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快乐读书吧”的主题阅读实施策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wtqywq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的“快乐读书吧”板块,旨在使课外阅读课程化。教学时,教师可在指导学生明确阅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主题阅读活动,渗透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学会积累知识并能拓展运用到生活中,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快乐读书吧;主题阅读;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72-02
  统编教材新增了“快乐读书吧”板块,目的是实现“课外阅读课程化”。因此,把握编者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是教学的关键。教学时,教师可以主题阅读活动为抓手,根据主题及学生的年段特点进行文本资源整合,着眼于预测、批注、阅读分享与表达以及对接生活实践等方法,在主题阅读实践中发展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确定主题内容,整合文本资源
  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前,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把握“快乐读书吧”的编排目的和特点,梳理符合阅读主题的相关书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水平,合理安排阅读。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主题是“十万个为什么”,旨在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除了教材中提到的米·伊琳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们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贾兰坡的《人类起源的演化过程》五部作品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阅读主题,搜集其他相关的文本、纪录片等素材,如贾兰坡的另一部作品《“人类起源”科学来之不易》、系列纪录片《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等。
  二、引导大胆预测,形成阅读期待
  (一)聚焦导语,引起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导语,引导学生大胆预测,激发学生进行主题阅读的兴趣。如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的导语是:“为什么铁会生锈?为什么面包放久了会发硬?为什么水能带走脏东西……你想知道答案吗?快来读一读科普作品吧!”一系列问题问下来,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一个个的问号,引发了阅读期待。
  (二)借助图像,大胆猜想
  教师可以利用书籍中显示的信息或与书籍相关的视频素材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从题目、作者、插图、出版社等信息入手,引导学生猜想;还可以播放科学小视频,采用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启头脑风暴。
  如高士其的《灰尘的旅行——中国科普作品精选》中的选文《房屋会“讲话”吗?》,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题目,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房屋到底会不会“讲话”?如果会“讲话”,是怎样实现的呢?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产生了对科学世界的无限遐想,从而生发出强烈的阅读兴趣。
  (三)对比朗读,片段品析
  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同一主题不同文本的片段和学生共读,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教师可在内容侧重点、言语表达形式、读后的感受等方面引导学生思考异同。在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教师的解读和学生的解读相互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主题阅读行为也就发生了。这样教学,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广度与深度。(如表)
  三、夯实阅读过程,渗透方法指导
  (一)紧扣“小贴士”,明确阅读方法
  “快乐读书吧”中的阅读“小贴士”就怎样阅读作品提出了实用而细致的方法指导。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主题阅读时,应紧扣这些符合学生年段特点的方法,有步骤地加以指导。如在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吧”中,阅读“小贴士”就提示学生“在阅读科普作品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术语……”,可以运用课上学过的方法来理解。类似的“小贴士”不仅方法明确,而且正是单元语文要素的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阅读方法,学会迁移运用。
  (二)阅读留痕迹,创意记录所感
  1.自制阅读记录卡。
  任何阅读行为,做好记录进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阅读记录卡是较为常见的记录方式,如摘抄优美句子、写下阅读感受、用星星评价等。阅读记录卡可由教师设计,印发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己制作。学生在自主制作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参照并挖掘学生自我创造的潜力,以使学生设计出更为精美、实用的阅读记录卡。
  2.巧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式活泼,这就决定了思维导图将成为十分受欢迎的知识梳理与积累的手段。针对阅读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提取文本信息进行记录,从而系统地理解了文本。因为个人选取角度不同,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也不同,所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维链条也各有不同,他们再运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就呈现出了精彩纷呈、让人欣喜的阅读世界。阅读的世界不仅是文本所呈现的内容,更是读者即学生内心的一种表达与宣泄。
  3.多角度进行批注。
  学生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可以进行批注方法的指导,以避免学生做无效的批注。批注的角度有多种,可从文章内容方面进行批注,如概括段意、针对内容发出疑问等;可从文章的结构方面进行批注,如文段中有哪些修辞,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手法;还可以采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语句,写下自己读后的感受等。多角度的批注有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整体的结构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言语表达形式。
  四、指向实践活动,内化延伸拓展
  学生在主题阅读活动中获得的积累,如何内化并输出呢?教师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题阅读实践当中继续深化阅读认知,然后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更能给学生带来快乐的阅读体验。
  (一)抽丝剥茧,分享交流
  学生在主题阅读活动中除了获得“有形积累”,如阅读记录卡、写作素材本、思维导图、读书推荐小海报等素材外,还收获了读后的感受、启发等“无形积累”。教师要为学生的“有形积累”和“无形积累”提供分享交流的平台。分享交流的过程,也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抽丝剥茧、归类与总结的过程。   学生就阅读的点滴心得,相互分享交流,可先在小组中展开互动分享,之后再全班交流。分享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引领作用。小组长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有引导、有计划地开展小组分享活动。各小组分享完毕后,再组织开展班级读书分享会,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二)制作展板,交流展示
  主题阅读活动中,学生的阅读行为留下的痕迹,如思维导图、文本批注、阅读记录卡、读书推荐海报等都可以作为交流展示的素材。在活动总结阶段,将这些素材整理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展板,能起到展示交流、互相学习的作用。
  (三)积累素材,指向写作
  温儒敏教授曾说: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其目的是为整本书阅读搭建一个桥梁,而阅读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写作。教师要明确,主题阅读活动只是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的手段和过程,最终是要把积累进行输出的,而写作就是输出的方式之一。它能够为学生在阅读之后产生的思考提供诉说的途径,学生自身的情感也能得到宣泄。如在观看科普类主题纪录片《七个世界 一个星球》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写观后感,把对自然、对科学世界的探究热情抒发出来,也可以把在主题阅读活动中产生的心得体会写下来。
  (四)借助研学,链接生活
  把阅读积累运用到写作中,还不能满足学生对于积累输出的需求,而指向生活的实践活动则能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抒发空间。如研学旅行就给学生所学提供了链接生活、解读生活的有效路径。开展主题阅读活动后,教师可在研学旅行中策划相同主题的拓展实践活动。
  如在开展科普主题阅读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前往科技中心、自然博物馆、动植物公园等“研学基地”进行实地体验,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对接,理清主题阅读与社会实践的关系。教师找准契合的时机,给学生创造实踐体验的机会,能够使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体验中有所积累、有所收获。
  简言之,统编教材中的“快乐读书吧”板块是学生开启主题阅读的引子。主题阅读是进行系统阅读的有效方式之一,有着多种较为具体的操作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来选择。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阅读方法的习得,在不断地积累与实践中挖掘文本本身对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作用,同时在学生阅读量的增加与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上,辅以生活实践,这样就能够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略读课文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针对现状,探索以“学”为基点的略读课文教学方向,从“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略’”和“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丰’”两个方面展开阐述,以期待引发同行的共同思考。  [关键词]略读课文;以学为基点
普货天竺葵一般没有名字,凡有名字的小天,都属优秀品种。    家庭、办公室、教室养花,天竺葵最合适不过,耐旱、耐寒、不常生虫,好打理,除了怕夏季高温,其他季节只要有光照,就会不计较条件地努力开花,实在是花中的开花劳模。  同样是浇水剪枝,何不选妖娆品种来养?    本期的这些小天,每有开花我们就悉心拍照纪录,最倾情的要数最后这棵雪景中的棒棒糖,以为花期赶不上了,待到发稿前忽然在哈尔滨第一场雪中全朵
[摘 要]游考作为我国教育改革的全新的考试模式,已经从实验阶段走向推广阶段,对小学生尤其第一学段学生的全方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游考活动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游考的内容确定、组织形式、道具和场地、目标设置、评价形式等几方面进行全面综合考虑,使游考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考活动中真正放飞自己,感受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游考;第一学段;内容确定;目标
[摘 要]统编教材阅读策略单元中的助学系统,给课文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方法支架。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一支架,根据阅读提示、课文批注、学习伙伴、课后链接等搭建起课堂教学的结构体系,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引领和方法指导,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感知—学习—实践”的能力形成过程。  [关键词]助学系统;教学支架;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大花吸睛,小花更有夺目时。  本期由老编从寸段小苗养起的两种小朵花抚慰秋愁:小木槿、百可花。  这两种小朵花都属开花劳模,南方光照长的地方,伺候好了开花可以开到几乎不见绿叶;百可花·仙境,垂吊阳台,紫蓝色、白色小瀑布将比大花拉风。  老编这种懒人,对二花常有怠慢,导致开花少,但零落的小朵竟也别有诗意,题图区区三朵摆在机箱上居然连连遭到表扬,可见花少亦佳。  小木槿需常剪枝,这束剪下的废枝,居然在水
[摘 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之一。在习作教学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具有可操作性。在“写信”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给一位老英雄写信,并为学生搭建情境支架、内容支架、范例支架和评价支架,让学生明确信写给谁、知道写什么内容、掌握怎么写、清楚写得怎么样。这样,能让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理解、感受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有效发展。  [关键词]红
[摘要]魯迅是我国文化的象征教学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少年闰土》,教师可根据单元的教学目标,依照文本的特点,通过聚焦场景、对比语段、借助资料和定格镜头等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感受闫土形象、体会“我”的心理,同时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这样,使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感受文章的艺术特点,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搜集资料  [中图分类号] G6
与中国90后迥然不同,日本的90后不愿花钱,许多人渐行一种极简主义生活方式。虽然他们的消费能力并不比以前差,但日本90后的消费观念与他们出生那个年代大不相同。20世纪90年代前,日本人消费以拥有为特征。你有的我要有,你没有的我也要有。看到别人家买车自己也要买;看到别人家买房自己也想拥有自己的住房等。  现在看来以拥有为特征的消费观念已经不合时宜。受SNS社交网络共享观念影响,当今日本90后消费以共
[摘要]语文要素“结合资料”是手段,是载体,单元主题“爱国情怀”是目的,是归宿。通过“为什么要结合资料?可以结合什么资料?如何有效结合资料?”三方面,进一步说明只有更好地融通当时的背景资料,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才能很好地把握单元主题,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  [关键词]古诗组读;融通;单元主题;语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严姓的来源也很有趣。    第一,出自庄姓,再往上追溯的话,又出自芈姓,是战国时的楚庄王之后,属于王族。楚庄王的后代多以他的谥号“庄”为姓。本来大家姓庄姓得好好的,但到了东汉明帝的时候,皇帝偏偏叫刘庄,这下不能姓庄了,只好统统改成姓严。魏晋南北朝时候,一部分人又改回了姓庄,另一部分就没再改回来。所以后来就出现了庄严并称于世、不得通婚的规矩,因为他们本就是一家。  第二,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位上大夫叫