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中“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方法论的指导下,以《幼儿教育学》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探讨“做中教,做中学”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教学中的运用,让理论课堂重现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做中教;做中学;学前教育;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10-02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卫生、心理和教育理论,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根据调查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方面有厌学心理。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动机和适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普遍较弱,学生会难以理解较为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依旧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就会使教学变成了“死教育,死教学”。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其中“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中学”,以“做”为基点,以“启发”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形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体现教学的过程性,加速了“行-知-行”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师生在“做中求进步”,通过教学相长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在进行了实际的教学探索与总结后,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在“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巧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法,上活理论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化,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职业中学的学习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需要学专业技能,从此摆脱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出现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因此缺乏积极的学习情感,导致不乐学;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认识理解学习理论课程的意义,因此缺乏内部的学习动机,导致不爱学。
1.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该学科的学习目的,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持之以恒学习的前提。幼儿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理论等。
2.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除了明确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萌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如果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间接兴趣,即使教学内容较枯燥,学习过程较艰苦,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生活实际
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学科知识是对幼儿、幼儿园进行大量的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它与幼儿的实际紧密联系,它的理论寓于我们日常教养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要求内容要贴近幼儿、幼儿园的实际,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在上课前,应结合教材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补充更丰富的材料,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特别是在内容比较抽象的章节中。
1.添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案例分析、视频讲解,时事热点、新闻链接等。内容要与时俱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反映现代教育和当今幼儿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如《幼儿教育学》中“幼儿园教师”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入新闻热点“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2.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教学资料。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将来的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如《幼儿教育学》中“幼儿”这一节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特性和地位,可以补充教育史中提出的各种“儿童观”,学生通过学习比较,掌握正确科学的“儿童观”,从而更好地认识幼儿。
3.进行有趣的心理测验,利用辅助的教具、玩具或实物。学生在实物的操作中、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在“做”中真实体验、感悟、习得。如《幼儿教育学》中“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的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操作真实的“蒙台梭利教玩具”,学生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教学法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做中教、做中学”方法论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其中“做”的方式是多元,教师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多元的,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思维的优势,开拓思维和集中组员智慧,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习,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特点,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个别章节内容,然后以小组形式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在“做”自学、汇报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分析整理信息,深刻理解了该章节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协商的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热衷于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个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理论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需贴近教学实际,既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达到教学目标,也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将学生逐步引导从表象到本质。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即将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互相关联的简单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从而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三)布置教学任务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后起之秀”,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做”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充分强调在“做中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不少中职学校,每个学期均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教师可以利用见习的契机,布置见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下园见习,通过观察、记录、探索、思考、协商、感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工与学相结合,实现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主体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书本上固定知识的灌输,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特有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做中学”强调“做”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状态,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熟练深刻程度。
1.保证学生的课堂思考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既要有讲解理论知识的时间,同时也要预留足够的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情境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展开讨论,时间的长短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2.关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学生在思维特点、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用富于变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做”的机会。例如,把能力较强和能力较弱或者能力互补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综合能力是相当的,这样的小组合作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力,突显其主体性。
3.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每节课、每一章节的学习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能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了解自身能力的优缺点,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同时也利于教师、学生开展后续的教学、学习活动。
“做中教,做中学”是教学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学活动中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以“做”契合点,通过教学相长,激发了学生的内源动机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使学前教育的理论课堂重换生命的活力,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编.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做中教;做中学;学前教育;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10-02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是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卫生、心理和教育理论,是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根据调查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理论课程方面有厌学心理。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动机和适合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普遍较弱,学生会难以理解较为系统、抽象的理论知识,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产生厌学的心理和行为。如果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考虑学生的认知学习特点,依旧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方式,就会使教学变成了“死教育,死教学”。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其中“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做中学”,以“做”为基点,以“启发”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掌握学科理论知识,形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体现教学的过程性,加速了“行-知-行”的发展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师生在“做中求进步”,通过教学相长达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本文在进行了实际的教学探索与总结后,根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综合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学科的性质和内容,在“活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巧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法,上活理论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化,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职业中学的学习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需要学专业技能,从此摆脱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出现重技能,轻理论的现象,因此缺乏积极的学习情感,导致不乐学;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没有认识理解学习理论课程的意义,因此缺乏内部的学习动机,导致不爱学。
1.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该学科的学习目的,激发其内部学习动机,这是学生持之以恒学习的前提。幼儿教育的目的不是简单地带孩子,而是牵涉到有关幼儿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理论等。
2.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除了明确学习目标,还应对学生阐明本学科知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在知识教学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萌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如果学生对学习结果产生间接兴趣,即使教学内容较枯燥,学习过程较艰苦,也能够克服各种困难,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贴近生活实际
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学科知识是对幼儿、幼儿园进行大量的观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来的,它与幼儿的实际紧密联系,它的理论寓于我们日常教养幼儿的活动中,有丰富而具体的表现形式。
教学内容生活化,就是要求内容要贴近幼儿、幼儿园的实际,符合中职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教师在上课前,应结合教材内容,从现实生活中挖掘补充更丰富的材料,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特别是在内容比较抽象的章节中。
1.添加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案例分析、视频讲解,时事热点、新闻链接等。内容要与时俱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反映现代教育和当今幼儿的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如《幼儿教育学》中“幼儿园教师”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引入新闻热点“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2.补充必要的课外知识、教学资料。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拓宽学生视野,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对将来的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如《幼儿教育学》中“幼儿”这一节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幼儿的特性和地位,可以补充教育史中提出的各种“儿童观”,学生通过学习比较,掌握正确科学的“儿童观”,从而更好地认识幼儿。
3.进行有趣的心理测验,利用辅助的教具、玩具或实物。学生在实物的操作中、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在“做”中真实体验、感悟、习得。如《幼儿教育学》中“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的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操作真实的“蒙台梭利教玩具”,学生在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对蒙台梭利教学法有更深刻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做中教、做中学”方法论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挑战,其中“做”的方式是多元,教师应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
(一)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是多元的,一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思维的优势,开拓思维和集中组员智慧,从而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学习,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能力特点,让学生自学教材中的个别章节内容,然后以小组形式向全班汇报学习成果。学生在“做”自学、汇报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渠道查找资料,分析整理信息,深刻理解了该章节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协商的能力以及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一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学生非常热衷于这种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景环境,也就是说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个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不协调”,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1.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理论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问题需贴近教学实际,既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达到教学目标,也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问题情境的创设还可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将学生逐步引导从表象到本质。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即将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互相关联的简单问题,教师在授课时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小问题,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探求问题解决的途径,从而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方法。
(三)布置教学任务
任务型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中的“后起之秀”,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做”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它充分强调在“做中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在不少中职学校,每个学期均安排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教师可以利用见习的契机,布置见习任务,学生带着任务下园见习,通过观察、记录、探索、思考、协商、感悟,从而完成教学任务,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工与学相结合,实现学习效果。
四、教学过程主体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书本上固定知识的灌输,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特有的学习方式,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毫无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做中学”强调“做”以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自觉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状态,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他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熟练深刻程度。
1.保证学生的课堂思考学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满堂灌,既要有讲解理论知识的时间,同时也要预留足够的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情境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思考、展开讨论,时间的长短依据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2.关注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学生在思维特点、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用富于变化的教学技术手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做”的机会。例如,把能力较强和能力较弱或者能力互补的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综合能力是相当的,这样的小组合作才能发挥学生的能力,突显其主体性。
3.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在每节课、每一章节的学习或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评价,学生能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效果,进一步了解自身能力的优缺点,提高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师生、同伴关系的良好发展,同时也利于教师、学生开展后续的教学、学习活动。
“做中教,做中学”是教学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和学生都不是教学活动中的旁观者,而是真正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以“做”契合点,通过教学相长,激发了学生的内源动机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使学前教育的理论课堂重换生命的活力,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编.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