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程改革犹如一股清新的风吹入校园,带给我们一个明媚春天,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必将引发教学课堂发生本质的变化。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4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那么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转变教学观念呢?
一、要转变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在变,对教材的认识也要改变。作为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凭借,教材不是不可怀疑的“圣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应该成为知识、能力、修养、情感、世界观等多方面的载体。教材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体,不仅仅是僵硬凝固的文字符号。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面对面。学生可以根据主观的阅读去创造文本的意义,这与读者自身的特有经验和自身理解有关,所以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吃透教材的各个点,理清文章思路,意会表达的方法,做到真正驾驭教材,把教材变为学本。让学生通过已获得的经验知识,逐步亲近教材,了解教材,掌握教材,创造性地把教材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二、转变学生观,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分数=知识?分数=能力?分数=素质?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学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大笨蛋;郭沫若先生上学时,成绩单中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怪乎,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了统一。老师常常采用“剪贴”、“复制”、“粘贴”等工具,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等“统一战线”,搞大统一、一刀切的批发生产,结果磨平了众多学生个性的棱角,致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口腔一调的“标准件”、“相似性”、“全等形”,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了,诸如四边、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究之路被阻断了,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体被尘封或丢弃了。
新课程标准植根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极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体化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丢弃“以本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一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突出个性化、人性化建设教学观学生观,使课程富涵生机活力。课程个性化、人性化的表现,就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步入适合他自己的发展之路。
三、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体现,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所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焕发师生的潜能和激情。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因此需要特别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导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潜藏的出色才能。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并对个别学生予以特别关照和鼓励,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研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 转变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设计和实施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和同学们一同体验情感,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一,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鼓励自主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们主动发展。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式学习。
第二,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尽量关怀每一位学生,使得优等生、中等生、差生都能夠充分发挥,从而得到新的提高。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课堂上,允许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朗读,或与同伴一起朗读,或伴着背景音乐朗读、或者请老师助读等等,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面向了全体,还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
总之,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努力,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实施新的教学观念,为国家培养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章丽美.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11期
[2] 任伟. 新理念 新教学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 新课程(中), 2011年09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转变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4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那么究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怎样转变教学观念呢?
一、要转变对教材的认识
教材在变,对教材的认识也要改变。作为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主要凭借,教材不是不可怀疑的“圣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应该成为知识、能力、修养、情感、世界观等多方面的载体。教材应该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体,不仅仅是僵硬凝固的文字符号。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面对面。学生可以根据主观的阅读去创造文本的意义,这与读者自身的特有经验和自身理解有关,所以不同的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同。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吃透教材的各个点,理清文章思路,意会表达的方法,做到真正驾驭教材,把教材变为学本。让学生通过已获得的经验知识,逐步亲近教材,了解教材,掌握教材,创造性地把教材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二、转变学生观,让每个学生张扬个性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万紫千红的人,要看到学生的差异。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在智力上的差异并不比在体力上的差异低,教师的责任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往我们衡量学生的标准总是离不开考试和分数。分数=知识?分数=能力?分数=素质?众所周知,大发明家爱迪生上学时,在老师的眼里是个大笨蛋;郭沫若先生上学时,成绩单中就有几门功课不及格。等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无怪乎,陶行知曾呼吁:教鞭之下可能有瓦特,冷眼之下可能有爱迪生。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了统一。老师常常采用“剪贴”、“复制”、“粘贴”等工具,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等“统一战线”,搞大统一、一刀切的批发生产,结果磨平了众多学生个性的棱角,致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口腔一调的“标准件”、“相似性”、“全等形”,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了,诸如四边、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究之路被阻断了,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体被尘封或丢弃了。
新课程标准植根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极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体化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丢弃“以本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一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突出个性化、人性化建设教学观学生观,使课程富涵生机活力。课程个性化、人性化的表现,就在于尊重学生的差异,承认个体差别,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步入适合他自己的发展之路。
三、转变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作为教学活动中人际关系的体现,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交流和情感的对话,从而营造出和谐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借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所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说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焕发师生的潜能和激情。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是处于被动的位置,没有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因此需要特别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导引学生的创新能力,发挥潜藏的出色才能。
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并对个别学生予以特别关照和鼓励,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研究的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 转变教学方法
新课标的设计和实施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建立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要和同学们一同体验情感,一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第一,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鼓励自主学习。新课标积极倡导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们主动发展。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式学习。
第二,教师要做到面向全体,尽量关怀每一位学生,使得优等生、中等生、差生都能夠充分发挥,从而得到新的提高。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课堂上,允许学生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朗读,或与同伴一起朗读,或伴着背景音乐朗读、或者请老师助读等等,读完课文以后老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仅面向了全体,还能满足大多数同学的需求。
总之,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课堂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们共同的努力,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积极实施新的教学观念,为国家培养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章丽美.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年11期
[2] 任伟. 新理念 新教学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 新课程(中), 2011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