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
优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2—0108—01
所谓“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指首先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范围,确定学生在这个范围中可以自由地探索,以此为教学结构进行的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模式,它具有目的性强、自由度高、交互性强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利用它进行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支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把需要学习的目的告诉学生,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答案。学生在用眼、动手、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答案、自己验证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展开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一起思考、一起克服难题,他们初步产生了团队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克服困难,他们会自发地取长补短,形成初步的合作关系。这对于学生以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对学生展开能力方面的培养,故而学习过程中学生愿意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学习困难,这种积极的心态会让他们自主学习到更多知识,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情境导入。教师拿出积木给学生玩,积木中有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学生在分析两块积木的特点中了解长、宽、高的知识,并能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比初步建立空间立体几何的概念。
2.引导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怎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加起来即为总面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表示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玩积木,让学生思考把四块正方体积木叠起来形成一个大正方体,该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么计算?如果把四块积木叠成品字形,表面积又怎么计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到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规律。
3.相互交流。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一起思考。如果现在用十块正方形积木,要怎么叠,能叠出表面积最大的图形?要求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形讨论,并写出计算公式。学生们通过讨论,分别给出自己的计算方案。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动脑动手。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初步建立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初步的抽象和形象思维转换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几何计算能力。
4.课后作业。①要求学生计算该层楼到上一层楼的楼梯面积,并让他们给出测量的数值和计算的公式。②要求学生自己测量手中的数学书,体积的大小。并思考现在有一百本数学书,如果你为它设计包装,要怎么设计最省包装纸?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它要求教师以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笙 编辑:谢颖丽
优点;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22—0108—01
所谓“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指首先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范围,确定学生在这个范围中可以自由地探索,以此为教学结构进行的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一种模式,它具有目的性强、自由度高、交互性强的特点。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利用它进行教学,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以“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在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
1.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支架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只是把需要学习的目的告诉学生,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方法找到答案。学生在用眼、动手、思考的过程中自己摸索答案、自己验证答案,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仅获取了所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学生和学生之间需要展开交流互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一起思考、一起克服难题,他们初步产生了团队意识。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克服困难,他们会自发地取长补短,形成初步的合作关系。这对于学生以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合作意识的增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支架式”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对学生展开能力方面的培养,故而学习过程中学生愿意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学习困难,这种积极的心态会让他们自主学习到更多知识,他们对自己的肯定,会让自己变成一个勇于接受挑战的人。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1.情境导入。教师拿出积木给学生玩,积木中有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教师引导学生去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学生在分析两块积木的特点中了解长、宽、高的知识,并能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区别。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对比初步建立空间立体几何的概念。
2.引导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引导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思考:怎么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六个面加起来即为总面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思考表示鼓励。教师引导学生玩积木,让学生思考把四块正方体积木叠起来形成一个大正方体,该正方体的表面积又怎么计算?如果把四块积木叠成品字形,表面积又怎么计算?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寻找到计算正方体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规律。
3.相互交流。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一起思考。如果现在用十块正方形积木,要怎么叠,能叠出表面积最大的图形?要求学生可以在纸上画图形讨论,并写出计算公式。学生们通过讨论,分别给出自己的计算方案。在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共同动脑动手。在共同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初步建立立体空间想象能力,具有初步的抽象和形象思维转换的能力以及初步的几何计算能力。
4.课后作业。①要求学生计算该层楼到上一层楼的楼梯面积,并让他们给出测量的数值和计算的公式。②要求学生自己测量手中的数学书,体积的大小。并思考现在有一百本数学书,如果你为它设计包装,要怎么设计最省包装纸?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弊端,它要求教师以全新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笙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