历史哲学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7(c)-0035-01
建筑是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其内涵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支配下形成的。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亦差异较大,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是历史必然。客家民居,北京四合院、陜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阑式”建筑一起被称为我国五大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民居中奇葩,适于南方气候炎热、潮湿的山区的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式建筑,从远古时代传承至今天,展现顽强的生命力。它的产生、发展、变化贯穿整个古代建筑的发展过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主要代表。
1干阑式建筑
干阑式建筑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构建形式。非常适用于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岛、台湾等,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这类民居一般规模不大,三至五间居多,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其优越性尤为突出。居住于干阑民居的有傣族、壮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
2干阑式建筑起源
干阑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早期的主要建筑形式,1973年在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古文化遗址——河姆渡遗址,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发现了大批榫卯木构件及干阑式建筑遗迹,显示了河姆渡文化(约前5000~前3300)的住房特点。考古挖掘显示,这时盛行一种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阑式建筑。在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与这种建筑遗迹有关的圆桩、方桩、板桩、梁、柱、木板等木构件,多达数千件,许多建筑木构件上凿卯带榫,标志着当时木作技术的突出成就。
干阑式建筑是原始巢居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其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从远古走到今天,历经7000余年长盛不衰,不仅仅是其适应当地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其遵循了我国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与自然高度协调的文化精神,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恬静地镶嵌在大自然之中,又仿佛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永远无法与自然分割的,干阑式建筑不仅有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会用繁荣的未来展现其永恒的生命力。
3干阑式建筑现实意义
建筑是孕育生长在文化土壤之中的,随时代、生活、人文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国建筑大师张钦楠说:“建筑必须反映生活,而生活离不开文化的根。”因此建筑必将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能源消耗越来越严重。建筑材料消耗了世界资源和能源的1/6~1/2,为生产建筑材料我国每年要消耗各种矿产资源70多亿吨,并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与当今人们渴望回归自然,享受自然、享受健康低碳生活方式的诉求相背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能源消耗的巨大压力,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行低碳建筑,这不仅需要低碳的建筑设计理念,低碳建筑材料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的选择使用与能源消耗息息相关,采用低碳环保建筑材料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表明,相同面积的建筑,竹子与混凝土的能耗比为1∶8;与钢材相比,相同过程中竹子的能耗仅为钢材的2%。根据哥斯达黎加人的计算,每年只需70hm2 的竹林就可建造竹房屋1000座。1hm2竹林可以固定1000吨水,1hm2竹林1个月可吸收近2吨CO2,1年可吸附900吨灰尘,用竹子做建筑材料要比砖石、混凝土、钢材等更加环保,其做为低碳环保建筑材料的巨大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我国素有“竹子王国”之美誉,竹类资源极其丰富,加之其成林速度较快,一般为3~5年。只要科学管理,做到种植与砍伐相平衡,不仅能提高空气质量美化环境,竹子还将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低碳环保建筑材料之一。因此开发竹结构住宅是现代房屋发展方向之一,在今天看来干阑式建筑不仅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还符合当今节能环保新理念,在适合的地域推广竹结构的干阑式建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4干阑式建筑的发展
干阑式建筑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宛若一个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汲取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精髓,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不仅如此,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其还能够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节能环保的诉求,融入现代文明发展的新潮流,2010年8月28至11月21日,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相逢于建筑”为展会主题,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由建筑师Noura Al-Sayeh与Fuad Al-Ansari所策划的巴林王国馆获得了最佳国家馆金狮奖,展览包括三间巴林渔民的传统木屋(如图),用建筑语言诉说巴林海岸线的变迁,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在授奖词中称其因“对国家与急速变化的海岸线之间的关系的明快而强有力的自我分析而感人至深”。而其传统木屋与我国干阑式建筑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类的心灵是相通的,体现了人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渴望回归自然的永不泯灭的情怀。同时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多及部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为节省空间类似于干阑式建筑——架空的城市建筑或许不远的将来就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干阑式建筑融汇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适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因此,数千年来经久不衰,它是用竹、木镌刻的史书,它用建筑语言述说着沧桑变化,它是用竹、木谱写的历史交响曲,演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华夏建筑文化之源——河姆渡的干阑木构中国科普博览,2005.9.30.
[4] 郝林.INTEGER现代复合竹结构建筑世界建筑,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