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贝尔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周围性面瘫的一种,其发病率高。针灸在这一领域的疗效肯定,比传统的单纯用药物疗程偏长,面神经恢复较慢,给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定的痛苦,如果治疗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自信心。本人针灸药物结合治疗贝尔麻痹13例,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针灸 药物 贝尔麻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4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28-01
贝尔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周围性面瘫的一种,其发病率高。针灸在这一领域的疗效肯定,比传统的单纯用药物疗程偏长,面神经恢复较慢,给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定的痛苦,如果治疗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自信心。本人针灸药物结合治疗贝尔麻痹1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3例贝尔麻痹均为我科就诊治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1周余。
1.2 纳入标准[1]。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发病6个月以内患者。
1.3 排除标准。①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等并发的周围性面瘫;②后颅窝病变如听神经瘤、颅底脑膜炎、癌症颅内转移、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③中枢性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取双侧风池、翳风、外关、合谷、足三里及患侧阳白、四白、下关、迎香、颊车、地仓等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分期施针。急性期(1~7天内)每次循经远取双侧外关、合谷、足三里;如取患侧仅取2~3穴,采用0.35*40mm毫针直立浅刺,刺入即止,不做提插捻转手法,留针对性20分钟。静止期(8~14天)每次选患侧5~7穴,采用0.35*40mm毫针直刺针0.2~0.3寸,或选地仓与颊车、阳白与攒竹、阳白与太阳等以0.35*50mm毫针透刺,留针30分钟,并加用电疗。恢复期(15天以上)每次选患侧5~6穴,浅刺约0.1~0.3寸,留针25分钟,并加用电疗。以上各期治疗后均用艾条悬灸10分钟。
2.2 药物。中医辨证分期用药:①初期(1周内):桂枝10克、板蓝根30克、金银花30克、蚤休20克、川芎10克、防风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随证加减,湿重者加泽泻10克、茯苓10克。②发病7天后:白附子10克、蜈蚣2条、全虫5克、生黄芪5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对于有耳后疼痛者,发病起始阶段加用地塞米松5~15mg,连用三日,后逐渐减量,直到7天为止。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2]。①痊愈:面部两侧所有区域对称,运动功能正常。②显效: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③有效:有明显功能减弱,但是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④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
3.2 治疗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讨论
贝尔麻痹(面神经炎的一种)为临床常见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研究表明,针刺可直接刺激面神经,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抑制状态,促进病损神经的修复[3]。但针刺的最佳时机一直以来存有争论。本人临床主张分期论治,早期以远经取穴为主,局部少配穴或不配穴,如配穴亦浅刺,不用电疗;静止期和恢复期则局部加针并配合电疗。如何掌握针刺的刺激量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如刺激量过大可引起面肌痉挛等后遗症,如刺激量过小则加长患者的恢复时间。针后加用艾条悬灸有利于激发经气,加速气血流通。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毒邪乘虚侵袭,致阳明,少阳之经受邪,经气阻滞,经筋失养。初期应疏风通络,清热解毒;发病7天后应益气活血通络。如发病时有耳后疼痛,应加用少量的激素,可以消除神经根水肿,对疾病预后有很大改善。
贝尔麻痹患者的调护亦很重要,发病时面部勿湿敷,以干搓为主;情绪要稳定;面部要带墨镜和口罩,避免风寒侵袭;食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参考文献
[1]孔炳耀,李俊.中西医结合神经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7—273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4(1):22—24
[3]石学敏.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6
关键词:针灸 药物 贝尔麻痹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0.546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10-0328-01
贝尔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周围性面瘫的一种,其发病率高。针灸在这一领域的疗效肯定,比传统的单纯用药物疗程偏长,面神经恢复较慢,给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带来一定的痛苦,如果治疗不及时会留下后遗症,影响患者的自信心。本人针灸药物结合治疗贝尔麻痹13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3例贝尔麻痹均为我科就诊治患者,其中男6例,女7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9岁;病程最短者1天,最长者1周余。
1.2 纳入标准[1]。符合面神经炎诊断标准,发病6个月以内患者。
1.3 排除标准。①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等并发的周围性面瘫;②后颅窝病变如听神经瘤、颅底脑膜炎、癌症颅内转移、多发性硬化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瘫;③中枢性面瘫。
2 治疗方法
2.1 针灸。取双侧风池、翳风、外关、合谷、足三里及患侧阳白、四白、下关、迎香、颊车、地仓等穴,皮肤常规消毒后,分期施针。急性期(1~7天内)每次循经远取双侧外关、合谷、足三里;如取患侧仅取2~3穴,采用0.35*40mm毫针直立浅刺,刺入即止,不做提插捻转手法,留针对性20分钟。静止期(8~14天)每次选患侧5~7穴,采用0.35*40mm毫针直刺针0.2~0.3寸,或选地仓与颊车、阳白与攒竹、阳白与太阳等以0.35*50mm毫针透刺,留针30分钟,并加用电疗。恢复期(15天以上)每次选患侧5~6穴,浅刺约0.1~0.3寸,留针25分钟,并加用电疗。以上各期治疗后均用艾条悬灸10分钟。
2.2 药物。中医辨证分期用药:①初期(1周内):桂枝10克、板蓝根30克、金银花30克、蚤休20克、川芎10克、防风10克、红花10克、甘草10克,随证加减,湿重者加泽泻10克、茯苓10克。②发病7天后:白附子10克、蜈蚣2条、全虫5克、生黄芪5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对于有耳后疼痛者,发病起始阶段加用地塞米松5~15mg,连用三日,后逐渐减量,直到7天为止。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2]。①痊愈:面部两侧所有区域对称,运动功能正常。②显效: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的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③有效:有明显功能减弱,但是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并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④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加重,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
3.2 治疗结果。13例患者治疗后,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4 讨论
贝尔麻痹(面神经炎的一种)为临床常见病,是世界卫生组织较早认定的针灸适应治疗的43种疾病之一。研究表明,针刺可直接刺激面神经,提高面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抑制状态,促进病损神经的修复[3]。但针刺的最佳时机一直以来存有争论。本人临床主张分期论治,早期以远经取穴为主,局部少配穴或不配穴,如配穴亦浅刺,不用电疗;静止期和恢复期则局部加针并配合电疗。如何掌握针刺的刺激量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如刺激量过大可引起面肌痉挛等后遗症,如刺激量过小则加长患者的恢复时间。针后加用艾条悬灸有利于激发经气,加速气血流通。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毒邪乘虚侵袭,致阳明,少阳之经受邪,经气阻滞,经筋失养。初期应疏风通络,清热解毒;发病7天后应益气活血通络。如发病时有耳后疼痛,应加用少量的激素,可以消除神经根水肿,对疾病预后有很大改善。
贝尔麻痹患者的调护亦很重要,发病时面部勿湿敷,以干搓为主;情绪要稳定;面部要带墨镜和口罩,避免风寒侵袭;食材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参考文献
[1]孔炳耀,李俊.中西医结合神经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7—273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讨论稿)[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44(1):22—24
[3]石学敏.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