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小学生处于性格养成、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艺术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智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艺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
《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闻其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艺术能直接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
然而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依然是不少地区的主流教育,这种追求单一目标的教育方式,没有把少年儿童看成是具有丰富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很多小学生面对小升初这座独木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项资料统计,小学生在一年内的考试大约有三十多次,每一次考试之后的排队,使他们从小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与艰辛,严重压抑了少年儿童才能的发挥。
如果改变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全面的、不拘一格的选拔所需要的人才,少年儿童们则可能会充分释放自己,建立更强的自信心,追求兴趣,突出个性,或许我们国家会有更多的各方面的人才出现。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它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二、艺术教育改善学习氛围
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对艺术和美有一种本质的好奇和感动。相较于“紧张”的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美术课程可谓是学生学习生活最好的“调味剂”,这些课程不必整天坐在拘谨的课堂中,能够为学生带来欢乐与惬意。所以,将艺术与理论有机结合来传授知识,语文、数学课变着花样的教,不断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美术在玩中学,保留课堂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相交融,轻松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艺术教育促进人多种智力的全面发展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语言智力和逻辑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它七种智力,分别是自我认知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以及人际智能”。一直以来只培育学生语文和数理逻辑,在多元智力理论教育领域中仅占两项。而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涵盖语文、数理逻辑、音乐能力、空间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小学教育必须要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发挥艺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通过充分把握教材、美化教学语言、精心组织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大胆尝试创作等,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美术教学为例:
1、充分把握教材,挖掘趣味性
美术教材,较之其他学科来说,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和趣味性。如果教师不能好好把握教材,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美术教材分析主要是从书中范画、网络资料入手,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
2、美化教学语言,增加趣味性
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要准确、生动、充满情感,老师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和表演才华,话语中体现着幽默风趣,语调中包含着抑扬顿挫。老师用语言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展示自我。
3、精心組织活动,找寻趣味性
小学美术活动,多以游戏为主,游戏是儿童陕乐的天堂。开课时,辅以精心的教学情境、谜语、音乐等游戏手法引入主题,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用旧挂历、废报纸、羽毛等为材料做的服装设计,可组织时装表演,感受用自己双手打扮自己、美化生活的喜悦;幻想之后的海底世界,有深海怪鱼、外星鱼、海洋清洁机等,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
4、发挥示范作用,提高趣味性
示范作用,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学生。老师一幅优美的画,一手漂亮的字,除了会赢得学生的惊奇和由衷的佩服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眼界,让他们由佩服转为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从范画中领悟其中的方法。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产生激励的作用。
5、大胆尝试创作,延伸趣味性
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是临摹完成的,每当让学生创作时,他们会说“我画不出来”“我不会画”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想象力的训练,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墨守成规,离不开书本。
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创新,反对简单的临摹,不以画得像不像为评分标准,不能让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激情被扼杀在老师的评判标准中。因此,每一课我们并不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围绕主题尽可能多地去设想。除此以外一个故事、一段音乐、一个谜语作引子,让学生联想创作,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强烈和深远的影响。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充满爱的教育,水到渠成地将少年儿童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少年儿童释放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必将为学生学习成长播洒下成功的种子,让这种教育方式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
一、艺术教育塑造完美人格
《论语·述而》中提到:“子在闻其韶,三月不知其肉味”。可见艺术能直接有力地激起人们的情感,震撼人们的心灵。
然而当今社会,“应试教育”依然是不少地区的主流教育,这种追求单一目标的教育方式,没有把少年儿童看成是具有丰富独立人格尊严的人,很多小学生面对小升初这座独木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项资料统计,小学生在一年内的考试大约有三十多次,每一次考试之后的排队,使他们从小就在幼小的心灵中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与艰辛,严重压抑了少年儿童才能的发挥。
如果改变对人才的选拔标准,全面的、不拘一格的选拔所需要的人才,少年儿童们则可能会充分释放自己,建立更强的自信心,追求兴趣,突出个性,或许我们国家会有更多的各方面的人才出现。艺术教育不仅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它的特殊功能就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完美的境界。
二、艺术教育改善学习氛围
艺术和美是天生的,人对艺术和美有一种本质的好奇和感动。相较于“紧张”的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美术课程可谓是学生学习生活最好的“调味剂”,这些课程不必整天坐在拘谨的课堂中,能够为学生带来欢乐与惬意。所以,将艺术与理论有机结合来传授知识,语文、数学课变着花样的教,不断的吸引学生注意力;美术在玩中学,保留课堂的趣味性,可以使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相交融,轻松的理解所学的知识。
三、艺术教育促进人多种智力的全面发展
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语言智力和逻辑智力两种基本智力以外,还有其它七种智力,分别是自我认知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以及人际智能”。一直以来只培育学生语文和数理逻辑,在多元智力理论教育领域中仅占两项。而艺术教育所培养的涵盖语文、数理逻辑、音乐能力、空间感、人际关系等多方面。全面的教育应该是开发每个人身上的这些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小学教育必须要充分重视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发挥艺术对教学质量提升的作用,通过充分把握教材、美化教学语言、精心组织活动、发挥示范作用、大胆尝试创作等,深入挖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美术教学为例:
1、充分把握教材,挖掘趣味性
美术教材,较之其他学科来说,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和趣味性。如果教师不能好好把握教材,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认为美术教材分析主要是从书中范画、网络资料入手,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
2、美化教学语言,增加趣味性
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要准确、生动、充满情感,老师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演讲家,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语言艺术和表演才华,话语中体现着幽默风趣,语调中包含着抑扬顿挫。老师用语言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展示自我。
3、精心組织活动,找寻趣味性
小学美术活动,多以游戏为主,游戏是儿童陕乐的天堂。开课时,辅以精心的教学情境、谜语、音乐等游戏手法引入主题,让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用旧挂历、废报纸、羽毛等为材料做的服装设计,可组织时装表演,感受用自己双手打扮自己、美化生活的喜悦;幻想之后的海底世界,有深海怪鱼、外星鱼、海洋清洁机等,同学们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
4、发挥示范作用,提高趣味性
示范作用,可以来自老师,也可以来自学生。老师一幅优美的画,一手漂亮的字,除了会赢得学生的惊奇和由衷的佩服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开眼界,让他们由佩服转为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可以让他们从范画中领悟其中的方法。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也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产生激励的作用。
5、大胆尝试创作,延伸趣味性
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是临摹完成的,每当让学生创作时,他们会说“我画不出来”“我不会画”等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生缺乏想象力的训练,长期下去,会使学生墨守成规,离不开书本。
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创新,反对简单的临摹,不以画得像不像为评分标准,不能让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激情被扼杀在老师的评判标准中。因此,每一课我们并不急于完成作业,而是围绕主题尽可能多地去设想。除此以外一个故事、一段音乐、一个谜语作引子,让学生联想创作,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从这个意义上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必然会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更为强烈和深远的影响。艺术教育作为一个充满爱的教育,水到渠成地将少年儿童的认知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帮助少年儿童释放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必将为学生学习成长播洒下成功的种子,让这种教育方式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