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纵观中国文艺演出市场,虽然在开放竞争中逐步规范有序,但仍处于起步和培育阶段,尚不够完善和成熟。苏州作为一个文化历史资源深厚的城市,在文艺演出市场上的发展和探索也无法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需要通过对苏州演出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并深度挖掘苏州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潜质,找出制约苏州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因素,从而完善其演出市场体系,促进其繁荣发展。
关键词: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业化;文化苏州
当下,中国的整体文艺演出市场正在逐步走向繁盛,占整个演出市场主要位置的各种大型演出、广场演出、话剧、音乐剧演出等都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观众愿意走入剧场观看有较高文艺水准的演出,这也逐渐成为城市中文化层次较高人群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取代的部分。同时,国外大型演出愈发注重中国市场的开发、宣传的营销战略,经济发达城市全年引进的国外著名剧团的剧目和各类演出不仅占据了整个文化演出市场中极大的份额,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大中型城市中,市场已经培养了一批庞大而且越趋稳定的观众群,使得各类文艺演出团队的演出市场日趋发育成熟。目前,全国全年据统计,各个城市的观众在各类文化演出产业上的消费金额达到上百亿元,各种演出的票价也是连创新高,虽然动辄成百上千,但是热情的观众任然趋之若鹜,造成了表演艺术类产品高消费、高利润的显著特点[1]。
在城市高雅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文艺演出市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因为其特殊性,使得城镇、乡村的文化演出往往走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路线,从而造就了较城市更为朴实的文化演出市场,使之更能够满足农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近年来,苏州为了为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文化市场服务,集中针对农村的文化消费特点,努力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来自农村的民间职业表演团体,由于民间艺术团体的灵活性,他们以以市场为导向,长期活跃在各种庙会、节日、婚丧嫁娶、集镇和各种形式的物资交易会中,起到了服务农村的社会作用。
苏州各类文艺演出产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除了在演出场馆表演,突出其最为纯粹的欣赏价值功用之外,同时又以其最丰富活泼的形式、对文化意义极具张力的承载功能,渗透、融合并促进整个文化娱乐产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苏州的文艺演出渗透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文化苏州”理念的出台,苏州现在已经全面转向成为“文化旅游”。而作为苏州文化旅游核心内容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的纷纷呈现,帮助旅游团队摆脱单一的风光游的束缚,让旅游者可以参与现场形式丰富,与表演艺术较高的苏州地方文化演出进行面对面交流。在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中,充分体验到“文化苏州”真正内涵。并通过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具有的天生亲和力和感染力,对苏州文化特色具有最直观的表达力,逐步成为当前“文化苏州”旅游的重点和亮点,这必将为苏州的旅游业带来新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的演出逐渐与文化娱乐业相融合,苏州还将掀起演出娱乐和传播文化并重的新型文化演艺场所,这些新型文化演艺场所的特殊性,即增强了“文化苏州”的宣传又增加了苏州旅游的看点和吸引力,极大的推进了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和城市宣传的多重優势,从整个发展趋势上来说,这必将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来苏州旅游观光,感受苏州的文化历史,更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
从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近年来,从全国层面上来说,涉外演出大大丰富了国内的文艺舞台:由于市场需求,文化部市场司审批的涉外演出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与日俱增的各类大型商业性文化演出,特别是外国知名文艺表演团体和个人对中国市场的日益青睐,更使得国内的文艺舞台丰富而富有层次。由于这些多元化,高层次和水平的国内外文化资源,也使得观众对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欣赏水平和全面性得到了提高,培育了一批高端的市场。同时,由于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品都处于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地位,我们更是在大量引进国外优秀演出剧目和品牌的同时,着力于推动中国本土的商业性文化演出作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并逐渐摸索出一条商业文艺演出走出国门的道路。诸如我国著名的民乐表演团体女子十二坊,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中国的杂技表演,由于其独特的魅力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了国际品牌效应。随着全国文艺演出呈现出的繁荣景象,衍生成为一种趋势的同时,国内外各大友好城市间的交流也日趋紧密,很多城市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走出国门,将具有自己本地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推向国际,也均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苏州作为这方面的先驱,拥有很多次成功的国外艺术交流的经验。
在历史上,苏州之所以能够被人们誉“人间天堂”,在全国乃至在国外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除了因为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之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里还更拥有比较发达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苏州这个地方甚至已经成了全国的一个文化中心,无论是物质文化领域里的稻作文化、水利文化、丝绸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乃至饮食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昆曲、苏州评弹、吴门医派、教育事业、文学出版以及书法绘画,等等,都达到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在苏州也相应地涌现了一大批大师级的文化巨匠,对后世,乃至到了今天都还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3]。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场合里,“苏州”这两个字本身已经成为“文化”的一个符号了。
近年来,随着“文化苏州”这个概念的提出,更加预示着依靠“文化”发展苏州是一种发展战略,是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而提出来的。苏州政府为此制定了一个“行动纲领”。“文化苏州”的本质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在对苏州在未来发展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具有浓郁苏州特色的演绎和表现的艺术形式在“文化苏州”的打造上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苏州”口号的提出表示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大市”,还更应当把苏州打造成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市场、国际知名的文化明星城市,这显然是适时的。近年来,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建立了四大文化产业基地,分别是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苏州着力培养和建设形成了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汇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探索了实践,紧紧跟随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由此,苏州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成为了全国的先进地区,并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所以,在今后更长的范围内,苏州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应该遵循这条交流渠道,在积极参与制作和经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的同时,探索更多与海外交流和合作的道路,通过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投资苏州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演艺市场,共同谋求在国际演艺市场上的大发展。并争取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和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与国外文艺表演市场的合作共赢。(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P37,华夏出版社,2010年5月
[2] 闫玉刚:《国际演出与文化会展贸易》,P70-P71,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3] 欧阳坚、于平、雷喜宁合著《文化部组团赴日考察演艺产业报告》,《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第四期
关键词: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业化;文化苏州
当下,中国的整体文艺演出市场正在逐步走向繁盛,占整个演出市场主要位置的各种大型演出、广场演出、话剧、音乐剧演出等都在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城市观众愿意走入剧场观看有较高文艺水准的演出,这也逐渐成为城市中文化层次较高人群文化生活的一个不可取代的部分。同时,国外大型演出愈发注重中国市场的开发、宣传的营销战略,经济发达城市全年引进的国外著名剧团的剧目和各类演出不仅占据了整个文化演出市场中极大的份额,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国内大中型城市中,市场已经培养了一批庞大而且越趋稳定的观众群,使得各类文艺演出团队的演出市场日趋发育成熟。目前,全国全年据统计,各个城市的观众在各类文化演出产业上的消费金额达到上百亿元,各种演出的票价也是连创新高,虽然动辄成百上千,但是热情的观众任然趋之若鹜,造成了表演艺术类产品高消费、高利润的显著特点[1]。
在城市高雅艺术蓬勃发展的同时,农村的文艺演出市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从研究中我们发现:农村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因为其特殊性,使得城镇、乡村的文化演出往往走贴近人民生活实际的路线,从而造就了较城市更为朴实的文化演出市场,使之更能够满足农村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近年来,苏州为了为广大的农村和农民提供更为丰富和全面的文化市场服务,集中针对农村的文化消费特点,努力加大对民间文艺团体的扶持力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来自农村的民间职业表演团体,由于民间艺术团体的灵活性,他们以以市场为导向,长期活跃在各种庙会、节日、婚丧嫁娶、集镇和各种形式的物资交易会中,起到了服务农村的社会作用。
苏州各类文艺演出产业自身也在不断发展壮大中,除了在演出场馆表演,突出其最为纯粹的欣赏价值功用之外,同时又以其最丰富活泼的形式、对文化意义极具张力的承载功能,渗透、融合并促进整个文化娱乐产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苏州的文艺演出渗透并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文化苏州”理念的出台,苏州现在已经全面转向成为“文化旅游”。而作为苏州文化旅游核心内容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的纷纷呈现,帮助旅游团队摆脱单一的风光游的束缚,让旅游者可以参与现场形式丰富,与表演艺术较高的苏州地方文化演出进行面对面交流。在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全方位体验中,充分体验到“文化苏州”真正内涵。并通过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具有的天生亲和力和感染力,对苏州文化特色具有最直观的表达力,逐步成为当前“文化苏州”旅游的重点和亮点,这必将为苏州的旅游业带来新的文化内涵和经济增长点。同时,随着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产品的演出逐渐与文化娱乐业相融合,苏州还将掀起演出娱乐和传播文化并重的新型文化演艺场所,这些新型文化演艺场所的特殊性,即增强了“文化苏州”的宣传又增加了苏州旅游的看点和吸引力,极大的推进了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和城市宣传的多重優势,从整个发展趋势上来说,这必将吸引更多的旅游消费者来苏州旅游观光,感受苏州的文化历史,更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
从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近年来,从全国层面上来说,涉外演出大大丰富了国内的文艺舞台:由于市场需求,文化部市场司审批的涉外演出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与日俱增的各类大型商业性文化演出,特别是外国知名文艺表演团体和个人对中国市场的日益青睐,更使得国内的文艺舞台丰富而富有层次。由于这些多元化,高层次和水平的国内外文化资源,也使得观众对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欣赏水平和全面性得到了提高,培育了一批高端的市场。同时,由于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文化产品都处于进出口贸易逆差的地位,我们更是在大量引进国外优秀演出剧目和品牌的同时,着力于推动中国本土的商业性文化演出作为中国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并逐渐摸索出一条商业文艺演出走出国门的道路。诸如我国著名的民乐表演团体女子十二坊,在国际市场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中国的杂技表演,由于其独特的魅力使得这一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了国际品牌效应。随着全国文艺演出呈现出的繁荣景象,衍生成为一种趋势的同时,国内外各大友好城市间的交流也日趋紧密,很多城市通过文艺表演的形式走出国门,将具有自己本地特色的文化艺术精品推向国际,也均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应。苏州作为这方面的先驱,拥有很多次成功的国外艺术交流的经验。
在历史上,苏州之所以能够被人们誉“人间天堂”,在全国乃至在国外都拥有一定的知名度,除了因为这里山水秀丽,环境优美,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人民的生活比较富裕之外,还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这里还更拥有比较发达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苏州这个地方甚至已经成了全国的一个文化中心,无论是物质文化领域里的稻作文化、水利文化、丝绸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乃至饮食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领域里的昆曲、苏州评弹、吴门医派、教育事业、文学出版以及书法绘画,等等,都达到了当时国内的最高水平。与此同时,在苏州也相应地涌现了一大批大师级的文化巨匠,对后世,乃至到了今天都还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3]。正因为如此,在许多场合里,“苏州”这两个字本身已经成为“文化”的一个符号了。
近年来,随着“文化苏州”这个概念的提出,更加预示着依靠“文化”发展苏州是一种发展战略,是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目标而提出来的。苏州政府为此制定了一个“行动纲领”。“文化苏州”的本质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在对苏州在未来发展中所应当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在这样的一种大环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作为具有浓郁苏州特色的演绎和表现的艺术形式在“文化苏州”的打造上有这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文化苏州”口号的提出表示着:要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把苏州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大市”,还更应当把苏州打造成为一个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市场、国际知名的文化明星城市,这显然是适时的。近年来,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建立了四大文化产业基地,分别是国家级“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沙家浜江南水乡影视产业园”。苏州着力培养和建设形成了出版、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汇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探索了实践,紧紧跟随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大力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由此,苏州地区的文化产业建设成为了全国的先进地区,并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所以,在今后更长的范围内,苏州的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应该遵循这条交流渠道,在积极参与制作和经营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的同时,探索更多与海外交流和合作的道路,通过采取合资、合作的方式投资苏州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演艺市场,共同谋求在国际演艺市场上的大发展。并争取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保持畅通的联络渠道和共享的信息资源,促进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资源产品与国外文艺表演市场的合作共赢。(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P37,华夏出版社,2010年5月
[2] 闫玉刚:《国际演出与文化会展贸易》,P70-P71,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3] 欧阳坚、于平、雷喜宁合著《文化部组团赴日考察演艺产业报告》,《文化创意产业》2010年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