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孙中山的军人“救国”仁德观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ysical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军人仁德的本质是“博爱”,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公爱”和“大爱”。“救国之仁”是军人仁德的核心,“爱国”、“救国”才是真正的“志士之仁”。为践履“救国之仁”而“成仁”就义,无上光荣。
  关键词:孙中山;军人;仁德;救国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0118(2011)-09-00-01
  
  孙中山高度重视军人精神建设。他把“智、仁、勇”视为“军人精神之要素”。本文拟就孙中山军人仁德观的核心内容作一探析,弘扬其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为当代革命军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孙中山在改造传统仁德观的基础上构建革命军人仁德观。他继承韩愈的观点,认为“中国古来学者,言仁者不一而足。据余所见,仁之定义,诚如唐韩愈所云‘博爱之谓仁’,敢云适当。”但他不是简单照搬韩愈思想,而是代之以近代博爱观。他指出:博爱“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因为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孙中山把经过革命改造的“博爱”规定为军人仁德的本质,一方面体现其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的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彰显其“为公爱而非私爱”、“以其所爱在大,非妇人之仁可比”的精神特质,表明孙中山已经超越古人将仁德主要囿于家族生活及日常交往的“私爱”范畴,而将军人仁德界定为替全体人民谋幸福的“公爱”、“大爱”,实现了仁德观的飞跃。
  孙中山指出,军人仁德作为“公爱”、“大爱”,跟军人智德相比具有“不问利害如何”的特性,从而体现着鲜明的牺牲奉献精神。军人仁德并且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孙中山把军人仁德的丰富内容大体划分为三类,即“一、救世之仁,二、救人之仁,三、救国之仁。”他说:军人仁德“有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则皆为博爱。”那么,在军人仁德诸多内容中,其核心是什么呢?
  孙中山把“救国之仁”作为军人仁德的核心。他说:“军人之仁,果如何耶?其目的在于救国,故自有军人以来,无不曰‘为国尽力’。”他把军人之仁的最终目的归结为“救国”,实质上也就把“救国之仁”当作军人之仁的核心。他大力宣传“舍生以救国,志士之仁也”的爱国主义思想,指出:“何谓救国?即志士爱国之仁……专为国家出死力,牺牲生命,在所不计。”并且认为:“爱国心重者,其国必强,反是则弱”,以此勉励革命军人弘扬救国救民之仁德,肩负起为祖国和人民争取独立和民主的重任,使其军人仁德观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进步性。
  孙中山敏锐地看到,专制国家与民主国家政体下的军人“为国尽力”具有截然不同的道德意义。他认为,专制国家不啻君主个人之私产,专制国家的军人只是忠于君主一人一姓,其“为国尽力”只是为君主出死力而非向社会全体负责,只是维护专制制度而不是为人民牺牲,这种“为国尽力”并非真正的仁。共和国则属于全体人民,惟有在共和国政体下,军人“为国尽力”、为国牺牲,才是真正为人民造福、“为国家尽力也。”这样,军人为共和国尽责尽力的行为才算是真正践行军人仁德。由此,孙中山要求革命军人关心政治,掌握基本政治常识,懂得区分不同“国家政体”,从思想政治上打牢践行军人“救国之仁”的基础。
  “爱国”,这是当今社会众所周知、人皆应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但是当年孙中山在领导革命之际,却经常遭遇广大民众缺乏爱国心、因而对社会革命漠不关心的窘境。他努力试图通过广泛宣传以改造社会心理,激发民众的爱国心,以此创造适宜的革命环境。而对于广大革命军人,孙中山则将“救国之仁”规定为军人仁德的核心内容,实质上是特别要求和期盼革命军人树立爱国救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冲锋陷阵的革命生力军。
  为增强军人践行“救国之仁”的自觉性,孙中山要求革命军人应以三民主义为行动指南,因为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之道”。他指出:革命军人肩负救国救民责任“须有一定之主义,始可以成仁,始可以成功。观前此革命先烈,前仆后起,视死如归,即为主义而牺牲也。”他把革命军人为三民主义牺牲奋斗,视为“军人之仁所由表现”;提出革命军人“为三民主义去奋斗,就是死了,也是成仁取义”。他高度肯定这种“为主义而牺牲”的爱国行为的道德价值,指出:“不成功,毋宁死,死即成仁之谓,古之志士有求之而不可得者。”他认定“成仁”具有无上道德价值。他说:“成仁而死,极有伟大之价值,纵使前仆后继,牺牲多数人之生命,而能博得真正共和,即亦无所吝惜。”“若因革命而死,因改造新世界而死,则为死重于泰山,其价值乃无量之价值,其光荣乃无上之光荣。”他从价值观和荣誉观视角肯定了军人牺牲“成仁”的奋斗精神,赞美了革命军人高尚的人生价值观。
  孙中山的军人仁德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他对于军人仁爱品德的探索,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仁德思想,又根据新的历史条件加以改造创新,使之很好地适应了现实革命武装斗争的需要。孙中山对于传统思想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孙中山的军人“救国”仁德观丰富了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宝库。从先秦开始,兵家就提出“仁本”学说。如著名兵书《司马法》中,专门设有“仁本”一章。然而察其学说,诸如“古者以仁为本”、“以仁为胜”之类,皆将“仁”视为一种战争之道,抑或上层军事决策的依据,而非军人道德的要素。而诸如“精忠报国”、“爱国保民”之类的军人品德,则未被纳入仁德范畴之内。孙中山首次把“爱国救国”纳入军人仁德范畴,并将“救国之仁”视为军人仁德核心加以大力宣扬,这是他对中国传统军事伦理思想的一大贡献。
  孙中山的军人“救国”仁德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在当时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造就了大批勇于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仁人志士;并且直到今天,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军队道德建设,促进当代革命军人培育战斗精神,树立“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核心价值观,依旧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中山全集(第6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孙中山全集(第9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其他文献
摘要: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无论是在他早年的教育实践,还是在他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他都没有停止对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理论的探索,其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启发式的素质教育方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素质教育途径、主动发展的素质教育学生观等素质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对当前中小学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
期刊
摘要: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别解辞格以其别具一格、匠心独运、生动活泼、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语言形式中,尤其是出现在相声小品、灯谜笑话、广告宣传等引人发笑或者引人注目的语言中。别解多是通过同音、多义、汉字拆分或者多重结构等语言机制来营造与众不同的言语效果,它既能创造出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的别致新义,又能在死板语言的束缚中建立一种定格中的自由。本文从别解的概念和分类、别解的构建方式
期刊
摘要:针对目前在校大学生学习大学数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依次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数学教师应该怎样教、教什么,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受益,而且也可以使数学教师具有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更高的教学设计能力,从而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2    大学数学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大多数专业的
期刊
摘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指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指南、由执政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人民群众理解和认同的思想信念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与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载体,是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首要阵地。近几年来,尽
期刊
摘要:通过分析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说明关注、调整学生心理健康是刻不容缓的教育问题,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一、前言  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
期刊
摘要:我国的国家军事安全受到各种条件地影响和制约,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不是这所有客观因素条件中的一种或几种,而取决于国家军事安全观这一主观因素。为了实现我国国家安全和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究竟该采取何种军事安全观呢?毛泽东思想中的国家军事安全观为我国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应用毛泽东军事安全观维护现代国家军事安全。  关键词:国家;毛泽东思想;安全观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新“三段式”综合实践课程是一种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方案,主要由三段综合实践课程来解决中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课程综合性、 职业导向性、理實一体性、学生主体性;优点是实习时间渐进性、工学计划交替性、角色转变自然性。  关键词:综合实践课程、校企合作、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
期刊
摘要: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之间仍存在距离与矛盾。实现《马原》教材体系向“生活化”教学体系的转换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和实现其教学目标的需要,是有效解决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矛盾的需要。需要通过重塑教学内容;转换表达方式;增强教学互动;完善多媒体课件;加强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体系;“生活化”教学体系;转换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
期刊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从现代化的视角,以面带点,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和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以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为例。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代化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一、现代化视角的提出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厌学心理。
期刊
摘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并被当代行为科学所广泛应用于管理领域。结合民办高校学生干部的特点,将需要层次理论应用于管理学生干部队伍,将有助于高校学生管理的有序化、高效化与专业化。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民办高校;学生干部;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0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